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汉·郑玄: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也。文,谥也。文于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15页)

梁·皇侃:孔子美之,言若如文子之贤,不假三思,唯再思,此则可也。斯,此也。有一通云:言再过二思则可也。又季彪曰:“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是以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固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言季孙行事多阙,许其再思则可矣,无缘乃至三思也。此盖矫抑之谈耳,非称美之言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15页)

宋·朱熹:季文子,鲁大夫,名行父。每事必三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亦其一事也。斯,语辞。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愚按: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四书章句集注》81页)

元·陈天祥:王滹南驳丧礼之说曰:“文子至晋果遭之,则正得思之力也,何过之有?”又驳程子之说曰:“思至于三,何遽为私意邪?”又曰:“事有不必再思者,亦有不止于三思者,初无定论也。”其说大意皆当然,三字之音义未有明辨,三作平声乃是数目定名,若作去声只是再三再四频繁之意,世俗语话中常有之,如云一日三场如此、一日三衙如此者,是也。三思之三既为去声,则文子之三思不止三次而已也,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过思之蔽,非谓天下之事皆当止于再思、不可至于三次也。《四书辨疑》卷四·6页)

明·王夫之:季文子三思而行,夫子却说“再斯可矣”,显然思未有失,而失在三。若向利欲上着想,则一且不可,而况于再?三思者,只是在者一条路上三思。如先两次是审择天理,落尾在利欲上作计较,则叫做为善不终,而不肯于善之一途毕用其思,落尾掉向一边去,如何可总计而目言之副三?(《读四书大全说》267页)

程树德:按:下文明出再字,则三应如字读也。《集注》读为去声,非。(《论语集释》338页)

杨伯峻: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这样做呢?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论语译注》50页)

毛子水:季文子凡事能预先多加思虑,故在当时有“三思而后行”的传言;到孔子时,或还有人称道,所以孔子得以听到。“再”,是对“三”而说;因“三”下有“思”字,所以“再”下便不必有“思”字了。孔子所以说“再,斯可矣”,并不是批评季文子三思的不对,似是孔子故意说的戏言。行事虽贵多思,但当因事而不同。有一思而即决的;有须十思百思而后得的。孔子当然明白这种道理。大概当时传说季文子故事的人或有神奇“三思”的语意,所以孔子便说了这句戏言。(唐石经斯作思;斯字似较合。)(《论语今注今译》69页)

金良年:季孙一族是当时掌握鲁国政权三家贵族(即所谓“三桓”)中势力最大的一家,但季文子本人并不骄横……因此,孔子尽管不满三桓,但对他还是给予好评。……处事多思当然是好的,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于“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论语译注》49页)

邓球柏: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说明季文子善于思考,善于行动。用思想指导行动,季文子掌握了全方位的思维方式。针对季文子的全方位思维方式,孔子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方式,即二维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法则)。孔子认为运用比较方法这一简单思维方式就能解决一般的问题了。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完全反对季文子的思维方式。斯,这种方法。再,两次,比较方法。(《论语通解》95页)

李泽厚:[记]这大概是指某一具体事件,孔子可能嫌他过于慎重或不免怯懦。就一般言,孔子总是强调慎重行事的。(《论语今读》101页)

钱穆:此语有两解。一说:言季文子恶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说: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今按: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瞻顾周详,并不得谓之思。若如后解,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今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当从后解为是。(《论语新解》129页)

杨润根:[句读]季文子(曰):“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发现论语》125页)

赵又春:这个“三思”就是多思,季文子对事情要多方考虑了以后才采取行动,正是按孔子的教诲办事,孔子怎么又加以反对,说考虑两次就行了?显然,这必定是针对一件具体事情,孔于认为情况已经完全弄清楚了,各种处理方案的利弊得失也明明白白,时间又不允许久拖不决,而季文子却犹豫不决,当断不断,于是作这样的批评。“曰”前特别交代“子闻之”,可以证明这个推测不误:“之”指代的不是季文子具有三思而后行的性格、品质,而是他当时对某件事该如何办下不了决心,正处在“三思”中这个情况。所以这一章不是对“多思”敦海的否定,而是补充说:“多思”不是无休止地调查研究情况,制订、比较各种行动方案.一待基本情况摸清,利弊权衡心中有数了,就要当机立断。由此可见,“三思而行”和“当饥立断”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重要的仍然是掌握度。平常说的“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可以是说思得太少,考虑得不周密,因而铸成大错,也可以理解为想得太多,当断未断,以致失去良机。对于人生历程中的这些现象,孔子观察得十分细致,用普通的、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针对具体情况,有时又作一般性的概括,所以字面上不能总是一致,但这不是他思想学说中的矛盾,正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对他的这类教诲,看作生活经验之谈就够了,不必作哲学上的挖掘。(《我读论语》217页)

蔡希勤:另外“三思”还有另一种意思,指君子在三种情况下应善于思索。《荀子·法行》曾记孔子言曰:“君子有三思”,“少思长,则学:志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百家品论语》146页)

郑张欢:[释]季文子身为鲁国执政大夫,凡事三思而后行。孔子知道后说:鲁国再有这样的人,国事将会更好。(《论语今释》75页)

辑者案:畅伯峻、李泽厚、钱穆三彖说解相近,结合起来理解为好。

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8-69

今译 季文子反复思虑以后才施行,孔子听到以后,说:“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

张居正讲评 季文子,是鲁大夫,名行父,谥为文子。三思,是思了又思,展转无已的意思。再,是两次思量。昔鲁大夫季文子者,是个用心周密的人,每事必反复计虑,思了又思,展转数次,然后施行。孔子闻之说道:“人之处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过思。故凡事到面前,造次未可轻动,从而仔细思量一番,及思之已得,犹恐见不的确,又平心易气,再加斟酌一番。如此,则事理之可否从违,裁度已审,行出来自然停当,斯亦可矣!何必三思为哉!”盖天下之事,虽万变不齐,而其当然之理,则一定不易,惟在义理上体察,则再思而已精,若用私意去揣摩,则多思而反惑。中庸教人以慎思者,意正如此。善应天下之事者,惟当以穷理为主,而济之以果断焉,则无所处而不当矣!

南怀瑾.论语中的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4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

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

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23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文子之子为武子宿(或夙),武子之子为悼子意如。悼子之子为季平子,平子之子为季桓子,桓子之子为季康子。此人也先于孔子。

季文子慎行,行动之前总要考虑三遍。孔子认为,两遍也就够了。想两遍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正面想一遍,反面想一遍,即从有利的方面想一遍。再从不利的方面想一遍。《孙子·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季文子)

王凱瑞.论语上.万卷出版公司,2010:82-83

季文子行事谨慎,瞻顾周详,每事必三思而后行。孔子主张再思即可,他虽提倡思考,但不主张思考过度而贻误时机,多谋而无断。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他却说思考两次就行了,以为行事勿穷理而贵果断,思虑过分,反而有失。这是思考的中庸之道。遇事今天研究研究,明天商量商量,再过几天考虑考虑,貌似慎重,实是十足的庸人作风。有些事情思来想去太多有时会失去一些机会,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人可能有了一定的心理疾病了,就像洁癖一样。太过谨慎是不自信的表现。另外按照程子的说法,好事思考两次就够了,过多地思来想去,则可能是有什么私心了。得失之心太重,执著于其中,未必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有的时候初始的灵感也许接近真理。

董子竹.论语真智慧.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40

季文子反复思虑以后才施行,孔子听到后说:“重复考虑一次就行了。”

这里有程颐的注:“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这是很深刻的注解,没有自己修身用过心的人是注不出来的。“有善”实是理性的升起。三次再起就是怀疑理性,当然该讥之。心灵的运动比电子的运动玄妙得多,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杨树达.论语疏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82

《左传·文公六年》曰: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杜注云:所谓文子三思。

又《哀公二十七年》曰: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杜注云:谋一事则当虑此三变,然后入而行之,所谓君子三思。

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10(二版):129-130

本章记载孔子对“思考”的观点,思有方向,思亦有度。

孔子以及孔子传人关于“思”的论述颇多,“君子有九思”(《季氏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诸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中庸》)。许多场合大多谈的是多思慎行,多思慎言。

本章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却反其宿议,不要他多思,只需思考两次即可。季孙一族是当时掌握鲁国政权三家贵族(即所谓“三桓”,鲁桓公的后代)中势力最大的一家,但季文子本人并不骄横,《史记·鲁世家》说他去世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因此,孔子尽管不满三桓,但对他还是给予好评。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季文子出使晋国时,曾让手下准备好遇到丧事该如何行事的礼仪再上路。他的下属不明白,季文子说:“预防意外是古代的好教训。万一需要而没有准备,就会处于困难的境地。多准备一些有什么坏处呢?”这恐怕就属于此处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处事多思当然是好的,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这是孔子因材施教,也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表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237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如何做人:凡事三思而后行&浅谈大智若愚……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文地址:如何做人:凡事三思而后行&浅谈大智若愚……作者:tyamr-孤烟直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怒火攻心永远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属于消极的精神现象。虚火上升,智力下降,形象丑恶,举措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作文

有事斩然是一个人良好生存心态的具体体现,断然处事的风格,源自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和气质;有利于人们始终保持富有激情和乐观向上的生存心态。人生在世,总要遇到许多亟待处理的事情,如简单从事,事情非办砸不可;如优柔寡断,没有主见,那又非误事不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问宰我说:国家都有祭祀大地的社,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宰我回答说:古人立社,一定要栽种树木,夏朝栽种松树,商朝栽种柏树,周朝栽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5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德行科第四~出身卑微~跟他无关~跟他老爸有关~但无法掩盖他的才华~..就像一头耕田的牛却产下了一头红色的牛~..耕牛是不够格做祭品~但跟小牛犊没关系啊~天生丽质难自弃~就算官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淌。”孔夫子的话很通俗,却很经典。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引

声明:《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为网友月下听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