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发祥地研究之三
刘生林
1953年父亲刘凤梧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驻满洲里基地转运站副站长时,建起办公大楼和宿舍,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1958年我从北京五一小学转学到满洲里三道街小学,回到父亲身边。听父亲刘凤梧说:1933年2月,聂耳来到热河抗战前线时,听到了锦州抗日义勇军唱的《义勇军誓词歌》。
1959年父亲以义勇军老战士的身份参加十年大庆。从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到满洲里的家中后,第一次听父亲用满江红曲调唱《义勇军誓词歌》。在父亲身边的那些年,经常听他用满江红曲调唱《义勇军誓词歌》。他唱的《义勇军誓词歌》歌词是:
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12字)
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11字)
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14字)
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11字)
携起手,肩并肩。(6字)
豁出命,向前冲!(6字)
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9字)
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14字)
前进啊!前进!向前进!杀!杀!杀!(11字)
在《义勇军誓词歌》歌词与《唐宋词格律》对比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义勇军誓词歌》确实是按《满江红》词谱填写的。
填词有严填和宽填两种形式,为了防止以辞害意,《义勇军誓词歌》采用了宽填的形式。
根据每一句歌词的韵脚都是平韵脚来判定,《义勇军誓词歌》选用的格律是《满江红》的平韵格。《满江红》词谱的正格规定全词共九十三个字,第一句是11个字。为了在《满江红》古曲谱中唱着顺口,《义勇军誓词歌》的第一句实际上用了12个字,选用的是《满江红》的平韵变格。歌词的前片是四平韵,后片是五平韵,共用了九十四个字。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0字)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4字)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2字)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13字)
起来!起来!起来!(6字)
我们万众一心。(6字)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9字)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14字)
歌词的前片是四平韵,后片是四平韵,共八十四个字。为了保持平声同韵,在实际演唱时,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候”,发“齁”的音。最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进”,发“今”的音。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义勇军誓词歌》与《义勇军进行曲》有九个相似点。
1、《义勇军誓词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都采用了铿锵有力的平韵脚格式,两首歌的韵脚完全相似。
2、《义勇军誓词歌》的第一句是“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两句话的用词相似。
3、《义勇军誓词歌》的第二句是“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三句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句话的意思相似。
4、《义勇军誓词歌》的第四句是“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七句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两句话的用字和意思相似。
5、《义勇军誓词歌》的第七句是“用我们身体筑成长城!”《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二句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两句话的用字和意思也相似。
6、《义勇军誓词歌》的最后两句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最后两句都重复地使用了“前进!”用字完全相似。
7、《义勇军誓词歌》的第五句是“携起手,肩并肩。”《义勇军进行曲》的第六句是“我们万众一心。”两句话用词不同,意思相似。
8、《义勇军誓词歌》后片的前四句分别是6个字、6个字、9个字、14个字。《义勇军进行曲》后片的四句也分别是6个字、6个字、9个字、14个字。两首歌的这四句话的段落和字数完全相似。
9、《义勇军誓词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和内容都是义勇军抗战,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相似点。
两首歌的歌词从主题、内容到具体的词句、韵律、格式、用字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点,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锦州的黑山县,辽宁工学院的田丰教授曾采访过义勇军老战士王玉楼,黑山县新立屯文化馆长赵扶民曾采访过义勇军老战士王恩,这些义勇军老战士也都会唱《义勇军誓词歌》。刘凤梧、王玉楼、王恩分属不同的义勇军部队,他们都会唱《义勇军誓词歌》。这说明,《义勇军誓词歌》当年曾在锦州黑山县的各个义勇军部队中广为传唱。
由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工作人员张新生填写的《满江红》——义勇军誓词歌,诞生于1931年9月的锦州。1933年2月锦州抗日义勇军唱着《满江红》——义勇军誓词歌,参加了热河抗战。聂耳到热河前线慰问、采访了刘凤梧等锦州抗日义勇军将士,亲耳听到了《满江红》——义勇军誓词歌的歌声。
这些历史事实进一步证明:
刘凤梧等锦州抗日义勇军将士是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生活原型。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歌来源于锦州的《义勇军誓词歌》歌词。
在民间传唱着《满江红》——义勇军誓词歌的锦州,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