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澳大利亚科学家沃伦和马歇尔。因为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他们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胃溃疡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推翻了先前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生理性疾病的认识。在1982年发现这种细菌之前,胃溃疡的主要引发原因一直被认为是生活压力和生活习惯。事实上,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1982 年Marshall 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出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的菌,一般情况下定植于胃黏膜,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还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部位繁殖后,能产生丰富的尿素酶,有极强的分解尿素的作用,尿素分解后产生的氨,对胃黏膜产生毒性作用,致使组织损伤,破坏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呈全球性分布,多数地区感染率在50%左右。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区,感染率为50%-80%。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我国属儿童期易感型,在儿童期感染率每年以3%-10%的速度上升,至10岁时感染率已达40%-60%,成人以后每年以0.5%-1%的较低速度增加。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粪-口传染途径尚未得到证实。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胃黏膜炎症,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也是糜烂性胃炎和胃溃疡的重要元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WHO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Ⅰ类致癌因子。由于幽门螺杆菌菌株不同,其所含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VacA及其他致病因子也不尽相同,因而临床表现也各异。
下面几种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最为密切:
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肠道外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偏头痛;
自身免疫性疾病:紫癜、干燥综合症、膜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糖尿病;
皮肤病:酒糟鼻、慢性寻麻疹;
其他与Hp感染有关的疾病:缺铁性贫血、肝硬化病人和高氨血症、儿童和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胆石症、非胃部MALT淋巴瘤、支气管扩张等;
总之,Hp 感染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多数已经定论,而有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预防和根除Hp感染不仅对胃部疾病而且对胃部以外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
方法 | 分类 | 优点 | 缺点 |
组织细胞学方法 | 光镜法 | 直观,易确证幽门螺杆菌感染 | 技术要求较高,费用较贵,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
电镜法 | 可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的关系 | 受到设备条件限制及费时、费事、费用很高。 | |
微生物学方法 | 直接镜检 | 简便易行 | 阳性率低;项目单一 |
快速尿素酶实验 |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 创伤性;取样要求高 | |
分离培养 | 形态学和生化学方法鉴定,精确 | 需要一些特殊条件,可致假阴性结果 | |
同位素示踪方法 | C13、C14呼气试验 | 体内测定胃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总体情况,可做定性和定量测定。 | C14设备和试剂价格昂贵;C13有可能对机体造成慢性、长期的内照射损伤,孕妇、小孩特别不宜使用,成人亦应慎用。受设备灵敏度制约存在假阴性结果,其他菌株产生相关代谢产物导致假阳性。 |
15N-尿素排出试验 | 同呼气试验 | 检测费用较高;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 |
血清学方法 | 抗体检测 | 血清学方法操作简便 | 项目单一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PCR | 高敏感性 | 实验条件高,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
生物芯片技术 | 生物芯片 | 低创伤、适应广范群体、特异性、灵敏性好;高通量、多指标、微型化和自动化 | 除菌治疗后,阳性结果可持续一段时间。 |
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多种诊断方法,都由不同的优缺点,综合起来评价,蛋白芯片检测方法是操作最简便、成本最低廉、仅有极小侵袭性,既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又可用于人群流行病学普查,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经7-14天1-2个疗程根治后,2年内重感率和复发率在1-2%左右。
生物芯片检测指标介绍:
经过多年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人们对该菌的许多抗原性蛋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中CagA、VacA、Ure、Hsp60 和RdxA的功能目前了解的较为清楚。本芯片的设计指标及相应功能如下:
检测对象:各相关蛋白IgG抗体。
检测指标 | 功能 |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 | CagA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宿主胃黏膜局部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进而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启动炎症过程,CagA与幽门螺杆菌毒力呈高度相关。 |
细胞空泡毒素A 蛋白(Vacuolating cytotoxin A,VacA) | VacA因其可致细胞空泡变性而得名,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在小鼠动物模型中,纯化的VacA能诱导小鼠形成胃溃疡。 |
尿素酶(Ure) | 尿素酶是幽门螺杆菌主要抗原之一,所有的野生型幽门螺杆菌均产生尿素酶,它可以引起患者产生IgG和IgA。 |
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 | Hsp60是一类蛋白家族,幽门螺杆菌特有的Hsp60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相关性,但与胃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
氮素还原酶(RdxA) | 含有RdxA蛋白的菌株,对甲硝唑敏感,而不含RdxA的菌株则对甲硝唑有抗药性。 |
检测适用范围:
1、普通人群筛检;
2、Hp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特别适合青少年Hp感染状况的调查;
3、急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辅助诊断;
4、Hp清除效果观察。
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 | 临床意义 |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阳性“+” | 提示感染Hp CagA+毒力株,致病力较强 |
细胞空泡毒素A蛋白(VacA)阳性“+” | 提示感染Hp VacA+毒力株,致病力较强 |
尿素酶(Ure)阳性“+” | 提示感染Hp |
热休克蛋白60(Hsp60)阳性“+” | 与胃炎的严重程度及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
氮素还原酶(RdxA)阳性“+” | 提示Hp对甲硝唑类药物敏感 |
幽门螺杆菌本身是一个复合抗原,所含有的CagA、VacA、Ure、Hsp60和RdxA等抗原蛋白可以在不同阶段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各种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在体液中组成了特殊的幽门螺杆菌抗体谱。不同的抗体成分或是揭示了幽门螺杆菌的致病特点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后及耐药密切相关,研究并分析这些抗体对于了解幽门螺杆菌在体内的状况,如:致病活力、变异情况、是否为再感染、对药物的反应及活动状况等有重要价值。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多种抗体,获得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抗体谱,不仅能提高对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染病原体和疾病相关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判断预后、疗效跟踪和药物选择,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
定量分析和判断 | |
本芯片检测具备半定量分析功能,报告单每个检测指标显示阳性同时有反应的峰值图形,并用数字显示,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观察和判断,包括以下方面:1、定量数值代表患者抗体的相对滴度,与患者患病程度和周期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但不绝对),可以帮助医生更为准确的判断病情;2、间隔一定时间的连续检测,如果数值显著上升,代表患者所感染因素正处于活跃期,属于明显现症感染,需要后续治疗;如果抗体显著下降,代表患者所感染因素可能被清除或者潜伏,需要进一步结合判断。 |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常用药物组合:
1、质子泵抑制剂(英文缩写“PPI”,市上有售的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两种抗生素:
PPI标准计量+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均一日两次,1周为一个疗程;
PPI标准计量+阿莫西林1.0g+甲硝唑0.4g,均一日两次,1周为一个疗程;
PPI标准计量+甲硝唑0.4g克拉霉素0.25g, 均一日两次,1周为一个疗程。
2、铋剂:丽珠胃三联:由铋剂(丽珠得乐)+两种抗生素组成,是目前根治幽门螺杆菌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药物,一个疗程连服七天,根治率达90%以上:
铋剂标准剂量+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 均一日两次,2周为一个疗程;
铋剂标准剂量+四环素0.5g+甲硝唑0.4g, 均一日两次,2周为一个疗程;
铋剂标准剂量+克拉霉素0.25g+甲硝唑0.4g, 均一日两次,2周为一个疗程。
3、其他方案: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0.4g 替代推荐方案1 中的PPI。H2-受体拮抗剂H2-RA)或PPI+推荐方案2组成四联疗法,疗程一周。方案中的甲硝唑0.4g可用替硝唑0.5g替代。
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生物芯片应用服务合作方式:
提供医院或计生等机构的芯片解决方案,通过相关公益机构和协会的资金补贴参与,共同推进“向日葵爱芯计划”活动,实现对医院或计生机构无偿捐助生物芯片诊断工作平台的仪器设备(总价格为58.9万元),感兴趣的朋友可联系:戴天岩,手机:13051069337,msn: davad311@hotmail.com,E-mail:davad311@126.com qq:104974415;通讯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7号,100061-36分箱;邮编:100061;虫洞医学与生命科学网http://blog.sina.com.cn/cnyr
来源于:虫洞医学与生命科学网(http://blog.sina.com.cn/cn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