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原为地质水利精英,怒而触毁不周山。为证明自己得水之利正确和个人威慑力量之巨大,让人类遭受到了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中国文化从神话故事开始,就充满了领导牺牲、贫富均享、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精神。共工由失败走向灭亡的过程揭示:因私利而损害民众,一定失道寡助。】
中国故事·经典神话
11.共工之败
一、不周之山
大荒西北角落的昆仑山脉,有一处地方奇崛突兀、顶天立地,高高位于崇山峻岭之上。站在山上北望,可一揽众山之小;东望,可见白帝儿子、秋神“蓐(rù)收”居住的“泑(yōu)泽”,黄河源头之水喷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那里就是黄河源头的潜在之地。如今此处已成新疆“罗布泊”的广袤沙漠,变为滴水无存的生命绝地,当初却是中华大荒人类的生命之源。
这座顶天立地的高山并不普通,而是一根支撑天地的擎天巨柱。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原本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天地,但盘古终于还是累得倒下了,生命终结之前,就用此山来代替他继续支撑天地。不仅如此,盘古还将东南西北“四极”分别用绳子系住,这才保持住了天地的平衡。
这座山也是“忘忧山”,因为山上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和忧愁。
但这座使人忘记忧愁的“忘忧山”,却并没有能够解除掉水神“共工”的烦恼,自从被共工猛烈撞击之后,山形断裂再也不能合拢,留下许多缺口而不再“周全”,所以就叫做“不周山”了。
“不周山”由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其“不周全”之处,主要位于山的西北部分,西北风从这里刮出,成为大荒世界冬天里最为寒冷刺骨的“不周风”。
“不周山”还有个名字,叫“不周负子”。所谓“负子”,是“背弃子民”的意思,表达出后人对共工怒而触山、背叛自然和人类的一种谴责。
二、祸起动土
好端端的一个天柱“不周山”,水神共工为什么要去撞倒?原因是共工与北帝颛顼为争“帝”而发生战争,而背后的利益因素是争夺“用水”的权力。
共工,姓“姜”,是火神“祝融”的儿子。难以确认的是共工之父“祝融”的出身,因为就连最古老的《山海经》中,他也时而为炎帝之孙,时而为黄帝之后。上古黄帝和炎帝本为同根同族,所以这样的混乱不足为奇。但对共工的出身而言,一般都认为是炎帝的后代,因为共工的姓氏,是炎帝的“姜”,而不是黄帝的“姬”。
“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的样子,表示双手合作。甲骨文中的“工”字,为上“工”、下“口”的上下结构,为斧子之类的伐木工具形状。由此可知“共工”的意思是:使用工具,合作完成复杂的事情。从共工的作为来看,这件“复杂的事情”,就是需要许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农业地质、水利工程”。
共工是神农氏的后代,对农业十分精通,他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土地神“后土”,对农业更加在行。
共工在中原建立“共工国”,部族领地百分之七十为水,百分之三十为陆地。父子考察领地水土,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浇水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他们从地势高处取土,运到洼地上填高,既扩大了耕种面积,又利于水利灌溉,于是共工之国成为富庶之地。共工还利用位于河水上游的优势,发明了筑堤蓄水、水利灌溉的农耕方法,这样治水的方法,虽然“堵”而不“疏”,不能根治水患,却也为后人治水积累了宝贵经验,所以共工成了赫赫有名的“水神”。
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水利灌溉的农耕办法,为大荒农业带来了巨大进步,本应成为人人称赞的大英雄,却不料,他的治水办法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效仿,反而与中下游的众多人类产生出深刻矛盾,被认为是“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因为共工的筑堤蓄水,减少了中下游水量;共工的决堤泄洪,使中下游饱受洪灾。
中国人历来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深深的敬畏,“动土”有着极为严格的讲究:什么时候动?什么季节动?什么年份动?怎样动?都有及其严格的要求,一旦“动”错,轻则腰腿疼痛、骨折,重则带来灭顶之灾。而共工的水利工程属于大肆“动土”,给他人带来了灾害,所以北帝“颛顼”肯定要制止这样的“动土”行为。于是共工与颛顼之间爆发出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祸起动土。而古人对“帝”位、领导权的争夺,常常是对“动土”、“用水”权力的争夺。
三、怒触不周
共工的样子十分威风:人面、蛇身,满头红发,驾两条龙,个子很高。这样的长相身材一看就是性情暴躁的大力士。而圆头胖脑的颛顼,驾着黑龙,打着黑旗,老谋深算、足智多谋,兵将众多。
“共工国”为水网之国,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军队都用江河湖海的水名来任命,共工自信可凭个人武力挫败颛顼;颛顼则依靠人多势众,凡是受到共工水利之害的民众都来帮助颛顼打仗,一呼百应,四方八方都来支援。共工代表的是“共工国”的一己之“小利”,而颛顼代表的是更多部落民众的“大利”,得道者多助,所以颛顼也有很信心打败共工。
共工和颛顼两股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地下,再从地下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颛顼的部众越打越多:人形虎尾的天神“泰逢”,驾万道吉光,由“萯(fù)山”赶至;龙头人身的天神“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的“漳渊”赶至;长着两个脑袋的人形山神“骄虫”,率领一群毒蜂、螫(shi)虫,由“平逢山”赶至。而共工的部众却越杀越少,前来帮忙的“王子夜”,双手、双腿、胸脯、头颅、甚至牙齿全被砍断,尸体七零八落的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厮杀到了西北昆仑山下,水军的优势在旱地发挥不出,身边仅剩下很少的兵将,败局已定。吃了败仗的共工恼羞成怒,绝望之际,腾飞到半空,猛然向眼前那奇崛突兀,顶天立地的“不周山”一头撞去。顿时天地轰鸣,撑着天空的柱子折了,拴着大地四角的绳子断了:天空的西北角坍塌下来,日月星辰不由自主的向西北坠落;东南的大地塌陷下去,大荒世界所有的山川江河都爆发出从未有过的滔天洪水,由西北向东南急冲奔腾而去,大荒东南从此变成了永远无法填满的汪洋大海。
后代人们不知道被共工毁坏的“不周山”究竟在哪里?据考证:是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此高原看起来不像高山,由几组山脉和山脉之间宽阔的谷地和盆地构成,拥有许多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在这里汇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站在高原平地看那个地方,感觉山并不是很高,其实却高达海拔4000米~7700米,空气稀薄,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与青藏高原同称“世界屋脊”。
共工想用撞倒不周山的办法,来证明自己得到经济利益的正确和个人武力的强大,结果天塌地陷,使得大荒世界遭受到了被洪水淹没的灭顶之灾。至于人类究竟如何度过难关,且在后文神女“女娲”《补天造人》中细说。
四、禹攻共工
颛顼死后,他的继承人“帝喾”,曾派颛顼的孙子“重黎”与共工打仗,以图彻底毁灭共工。“重黎”就是火神“祝融”,但这个“祝融”,不一定与共工父亲“祝融”为同一个人。共工让木头漂在水上,他的水军们都有一身站在水中摇晃的木头上作战的本领,结果“重黎”战败,帝喾将“重黎”处死。
到了“舜”的时代,曾战败于颛顼、与世人交恶的共工,变得更加激愤,由“治水”的水神,变成了决堤放水、作恶多端的残暴凶神。
“舜”派“大禹”为民治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让人民全部受益,所以人民都拥护。大禹将黄河治理到洛阳北邙(máng)山的东头,再往东去,河道就无法治理了,因为有水神共工的作怪。
大禹找到共工,好言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共工不听,反而故意振起滔天洪水危害天下,结果黄河决堤漫流。当时大禹还没有开凿出“龙门”,太行山吕梁地段的黄河也没有疏通,所以黄河一旦决堤,洪水四溢,又造成了长江与淮河的贯通,中原鲁豫“空桑”之地,四处汪洋、水势无际,老百姓只好逃到山上,然后再爬上树顶。
人面九头虎身的“陆吾”,是黄帝在昆仑“帝都”的大管家,受命前来帮助大禹,奋起与共工拼战了九仗,不料竟是九战皆败。
大禹忍无可忍,发出号令,在“茅山”会聚群神、共商讨伐大计。诸神接令不敢怠慢,应龙、黄龙、白龙、苍龙如期赴会,只有三丈三尺高的巨神“防风氏”姗姗来迟。大禹杀一儆百,将防风氏斩首示众。防风氏死后,仅一节骨头就大到要用一辆车来装。
“茅山”也叫“苗山”,是座四方形的山,现为浙江绍兴名胜。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晶莹透亮的砆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湨(jú)水”。多年后大禹在这里考核诸侯功绩,死时就地安葬,于是茅山取“会聚计议”和“会合考核”之意,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
大禹整肃纪律,威令诸神,众神合力,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凭借人多势众,终于彻底打败了共工。
昆仑山脉的不周山边有一条水流,名叫“寒暑水”,寒暑水的东面留下了一座“禹攻共工国”之山。大禹为民除害、制服了共工,大荒之地人民无不欢欣。大禹将共工上交给“舜”去处理,“舜”将共工流放到了西北寒冷的“幽州”边疆,从此共工再也不能回到中原来祸害百姓。
五、共工之台
共工的手下有一名属臣,名叫“相繇(yáo)”,也叫“相柳氏”,是恶神。
相柳氏长了九个脑袋,每个脑袋都是人的面孔,而头的下面却是青色的蛇身,盘旋绕成一团。这九个头分别在九座神山上贪婪的索取食物,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了大沼泽和溪流,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不要说人类无法居住,就连百兽都无法停留。
大禹攻打共工的时候,相柳氏是共工的得力助手,所以大禹是杀死了相柳氏之后才打败了共工的。
可是相柳氏的尸体又腥又臭,血流过的地方都发出腥臭味,不仅不能种植五谷,还水涝成灾。大禹挖填这些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塌陷,干脆就把这里挖成一个大池子,然后将挖掘出来的泥土修建成了众天帝的“神台”。大禹用“尧、喾、丹朱、舜”这四个“帝”,来镇压臭不可闻的相柳氏。“丹朱”是尧的长子,曾为“三苗”首领,并称“帝”三年。
“众帝台”位于昆仑山北面,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等,每“帝”各自拥有两座帝台,每座台都是四方形。
昆仑山之北,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建起了水神共工的“共工台”。
“共工台”位于“众帝台”之东,基座四四方方,每个台角上各有一条巨蛇,蛇身是老虎皮一样的颜色和斑纹。共工台角上的蛇,也许就是共工的忠实属臣、九首人面的“相柳氏”?
“相柳氏”的蛇头全部面向南方,这也许因为共工的祖先炎帝是南方天帝。
昆仑山周围氏族部落在狩猎的时候,出于对共工的敬畏,都不敢向北,朝昆仑山附近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的方向拉弓射箭。
2012-8-9
【主要参考文献:春秋《山海经》、战国《管子》、宋《路史》、春秋《左传》、西汉《淮南子》、春秋《尚书》、西汉《史记》、今《百度百科·共工·陆吾》
图注:昆仑山自摄
图注:共工
百度图片
http://baike.baidu.com/albums/39706/39706/1/0.html#0$b8798550655293488535249f
图注:甲骨文“工”
百度图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075fd0100wx1b.html
图注:共工之战
百度图片
http://baike.baidu.com/albums/39706/39706/0/0.html#0$6648d73d271f68fe9e3d622e
图注:怒触不周山
百度图片
http://baike.baidu.com/albums/39706/39706/0/0.html#0$d57e9994cd0c2e27d31b702c
图注:会稽山
百度图片
http://baike.baidu.com/albums/83867/83867/1/0.html#0$d4628535e5dde7111dbd8a4da7efce1b9d16611a
图注:相柳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㸾ͼƬ
图注:大禹战相柳
山海经异兽图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ɽ��������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