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七二卷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贪得无厌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版本1)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版本2)

【注释】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1)。无狎其所居(2),无厌其所生(3)。夫唯不厌,是以不厌(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5);自爱不自贵(6)。故去彼取此。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前一个"威",指威压、威力;大成,指威胁、祸乱。人民不害怕威压,那么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一说,"至"作"窒"讲,行不通的意思,这句便是:人民不害怕威压,那么统治者的威力就行不通了。


(2)无狎其所居:狎,王弼解释为"狭"的假借字,狭迫、逼迫的意思;无狎其所居,即(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帛书甲本"押"作"闸",关闭的意思,意思是:(统治者)不要用威力象闸门一样把人民的居处封闭起来(使他们不得自由)。河上公本及多种古本"押"均作"狭"。狎、狭相通,今从前解。

(3)无厌其所生:厌,压迫。(统治者)不要压制人民谋生的道路。


(4)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一个"厌"是压迫的意思,前一句针对统治者而言;后一个"厌"是厌恶的意思,后一句针对人民而言。


(5)自知不自见:见同"现",表现。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


(6)自爱不自贵:自我尊重但不自以为高贵。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译文1)


人民不害怕(统沾者的)威压,那么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统治者)不要逼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迫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而不自我表现,能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采取前者(自知、自爱)。(译文2)

一旦民众不畏惧威权,就会给朝廷带来更大的威胁。(治理一个区域),既不要让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感到恐惧,也不要使民众对所生存的环境感到厌恶。只有不采取高压政策,才不会使民众厌恶。因此,圣人能自知之明,又不会将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又不会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所以能做到舍弃一方面的利益,得到另一方面的好处。(译文3)

  【古文正解】

大道者,万物也;万物者,大道也。

【今文正解】

大道,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大道。

【订正与辨析】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意思即“老百姓不惧怕来自无道的统治者的震慑,统治者的大难将要到了”。言外之意即“百姓造反推翻暴政”。

  下文接着“夫唯无厌,是以不厌”。对此还可参照前文“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躁则失君”。

  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句中“厌”字义为“厌弃”,如前文有“天下乐推而不厌”。“无厌”意思即“没有厌弃(百姓)的心态和言行”,“不厌”意思即“不被(百姓)所厌弃”。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可照应前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句。
【道德经】七二卷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贪得无厌
 
【引语】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评析】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补充:自知、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人民不再害怕统治阶级的死亡威胁的时候,统治阶级所真正害怕的事情也就到来了。

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法律本来是对付社会上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之徒的,当法律成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时,法律本身就代表了邪恶。一旦人民不堪承受剥削和压迫,向反动势力以死抗争的时候,统治阶级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狎:亲昵而无法留恋。这里是指因生活所迫无法留恋家乡。


这句是说:不道的昏君呀,你们不要使百姓背井离乡,不要让人民因生活无望而厌弃生命。只有百姓不厌弃自己的生命,才能不厌弃你们!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人们一旦感到生活无望,生不如死的时候,就会以死相拼,去反抗腐朽的统治阶级。纵观历史,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国家分分合合,每一个王朝都不是永久的。反动统治一旦出现无法挽回的政治危机,就会被一个新的朝代所代替。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以智治国”,实行利己主义。只有实行“无为之治”,让权利永远属于人民,社会才能永远安定,人民才会永远富足。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自知不自见:知真我而忘自我。圣人自知则知人,知人则“以百姓之心为心”,实行朴治,而不以自我之见去治理天下。和“自知”相对的就是“自见”,自见是自我之智。以自我之智治国,就是让自我意志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独裁统治。圣人自爱则爱人,爱人则以民为贵。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然可以获得人民的爱戴。和“自爱”相对的是“自贵”,自贵就是贵自我。以自我为贵,就会垄断权力,独霸天下。这又成为人们狎其所居,厌其所生的祸根。


自知、自爱,是超越了功名利禄的最高的人格形象。所以,圣人取自知、自爱,舍弃自见、自贵。


本章是政治论。歌颂了圣人的自知、自爱精神,鞭挞了专制统治者的自见、自贵作风。并告诫统治者,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必被人民打翻在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026.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译文---南怀瑾 南怀瑾讲道德经视频

 1、《道德经》之一章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

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提出“道”和“名”之后,老子补充了一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比“道”和“名”更难理解。第一个难解之处是对“天地之始”的理解。首先是“

道德经翻译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

『学术中国』[大师经典]老子思想研究与《道德经》全文翻译访问数:12379 回复数:62楼主作者:清醒是酒 发表日期:2008-8-28 16:55:11一、东拉西扯二、重视领悟的学习方式三、笔者的世界观四、《道德经》全文翻译一、东拉西扯《道德经》无

南怀瑾《道德经》译文道德经翻译 南怀瑾讲解道德经全文

(2010-11-24 09:33:09) 转载▼标签: 老子南怀瑾道德经解读道德经交流道德经讲解道德经讨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译文 南怀瑾1、《道德经》之一章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撰文深远微妙,词句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译本较多,译本见仁见智,出入也较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通

声明:《道德经 七二卷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贪得无厌》为网友風正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