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禅八定及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 广超法师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实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实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修学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且能修出成绩,那是因为他们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观”即作种种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音译奢摩他)和“观”(Vipasyana音译毗婆舍那)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近代南传佛教修行者把止观译为止禅和内观。佛弟子修任何的禅那,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其所修的会偏向外道的禅定。不论修止和修观都会产生定心,称为定——等持,即“三昧”(音译三摩他),此定心若用来继续修观,则能产生智慧,称为现观;若用来继续修定,则能进入定境,称为入定——等至(音译三摩钵底),有四禅八定和灭尽定。
  佛说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依天台宗说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其前行是先入欲界的基本定,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二、入定的前行

坐禅要入定的前行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那是因为他平时坐时身体弯曲惯了。有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他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定的时候,他的身体会慢慢地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微。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但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前跑来跑去。
  (二)细心住
  这时候修行者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以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很疲倦,那就是他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再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修行者平时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杂念自然减少,不必花太多心力去对付昏沉和掉举,慢慢地心任运不动而觉得身心轻安。修行者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欲界的定心。

(四)未来禅
  修行者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就会进入色界最低定——初禅,他会感觉到身体到处有气流动,修行者有了这种感受之后,他暂时开始感觉不到平时身上的病痛,即进入第四步骤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修行者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三、四色界定


  (一)初禅:有觉有观,有喜乐

修行者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感觉到体内有动触。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气动起来,渐渐感觉到整个身心充满喜乐。这时他的心已离欲界进入初禅了,入定时的心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着财、色、名、饮食、睡眠;他也除掉五种遮盖住智慧的烦恼——五盖,即贪、瞋、睡眠、掉悔和疑。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1、觉:于所观修的境初心专注。此时的观察与思惟,是初禅定心的观察与思惟,并非散心思惟。
  2、观:于所观修的境进一步细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其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观察;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
  3、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时,无欲界的烦恼,感觉自己入了定,出了欲界,在定中内心很欢喜。
  4、乐:全身感受快乐,犹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进入初禅后身体有很宁静、舒服的乐受。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因为此乐受是出离(欲界)的身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5、一心:音译“三摩地”或“三昧”,意译“心一境性”,即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也有说成心境合一。

 (二)二禅:无觉无观,有喜乐
  当修行者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他觉得觉、观的分别心动不够寂静而舍弃。当他把觉、观的心念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初次进入无觉无观者会发现其心第一次不受外界干扰,静如止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净。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其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分别所观境界,不起语言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二禅有四支,即内净、喜、乐、一心。
  1、内净:内心平静,由于无觉无观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开始感觉到内心很清净。
什么是四禅八定及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2、喜:离开了觉、观,内心轻安因定生欢喜。

3、乐:由于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而感觉到很快乐。
  4、一心:即“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一心。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舍、念、智
  当修行者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所以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乐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一般入此定者会有不想出定的贪著。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1、舍:舍掉喜心。
  2、念:念念分明。
  3、智:有正知。“正知”就是正念现前时,以智慧抉择下一个心念该如何,又称为“正智”。在禅定的正念下都有正知,然而在三禅时的正知最强烈。

4、乐:因舍离二禅的喜心跳跃烦恼而感受快乐。

5、一心:心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四)四禅:舍、念清净,出入息断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的心舍离快乐觉受,最后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其意念清净到极点而入四禅。初禅二禅有粗的喜动,三禅有细的乐动、呼吸的动,四禅则不知有身且心如明镜不动,唯有意识的觉知,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心念不动并非没心念,而是一心在同一个境界里。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心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修行者进入四禅,他所修学的一切事都能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心定能引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非象一些人与鬼神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1、不苦不乐:内心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

2、舍:生起无造作的平等舍心。
  3、念清净:修行者已经没有妄念,但也可以动念修观,心不随境动妄念,称为念清净。

4、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而入四禅的无想定;然而无想定只是暂时无想,使烦恼无缘生起,四禅的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心识(意念)就没生起,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就以为是涅盘。佛不同意弟子修学“无想定”,因为此定只招感无想天的果报,所以进入此天者皆是外道。

四、四无色界定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色身很麻烦,想舍弃,那么他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
  修行者若想把色身舍掉,必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有对想”是由耳、鼻、舌和身识而生起的。于是入四禅之后做“空”想,即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其“空”想成就后,心就远离色界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不到物质了,其心觉得在一片广大无边的空无一物的空境中,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无色界定虽无色想但有心想,所以还有受、想、行、识及法尘的活动。

(二)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的心必须抛弃因离开色想的空无境界,在广大空无边的境界中只观察现前的心识而一心缘识。于是觉得心识也广大无量无边而进入“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色空”想,其心定在广大空洞无边的心识中。“识无边处定”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差别是:“空无边处定”是对(有色作无色想的)心境作“色空”想,觉得广大无边的色空境而入定;“识无边处定”是对(无色作无色想的)心境作“识空”想,觉得无边的识空境而入定。“识无边处定”的心识还在观察现前的法尘,所以还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需要说明的是:识是能知的心,想是法尘(即心生的念想),念想被心所知。其中色界定有前五识所生的“色想法尘”,无色界定虽无色想法尘,但有意识所生的“识想法尘”。

(三)无所有处定
  如果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发现识想的法尘还在生灭变动,而生起讨厌之心,于是舍弃识想而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在识无边处定时觉得没有识想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既不作“色空”想,也不作“识空”想,而是远离一切识想,于是他一心念“无所有”而入定。在无所有处定中,虽无色想与识想,但是“无所有想”的心知道一无所有的法尘就是有分别心,依然有心有境,即心定在无所有想的法尘境界中。因为第六心识还在集中观想“无所有想”的法尘境界,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发现这个“无所有想”心还是想,于是舍弃一切想,即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色空想,识无边处定是识空想,这两者是有想;无所有处定是作“无想”的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修行者要远离前两者的“有想”和第三者的“无想”,于是进入不是“想”也不是“无想”的心境,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个一无所有的定境——想,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的有无想都消失了。这时修行者以为这是涅盘了,其实他不知道还有非常细微的第六识,唯识宗说乃至还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小乘佛教认为我们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识,即使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是有很微细的第六心识执著命根及我;大乘佛教认为此时的第六心识依然执著第八识,也还有恒行的第七识——末那识。

进入四禅八定者,只是逐渐远离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只是意识进入那个定境时,依前五识而生的粗重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五、出世间定——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心识发现已经没有心想生起,但是还有“我”的觉受,因此想舍弃这个我。他更进一步进入第九个定,这时连“我”的感觉也没有,就好像死人一样,好像进入睡眠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定称为“灭尽定”。灭尽定中的“灭尽”,是指灭尽受和想。
  唯识宗说,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执著第八识为我,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意思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灭尽定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暂时没有“我执”。即唯识宗说,灭尽定不但灭尽了前六识,乃至灭尽第七识——“我执”的心。
  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灭尽定,其特点是无“我执”,但三果圣人只在入灭尽定的当时才没有“我执”,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圣者已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可进入此定呢?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论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有些论典认为六地菩萨已能入灭尽定,由于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暂时没有烦恼,他往往会心不动而不想再回来世间,就再也不来欲界受生,于是无法圆满波罗蜜。然而第七与第八地菩萨已圆满波罗蜜,此时,为证无为而常入灭尽定,第九地菩萨修有为无为平等观,不再常入此定。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的定称为“无色界定”。佛法将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即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须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地修集各种福德因缘即可。

六、简介修习禅定的一些法门

根据南传《清净道论》说,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归纳起来,即: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1、十遍:又名十遍入、十遍处定、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即观色等十法: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选其中一法,观其周遍一切处皆是。
2、十不净:即十种不净观,有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3、十随念: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出入息念、寂止随念。前七种是观想的忆念,后三种是三昧的正念。
4、四梵住:又称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禅观,修此能入色界的定。
5、四无色:指修四无色界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6、一想:即食厌想观。观四种食的贪求所造成苦,即“段食”是吃饭维护身体,“触食”是接触外境而滋养感受,“思食”是作意的欲念使众生在有为的三界内结生,“识食”是识取结生刹那的名与色(即心与身)。
7、一差别:即界差别观。观察四大的特性,地界是坚硬的,支持万物;水界是潮湿的,收摄万物;火界是暖热的,调熟万物;风界是浮动的,生长万物。

修行者不可能都修这四十种修法,对于一般初学者,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瞋心重者修此观行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非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能慢慢地降服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其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就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这两种观行是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比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倘若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在修学禅定时,我们应该去参访有修证的导师以解除疑问,请导师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而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777.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纯精油?纯精油如何辨识? 纯精油

什么是纯精油?纯精油如何辨识?——简介现在精油市场上乌龙混杂,很多市面上的纯精油其实是被稀释过的精油或者是化学合成油,许多消费者由于没有具备辨识的常识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辨识。赶快来学习一些精油辨识的常识,使自己拥有一双辨识精油

什么是复活节?在西方复活节都有哪些习俗?

什么是复活节?在西方复活节都有哪些习俗?——简介复活节又快要到了,它是西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复活节那天西方人都有哪些习俗呢?又会举办什么活动呢?让小编带你一起去体验一下西方的重大节日复活节吧!什么是复活节?在西方复活节都

四色猜想的书面常规证明 什么是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书面常规证明□秋屏 通常人们把四色猜想称之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另外两个是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其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

声明:《什么是四禅八定及禅定修习法门简介》为网友没对象也很快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