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
一、郡国并行。汉初既沿袭秦代郡县制,又实行分封诸侯制。前朝灭亡,后朝总会汲取经验教训。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在于未行分封,无同姓王护驾。另外,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势力,已经封了诸如韩信、英布为王。
二、七国之乱。诸侯王在自己封地内有着相当独立的军权、政权、财权,且势力逐渐强大。汉景帝时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纳晁错建议进行削藩。结果,激怒了众王,以景帝叔叔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行叛乱。权力之争总会斗个你死活我,古今皆如此。景帝费了好大力气才得以平叛。
三、推恩令。郡国并行目的在于巩固汉室王朝的统治,诸侯国的存在反而威胁到了王朝统治,刘濞甚至说“我已为东帝”,分裂疆土的意图显而易见。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继续沿袭削藩政策,实行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呢?就是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此政策相对温和,避免过于激怒诸侯王,导致生灵涂炭。
四、内朝。毛主席在《沁园春·雪》论古代可圈可点的帝王时,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确,汉武帝治国是有一套法子的,如内朝的设置。内朝相对于外朝而言,外朝即是沿袭秦制的三公九卿,而内朝则是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委以重任,参与军国大事,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务。内朝制度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威,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五、察举制。商周时期的官制主要为世卿世禄,即官员世袭。到了秦朝主要是军功爵制,战场上砍敌人脑袋多者可加官进爵。汉代则主要采取察举制,汉武帝命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委以官职。孝,即孝子;廉,即廉吏。到了后期,完全变味了,世家大族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