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
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教师:是的,此文很感人,但是,朱自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真相还原”二则。(选自《朱自清传》) 打开PPT: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真相:朱鸿钧做徐州的工商局长后,生活更加放荡,包养多名情妇,扬州老家的一位姨太太勃然大怒,赶到徐州大闹,最后,爸爸被撤职。奶奶气病交加,死去了)为了打发情妇们,爸爸把家中的首饰都变卖了,并借了不少钱)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真相:爸爸娶妾,对朱自清生母朱自清本人造成很大伤害,父子关系越来越僵。这其间,朱鸿钧还长期对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进行精神折磨,武钟谦31岁就去世了,与朱自清父母的虐待以致长年抑郁不无干系。后来,朱鸿钧为了维护所谓家长尊严,不经过朱自清允许,私自扣留了儿子的全部工资,朱自清愤然离家独立生活。爸爸反指责儿子不孝,并坚决与儿子断绝关系,后来朱自清主动讲和,爸爸仍然不为所动)
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然后发言:
观点一:毕竟是他的爸爸,血浓于水,爱是永远的。
观点二:没有想到他爸爸是这样的人,可见要从多方面读书。
观点三:他不好意思写真实的爸爸,也是人之常情。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另一面,再读此文,感觉可能就有些不同了,理解也会更深一些。下边我有一个问题,“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请问:这句貌似平静、貌似平淡、貌似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潮起伏?
参考答案:他不直说,而是用最曲笔表达:对祖母——悲。对父亲——失望。对自己——悲凉。
教师总结:这一句话,情感含于内,惜墨如金,可见,写作文时,不一定把一切都交待出来,貌似简单的一笔,可能留给别人更深的印象。
教师: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此文的思想情感定义为:父爱伟大。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读,不仅读父爱,也读儿子的宽容与善良。
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桔子这一小段,一向被视为“朴实真切,父爱如山”,动情动人,请你重读此段,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请你们读读此段,并回答我的问题:哪些字词、哪些细节体现儿子的善良?
学生读此段。(第一遍)
学生一:儿子一直看着爸爸下铁道爬月台,这本身就能体现儿子的善良。
学生二:“我”流泪了,这也是一种善良。
学生三:几年过去了,儿子还记得买桔子一事。
教师提醒:我认为还有更能体现儿子善良的地方,如朱自清还能准确记得父亲的衣帽,是“小帽”与不是“帽”,是“深青色棉袍”而不是“青色棉袍”;他的动作:身子“向左微倾”,而不是“微倾”,也不是“向左倾”。
学生:表示赞同,(并品味)
教师:还有吗?那么,请大家看这二句,我认为更能体现出儿子的善良,“让他去(买桔子)。”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 同学们拿出本子,自己写一写体会。单号学生写第一题,双号学生写第二题。
学生一:第一句话是给父亲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是很大的善良。
教师:祖母的死,父亲有直接责任,父亲还长年刁难折磨朱自清以及儿媳,一般的人会怎么对待?不让父亲买什么桔子,我不领你的这点小情。
学生二:第二句话是怕父亲伤心,他刚失去官位,家破人亡。
教师:这一段描写,非常成功,其情感抒发很有起伏之感,请大家再读一遍,说说情感最高潮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读此段。(第二遍)
学生回答:先说父亲是胖子——蓄势;下铁道——动情;爬月台:高潮。
教师:我刚才说过,此文的情感抒发是惜墨如金,可是,我发现此段有两句话好像多余,请你标划一下,一是“尚不太难”,二是“显出努力的样子”。你试着去掉,再读最后一遍。
学生读此段。(第三遍)
学生一:不能去掉,它有对比的作用,由易到难,能推动情感发展。
学生二:这二句如解说辞,很能说明儿子对父亲一直是关注的, “尚不太难”——让人轻轻地松一口气。“显出努力的样子”——让读者的心又提了起来,别掉下去啊。
教师:当繁则繁。写亲情散文,朱自清是高手。本文的用字也准确而含情,请看文中有这样一句,父亲买桔子回来,“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如果把“搀”改为同义词“扶”,你觉得怎样?
学生讨论后发言:“搀”更用力,也更亲近。
教师:请多个同学有情感地朗读这一句,“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读完后,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然后再读一次。
(多个学生读,老师指点怎样读出对父亲的关心)
教师自己范读:(重读“赶紧”,轻读并拉长“搀”)我为什么这样读?谁来回答?
学生:对父亲的感动,渴望接近父亲。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父亲偶然的一次爱意如此动情?这是许多学者争论了几十年的一个问题,有多种方说,如性格柔弱说、儒家文化说(不言父过)、孝道至上说、年龄渐长说(经此事时20岁,写此文时28岁)、已为人父说、血浓于水说、生活艰难说(朱自清收入不多)、同情说(大去之日不远矣)我想听听学生们的意见,你赞同哪一种?当然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三分钟):
多个学生发言。(有一位同学说了一个“故意用表扬的方式打击爸爸”,这明显不对)
教师:大家看另一篇《背影》(出示PPT)
背影(节选)
读完《济南的冬天》去冬天的济南,可能会像读完《背影》再看《朱自清传》一样不免失望。
我的爸爸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人,对朋友很真诚,对奶奶很孝敬,对工作很认真,他早年是大学本科生,在贫困农家,当时能出个本科生,比今天出个博士都轰动。所以最让他生气、最让他没面子的是:我的成绩一直不好。他的耐心最后变成了灰心、伤心、冷心。他常常在家中改善生活时,或愠或笑地说:你那点分数,配吃这饭?他常常在客人们面前,发泄地说:这样的儿子,最后只能要饭。我的不悦只会让他的愤怒有了更多依据……
爸爸对我印象的彻底改变,是我在县中教书连续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之后,其中有一次我的高考特别奖金比他一年的退休工资还高。他乐滋滋地到处夸我,夸我的孩子。
有时我提起往事,他会淡淡地说:哪有那事;你教书也别太累,多休息。
他是中国最传统的父亲。
就在关系最差的日子里,我恰去济南进修学习。那天,冬风凛冽,夜渐深,他突然来到我的宿舍,扛来一床厚被子,说怕我冷。我慌忙让他坐慌忙准备给他倒水,他说都不用他来省城开会转了两次公交才来到我这里。他擦着汗立刻就要回宾馆再晚就没有公交了,他不舍得“打的”,那些年“打的”确实是件很奢侈的事。
我慌忙送他。赶公交路上,他问我衣服够吗?夜里冷不冷?什么时候回家?多年来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平静的话语。
公交车过于及时地到了。他上了车。他并没有回头。
他的背影已经很有些苍老。
车渐渐远去,尾灯时而一闪。我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意。
我真的读懂了朱自清的《背影》。
爸爸,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爱着的。
教师:请学生们想一会,说说此文对理解朱自清《背影》的启示。
学生一:很少得到父亲关爱,所以朱自清才对买桔子一事如此感动如此难忘。如果爸爸经常关心他,他感谢爸爸的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
学生二:两篇文章都是对亲情的渴望。
教师:我认为它们还是虽然长大但面对父亲仍然感动自己是儿子的情感的归依与升华。所以朱自清才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吃白水豆腐的幸福时光:“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所以他才在散文《背影》中把一次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演绎得如此动情。因此,本文的主题倒可以定性为“对亲情的呼唤”。请你们再一次品品此《背影》。(一分钟)
教师:课文的题目是“背影”,按常理说,他看到爸爸的“前影”的机会应该更多。假如我们将题目改为“身影”或“前影”,效果会怎样?肯定不好。
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几条,为什么题目必须是“背影”而不是“前影”或“身影”。
同学回答之后,答案汇总如下:
“背影”代表离去,那是父亲的离去,爱的离去,岁月的离去,生命也将离去,它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也给人以更多的悲情。
教师最后总结:
朱自清虽然写的是自己的私事,但文中“以小现大”的手法、最生活化的取材,让我们一下子联想到父母疼爱自己的琐事,联想到自己青春期之时对父母关心的排斥与拒绝,思之越多,读《背影》越感动。就是说,《背影》能抓住绝大多数读者的心灵,它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了善良人们的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感动或最普遍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