普通型:1)前驱期:起病急,有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多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覆盖。颌下及颈侧淋巴结肿大伴触痛。2)出疹期:于发病第1-2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和针尖大小、密集的点状红疹,少数呈出血性。在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形成线条状(帕氏线)。患儿面部、颈部充血潮红,而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环口苍白圈)。多见草莓舌或杨梅舌。此期体温最高,全身症状也明显。3)恢复期:发病后一周左右进入恢复期,热退、中毒状消失、皮疹消退,出现糠皮状落屑,少数患者四肢、手足可呈片状脱皮。恢复期数日至数周不等。
重型:也称中毒型,近年来已非常少见。此型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全身中毒状严重,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心肌炎。皮疹明显,可呈片状红斑,伴有出血。少数症状可出现并发症,可并发化脓性病变,如咽后壁脓肿、颌下或颈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乳突炎,少数病例可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心包炎、骨关节炎等。死亡率较高。
轻型:起病缓慢,发热、咽痛等症状较轻,皮疹较少或疹退后不脱皮,病程较短。目前此型患儿增多,但易被漏诊或误诊。
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周围开始出现,以后波及全身緋红。邻近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通常无咽炎、扁桃体炎表现。症状较轻、预后好。
在儿科临床上,患过猩红热的小儿,部分病例可于发病后2-3周可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多见于较大儿童。但患儿发热伴有猩红热样皮疹、血象白血球总分数增高不一定都是猩红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川崎病、某些药物疹患儿除发热外也可有猩红热样皮疹,需加以鉴别。因此家长应带疑似猩红热患儿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咽拭子培养等。患儿要隔离5-7日(到传染科或传染病院),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进食少者可适当静脉输液,维持支持疗法。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体温超过38.5℃需给予退热药。及时应用青霉素抗炎,剂量80-240万单位/日(遵医嘱),可有效清除病原菌,避免发生并发症及防止复发。临床上多采用静脉点滴给药,也可肌肉注射。如对青霉素过敏,可换用红霉素等。一定要应用足够剂量和疗程的青霉素可有效预防急性肾炎和风湿热的发生。患病期间患儿暂时不能去幼儿园上学,不到公共场所,要戴口罩,以免传染。住室应通风,可用醋或2%过氧乙酸蒸气消毒。对已接触猩红热患儿的儿童,应进行检疫3-7日,一旦发现咽痛、扁桃体炎表现就应给予隔离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