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门票多少钱

杜甫草堂,很多年前曾去过,但印象已经模糊。最近,抽空又去细看了一番。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多首。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草堂的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之后,历代对草堂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杜甫草堂大致可分为东园、西园,西园是其核心文物区,园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古朴典雅。草堂有正门、南门、北门,正门位于草堂路28号,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在唐朝时浣花溪江阔水宽,能行大船。杜甫诗中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描绘浣花溪当年的繁忙景象。


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笃信佛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晚上,她梦见仙人给了一颗宝珠,醒来之后便有了身孕,这位做梦的妇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叫做“任氏”。任氏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礼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脓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妇女们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应。当任氏把僧袍放进溪水搓洗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莲花,随手而出,漂满小溪。人们无不惊异,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当地人于是将这条小溪命名为“浣花溪”。


而浣花溪的真实得名则是源于成都的蜀锦。灿若云霞的蜀锦在织成之前,必须放到水里洗濯,称为濯锦;而流经成都的两江水质清澈,是濯锦的上佳选择。于是这里的河流都和锦有了关系,比如“锦江”,其实就是濯锦之江的简称。至于浣花溪,也是濯锦的产物——一匹匹织着花朵的锦在溪水里洗濯,不就如同浣花了吗?“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就是杜甫抵达成都后写下的和浣花溪有关的诗句。此后,浣花溪沿岸居民不断以变幻多姿的形象和细节出现在杜甫的作品里,这条灵性的河流,给杜甫带来了安静、优雅和灵感。


正门前,还矗立着一堵照壁。照壁是中式建筑特有的东西,依寺观、祠庙而建,在建筑群与原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它和中国人“花看半开,酒醉微醺”的处世方法和审美情调相辅相成。有了照壁,门内的景致就不会被一览无余,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神秘感。下图是照壁上的浮雕。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跨进正门,迎面是一座敞厅式建筑,这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大廨大门两侧,是一副著名的对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上联出自于杜诗《曲江对酒》,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上下联分别借用杜诗,从匡世济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诗歌成就两方面褒扬了杜甫,言简意赅。该对联是曾任四川总督、成都将军的吴棠集杜甫诗而题写的。


安放于大廨厅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之手。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尊塑像,不但外观极为传神,内涵也无比厚重。透过塑像那单薄羸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便已历历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须、沉思苦吟的神态,诗人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廨内还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上联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意思是: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毛泽东同志1958年游览草堂时曾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


此外,大廨内的名联还有叶剑英同志1960年3月参观草堂时所赋绝句的前两句:“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上联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美杜甫;下联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排斥,却至死不悔,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逼近斗牛。而张爱萍将军题留的“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则是借用杜诗赞美杜甫爱憎分明,在国家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


穿过大廨,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堂。杜甫一生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诗史堂大门上的这幅对联,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象诸葛亮一样,英明永垂天地,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先贤的感情。另一门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是四川诗人、书法家谢无量集杜诗而题。


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的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朱老总对诗圣的崇敬和对草堂名胜的热爱与关怀。
大厅的东壁,有陈毅同志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此联出自于杜诗,诗人用比兴手法,以松代表美好事物,以恶竹代表腐朽势力,希望代表美好事物的松树快快成长,对代表邪恶的恶竹则主张毫不留情地斩除干净。陈毅同志在庐山会议和文革期间多次题写该联,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

大厅西壁,悬挂着郭沫若用狂草字体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常在诗中以疮痍喻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上联指杜甫用诗歌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变,不愧为诗中的圣哲。下联则赞扬诗人同情人民的苦难,写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惨境遇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震撼人心,犹如波涛巨澜。


东壁对联中间,上面是“唐诗圣杜拾遗像”,下面是民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杜甫泥塑像;西壁对联中间,上面是李白画像,下面存放着蔡缉武所塑李白泥塑像。李白、杜甫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诗史堂东西两侧,是“诗圣著千秋陈列”,该陈列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陈列分为上下两篇,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
东侧是陈列的上篇,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这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和母亲崔氏。


这是李白与杜甫。744年初夏,杜甫与得罪朝廷被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之事,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


这座塑像,表现的是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悲惨情景。755年11月初的一个夜晚,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看家人,途径骊山,遇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在华清池尽情享乐。而此时,安史之乱的阴影已经逼近长安,沿途都是逃难的百姓。当他回到家渴望与亲人团聚时,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他深为自己的不幸伤感,又联想到人民遭受着更为深重的苦难,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无限感慨中,他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该诗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诗史堂西侧,是陈列的下篇,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着重介绍杜甫如何苦心经营草堂,杜甫的草堂诗作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同时展出的还有草堂2001年出土的文物,有生活器皿、建筑构件、娱乐用品等。这是草堂最初的模型。


这是杜甫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场景。


过诗史堂往北,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右右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万丈光芒”出自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信有文章惊海内,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杜甫《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意思就是,我又没有文章名扬天下,何必劳烦你老人家的车马到这溪边来看望我?表面看起来是谦虚,骨子里却是难以自禁的郁闷和自负。而何宇度则巧妙地改“岂”为“信”,改“犹”为“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下图是水槛。


穿过柴门,就是草堂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工部祠。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和祭祀的飨殿,是草堂的灵魂。


“工部祠”匾额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补书。工部祠前,有曾任四川学政的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这幅对联的高明在于,它既缅怀了杜甫,也隐然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居。此联一出,引来文人墨客竞相模仿,此后,人日游草堂也成了成都一大风俗。


工部祠内,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陪祀的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杜甫神龛两侧悬挂的清人钱保塘所撰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对黄、陆配祀杜甫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下图分别是杜甫、黄庭坚、陆游。




殿内还存有两通杜甫石刻像,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把杜甫刻画得体形丰满、气度雍容。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石刻之杜公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把诗人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无遗。除此之外,殿内还有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分别为清乾隆五十年(1793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刻,石刻清楚地勾勒出当时的草堂风貌,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在工部祠前之东西两侧,有水竹居、恰受航轩两室相配。水竹居因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而得名,恰受航轩因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南邻》)而得名。两室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飨殿的主体地位,整个小院显得素雅、肃穆。


恰受航轩内,陈列着历代杜集版本。据了解,一千多年来,后代学者对杜诗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校正、注释、批选、评点、刊行等工作,历代的杜诗版本竟达七百多种,遗存下来的也有150多种。草堂是收集杜集版本最多的地方,其中不乏善本、珍本。这是海内孤本——南宋淳熙(1174—1189年)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是杜甫草堂博物馆最珍藏的版本之一。


这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刻本《杜工部集》。


在工部祠后方东面,有一座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少陵草堂碑亭。该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亭内立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正门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后镌刻成碑。杜甫草堂为什么又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在京兆(长安)杜陵这一带居住过。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原叫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称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


由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川西农居建筑,这就是杜甫茅屋故居。“茅屋景区”是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2月在茅屋遗址上恢复重建的。茅屋四周,一座柴门,一眼水井,几株大树,灌木环绕,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


茅屋前,塑有杜甫像,旁边还刻有谢无量书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西侧有书房。每一间房都摆放着相应的家具,竹榻、桌椅、石磨、水缸等,园内则按杜甫写下的诗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而种植了松树,桃树,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的。竹子不仅是杜甫最喜欢的植物之一,也代表着诗圣的刚直不阿和高风亮节。




茅屋故居东侧南北,还有南邻和北邻,展示的是当时杜甫邻居们的房舍。杜甫初到草堂时,曾经得到过邻居们的许多帮助。而正是通过与这些天性质朴善良的普通百姓的不断交往和深入接触,杜甫才找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著名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描写的正是当时他邻居黄四娘家的优美春色:“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座茅屋是草堂北邻。


这是南邻,据说当时住着不为时所用的隐士。


草堂北邻西北,是唐代遗址陈列馆。


2001年11月,在杜甫草堂旧址内施工铺埋地下排水管时,发现了唐代遗址,并出土了一千多件精美文物以及一通有明确纪年的唐高僧塔铭碑。这批珍贵出土实物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了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这一考古发现,也填补了成都地区唐代大型民居遗址考古的空白。2005年落成的唐代遗址陈列馆面积1020平方米,陈列展示出土文物三百多件。下图是遗址全貌和一号井。



折回南邻向东,是一道幽长的花径。据了解,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



花径中间,有座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毁于文革。浣花夫人就是前面提到的任氏,她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帼英雄。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门票多少钱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进犯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任氏毅然拿出家财十万,招募勇士千人,由她亲自指挥,终于击溃了叛军,使成都百姓免于涂炭。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便在其乡里的浣花溪畔为她建立祠宇,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


1982年,四川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了浣花夫人像。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所建立的殊勋。


祠内正殿两侧悬有清代大学者俞抛所撰、现代人江庸补书的一幅槛联: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邀头大会,以流筋佳节,作设帐良辰。此联构思巧妙,追古抚今,时空交错,文采飞扬,对仗工稳,堪称佳作。上联追述史实,赞誉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纵写;下联则记叙三、四月的邀头大会为成都游赏活动中之最盛者。


花径东端尽头,是草堂标志之一——“草堂影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并在此留影。


在花径的东端入口处,挂有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的“花径”一匾。门楹两旁,有郭沫若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今杜甫草堂东面的建筑和园林,是在原草堂寺旧址新建的。草堂寺,又称梵安寺,原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创于东晋,有山门(即今草堂南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和藏经楼五重主体建筑,庙貌恢宏,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宝光禅寺并称“四大精蓝”。《成都记》载:“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寺极宏丽。”草堂寺在清代曾重建,后又被毁。杜甫曾在《酬高使君相赠》诗中写到:“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从该诗中可知,杜甫初入成都便寄居成都西郊草堂寺,随后才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寺旁的浣花溪畔营草堂而家。


现今的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建成开放。“大雅堂”之名源自《诗经》之“大雅”,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


大雅堂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铜像。他双眉紧皱,低着头,好像坐在高处俯看脚下。这是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的杜甫像,取材于杜甫离开成都后的悲惨晚年。那时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东,他坐在江崖上,俯视着脚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雅堂500平方米面积内,陈列着一面巨型磨漆壁画和12尊古代诗人雕塑。正中的墙壁,展示的是草堂主人杜甫一生的命运。这是一幅大型磨漆壁画,长16米,宽4米,足有64平米,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幅。壁画以连环组合的方式,将杜甫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漂泊湖湘等生活的主要阶段以及《望岳》、《秋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浓缩在有限的平面内,形象地展示了诗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杜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既然是集大成者,那么他就必然有其源流,也有其传承。故此,大雅堂里集合了12位诗人,他们和杜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杜甫的战友、同伴、兄弟,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峰。他们是屈原、陶潜(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这12位诗人的塑像是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的,雕塑栩栩如生、神采飞动,分别采用了汉白玉、乌木和铸铜等材质,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们和杜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这是“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


这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


这位是吟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李清照。


大雅堂北面,有唐风遗韵和杜诗书法木刻廊。杜诗书法木刻廊位于盆景园内,1999年建成,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来并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下两图是网络图片。



大雅堂东,楠木林中,巍巍矗立着一座楼阁,这就是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


据介绍,万佛楼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当时在开挖地基之时,就发现了原万佛楼柱础石24个,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残缺的建筑构件、兽形装饰件、圆铁钉和数千件属生活类和文房四宝类的器物残片,这批出土实物绝大部分具清代风格,也有少量属明代时期,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这幅图片就是草堂寺万佛楼清代石础全景图。现在,这些石础被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新万佛楼的楼基之下,透过玻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柱础原貌。



万佛楼为四层重檐攒尖式宝顶木制楼阁,中空,四周走廊采用穿斗和抬梁式结构,楼顶层盖绿色琉璃瓦,其余之重檐均盖小青平瓦。楼每面宽8米,为正八边形,门窗仿清式与现有草堂建筑风格一致,楼室内有历代诗人代表作品雕塑展览,楼顶悬挂一口仿古青铜“万福大钟”。
万佛楼的重建,不仅恢复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望江楼,西有万佛楼”的景观,更将老成都明清时期的风俗“邀头大会”重现,让市民体验到传统的祈福节日。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成都市民每年在浣花夫人的生日——4月19日,都会相约到草堂寺登上万佛楼撞钟求福、祈祷,被称为“邀头大会”。


万佛楼三楼一底,外设回廊,游客可登楼凭栏观景,正如杜诗描写:“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大雅堂南面,有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和“情系草堂”陈列室,“情系草堂”陈列室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这是1958年毛泽东视察草堂时的留影。


与西园相比,草堂东园更具园林特色,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情趣万千的盆景、清香四溢的兰园和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

穿过“情系草堂”陈列室往南,就是草堂的南大门,门额上“杜甫草堂”是郭沫若题留。


留寓成都不到四年,却为后人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因杜诗而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534.html

更多阅读

趵突泉 济南趵突泉门票多少钱

趵突泉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济南因之又称泉城。济南的众多涌泉构成了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其中尤以趵突泉为冠,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

密云清凉谷 密云清凉谷门票多少钱

上上个周末,幼儿园组织园内部分家长亲子两日游,目的地是密云清凉谷。因璇爸出差,本来是打算我带着璇钰参加活动,结果临到出发前几天,他出差回来了,于是我们三人同行。早上七点二十分从幼儿园出发,去程前半段是柏油路非常平稳,我没什么感觉

感恩之旅--小平故里行 小平故里门票多少钱

感恩之旅--小平故里行四川省巴中市三江中学张会德(简介:张会德,男,生于1951.5.11,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工作单位:四川省巴中市三江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1977.3.任教至今35年,住址、通信、邮寄地址:四川省巴中

蒋介石当年究竟有多少钱? 蒋介石故居门票多少钱

1949年以前,蒋介石、“四大家族”及国民党高级官僚掌握了中国主要经济命脉,他们集权、财于一身,究竟他们的财产是多少,许多研究民国史的学者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关于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的私人财产情况,一向众说纷纭,论者多谓其有,而且

声明:《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门票多少钱》为网友男神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