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我们用来形容清初昆曲流传之盛的一句有名的话。
《千钟禄·惨睹》里,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剃度出逃,唱的是著名的【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长生殿·弹词》里,安史之乱后,乐工李龟年流落民间,唱的是著名的【南吕一枝花】: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打听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起,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是这两段大受欢迎,而不是别的!?昆曲好的段子那么多,有那《牡丹亭》上的春梦、《玉簪记》里的调情,为什么不是这些呢?即使同属《长生殿》,为什么不可以是《定情》的情意绵绵、《絮阁》的争风吃醋、不可以是《小宴》里那个娟净潇洒的“携手向花间”!?
看民间明史学家杜车别的文章,他考证清朝入关后杀了一两亿人,导致中国人口锐减,而清的罪恶被掩饰、大明王朝却被丑化,流毒延续至今。看《明季南略》、《明季北略》,一件件活生生的史实摆着,上上下下,有官有民,逃难的逃难,自杀的自杀,奋起的奋起。。。。。。
听昆曲,我愈加确信,三百年前的华夏大地,曾经历过极剧烈的痛楚。完全可以想象,哀怜无告的明的遗民,听到《千钟禄》、《长生殿》、《桃花扇》里那些感伤悲凉的曲子,是怎样的唏嘘流涕啊!
美丽的昆腔传奇,人们不加注意的是,她的背后还牵系着一段——明亡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