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指判别者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事例或一个事件发生情况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评估该类事物或该事件的发生率。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向你自己和几个朋友提出下列问题:

爬山危险,还是骑车危险?

可得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法

以下哪一个是较常见的死因,车祸还是胃癌?

如果你和大部分人一样,你会断定爬山比骑车危险;毕竟,我们经常在广播里、报纸上听说某某地方登山运动员受阻,某某登山者因雪崩被埋没,某某登山者失踪。然而,根据国外专家的调查,骑自行车的危险性要比登山大。同样,你也许会认为死于车祸的概率要高于胃癌;因为你可以经常在传媒中听到车祸的消息。而实际上,胃癌比车祸造成的死亡更多。有几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请一些非专家评价30 种事物或活动给人带来的危险性大小,又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也给这些危险性排个名次,结果如下。中间一栏是30 种事物或活动的名称,两边分别是非专家与专家对它们的危险性大小所排列的名次。

表1 专家和非专家的评价

非专家 专家

1原子能发电20

2汽车 1

3手枪 4

4抽烟 2

5摩托车 6

6酒 3

7民用航空12

8警察工作(对警察自身的威胁) 17

9农药 8

10外科手术 5

11灭火18

12建筑作业13

13打猎23

14喷雾器26

15登山29

16自行车15

17商业航空16

18非原子能发电 9

19游泳10

20避孕11

21滑雪30

22X 光 7

23高中和高校足球赛27

24铁路19

25事物储存14

26食物着色21

27电动割草机28

28医用抗菌素24

29家庭用具22

30预防接种25

(采自特弗斯基和卡纳曼,1974)

为什么非专家容易犯这类系统的错误?特弗斯基和卡纳曼(1974)认为这是“可得性启发”造成的。

可得性启发法指判别者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事例或一个事件发生情况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评估该类事物或该事件的发生率。我们的经验与可得性启发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如果经验比较片面,判断就会发生错误。例如,我们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媒体的报道。而相当数量的媒体对某一死亡原因的报道是侧重于新闻报道的实际需求而非侧重死亡原因的相对重要性,新闻中对车祸致死的报道次数要多于胃癌致死的次数。因此,我们对不常发生事件的例子比常发生事件的例子更容易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专家们由于掌握的情况比较全面、完整,能够比较科学地作出判断。

可得性启发法是许多类型的启发法或心理捷径中的一种,人们利用它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如果启发法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禁对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它表示惊讶。其中的原因是它们也常常产生正确的判断。正如普劳斯(1993,p121)对可得性启发法的解释,“所有的事物机会均等,一般的事件比特殊的件容易记住或反映,根据可得性评估它们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判别者能简化那些做起来很难的判断。”因此,我们走了这些心理捷径,因为它们常常使正在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你能想出另外一些使用可得性启发法可能产生错误答案的例子吗?

(采自杨治良等,1989)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

一是代表性启发法,

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个孩子,多数是3男3女。问你这3男3女的出生顺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个可能性大。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实际上这两种顺序有同样的可能性。因为3男3女的出生顺序有20种可能,其中类似前者的只有两个,其余18个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

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问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K在英文单词里,是更常出现在第一个字母位置,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

  为什么更多的人认为是出现在第一个字母位置呢,虽然事实上是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这就是“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意思是最易被想起的事件通常被认为最普遍。相应地,人们对他们不易记忆的事物则认为是不常发生的。

  可得性启发认为,容易令人联想到的事件会让人误以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如Shiller(2000)指出,网络使用者会倾向将1990年代后期的股市繁荣归功于互联网的发展。

Kahneman andTversky(1973)认为存在可得性启发是由于个人不能完全从记忆中获得所有相关的讯息。Fischhoff,Slovic andLichtenstein(1977)认为,个人对于自已不太能想象的事件,会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其主观概率就会被夸大。而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性程度,进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例如,有研究发现,由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痛苦记忆,美国的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入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2490.html

更多阅读

内部行政行为外部化的途径及其可诉性 sh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

内部行政行为外部化的途径及其可诉性内部行政行为外化可以分为三个途径:⑴一种是通过行政权力运作外化。在赖恒安(赖恒安诉重庆市人民政府不予复议上诉案)案件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拟写了《关于赖恒安同志反应的问题及处理情况报告》,将

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

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作者:龙谦章2010-12-02  [内容提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法律行为。我国在理论上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

凝结多糖可得然胶 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应用 凝结多糖批发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胡国华凝结多糖,又称热凝胶、可得然胶,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以β-1,3糖苷键构成的水不溶性葡聚糖,是一类将其悬浊液加热后既能形成硬而有弹性的热不可逆性凝胶又能形成热可逆性凝胶的多糖类的总称。凝结多糖有

习得性无助和波比娃娃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

声明:《可得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法》为网友滾尔媽悳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