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京剧不能诞生流派的因果
张卫东
自徽班进京献艺作为起点开始的京剧,流传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成为近代百戏之首。
其实,京剧早年有一段时期没有准确的剧种名称,依照不同历史时期曾以乱弹、侉戏、二黄、皮黄、京调、京戏、国剧、平剧等称谓冠名。京剧多以“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除了继承了一些昆曲剧目和曲牌也吸收兼唱一些地方戏曲剧目和曲调,影响最深的是京高腔(北京弋腔)、梆子腔、柳子腔、吹腔等。以往的中国地方戏曲诸多曲调基本是因“变”而亡,而京剧却因为敢于变化方能生存至今,这与中国近代历史、政治、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因素。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从徽调、汉调、昆曲、京高腔(北京弋腔)、梆子腔等剧种中移植改编,舞台表演欲唱腔不断更新变化最终形成了而今的京剧。
张卫东先生在京高腔(弋阳腔)《封神天榜·欢腾》饰姜子牙
京剧的前代艺人们历来善于集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后将其融于一身,在继承地方戏曲的同时勇于思变,敢于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擅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因此诞生了很多个人流派,也是这些流派支撑着京剧的舞台,数百年来形成的前后三鼎甲、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三大名净等局面成为京剧历史上永远的巅峰……
京剧流派形成的渊源
我认为目前的京剧不会再诞生新的流派了,也不必要再需要产生新的流派支撑京剧舞台。纵观历史来看京剧发展的艺术根基原本很单薄,这个由徽州潜山调和江夏黄冈调为主组合一起的演唱风格,在清·乾隆末年才在徽州盐商的推动下逐渐占据了北京的市场,借着政治势力迅速发展成国家级的大剧种。这是它因为依托于昆腔、弋阳腔(北京高腔)和北方盛行的梆子腔等地方戏,逐渐演化成包容性极强的综合性剧种;加之其创作方式是以艺人自身为中心,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创作自己所表演的人物,自己演绎编排适合自己表演特长的剧本而成突起之势。要是比较而言,彼时的京剧与当今的“二人转”,其发展流行于全国的艺术局面颇为相似。京剧的剧本文学无体不备造就了观众群体形成雅俗共赏的局面,思想内容贴近彼时社会生活,也顺应推动了古诗文风格的曲词转化为白话顺口溜类的文学走向。
张卫东先生在京剧《状元谱·打侄上坟》中饰演员外陈伯愚
京剧是在乱世中兴盛起来的,逐渐走向精致文雅理应是自然发展规律。但是,清朝初中叶以来大兴文字狱,文人此时大多不敢再写思想境界深刻的昆曲传奇,而国家对艺人们俚词小唱的监督却比较宽松。雍正元年,清庭规定各地方官员回话一律用北京话,并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乐籍制度;这两个举措使得全国地方戏蓬勃发展,高雅见长的昆曲逐渐失去了广大观众,而以乱弹为名的徽汉二调逐渐植根于京城,在战胜了京高腔之后从地方戏的基础上依托于昆曲一跃成为雅俗共赏的国家主流戏曲。
流派称谓考辩
为什么要把京剧某些有特点的演员表演称之为“派”呢?它的根源是诞生在北京子弟八角鼓中子弟书的习惯性称谓。当年演唱西城调的说书人石玉昆的调子被称为“石派”也叫“石派书”,到后在观众中便把演唱京剧的艺术名家称之为“某派”。后来红极一时的老生名家程长庚,人们公认称他的戏为“程派戏”。然而程长庚在世的时候这一称谓可能并没有形成现实,再有另一位老生名家张二奎的“奎派”也没有在大众面前形成现实,还有老生名家余三胜的“余派”也亦应如此;这三大派的响亮地立派应该是在这三位大师去世前后,由观众到内行们自然而然给命名为“三大派”,也被誉为京剧老生行的源头流派称谓——“三鼎甲”。
我认为人死了之后由后人命名的京剧流派,都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流派。在创始人死了之后这个流派红,那才算是真正有影响的标准流派,这样的流派才能够延续发展延伸。试看现在当红的流派,多数都是在创始人去世之后得以发扬光大。如果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标榜自己的戏可以自成一派,那么这个流派肯定长不了。譬如“梅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在世时,几乎全中国的京剧旦角学的都是“梅派”,但是自梅兰芳先生去世之后,到现在又当如何呢?一般都是开蒙的学生在学习“梅派”,然而三段五段学成之后就改学“程派”了,而程派就是去世后影响深刻的特点流派……
流派形成的“因”
一个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不是有多少专业演员继承学习,而是有多少票友认同学习这个流派。只要有票友争相学习的流派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因为票友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的,他们是不贪图名利的。京剧有很多票友的文化水平较高并善于钻研,因此他们的气韵、咬字、唱腔以及表现有书卷气的人物上优于职业演员。纵观京剧的发展史,很多重要流派多是由票友创造的,也有很多流派的创始人是跟随票友学习加工提高的,因此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首先,创始人要有文化,要善于学习与钻研。而后,要脱离“三俗”的“本”,需求不为利益驱使的“质”。
旧时的京剧艺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着一颗厚德的心,经常不耻下问并向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雅士求教。而当代的京剧名演员们有的不过是仅仅能够写一封信的文化水平,却自命不凡的学习一些表层浮躁文化模式索取什么学历文凭,这便导致了固步自封的自我文化意识,其实那些学习的内容都不是有利于京剧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
京派与外江派的流派概念
外江派的演唱通常被观众当成地方戏看待,这是从观众们看剧情和表演技艺的角度出发,因此通常认为流派间的区别只是唱腔。其实,每一个流派都是自成演唱表演体系,它不仅仅简单的主功于唱,在唱中还要体现出人物的心情;而表演则是演员的自我理解的表现风格,此类最典型的流派当属尚派。尚派并不是外江派,不过因尚小云自成一派靠的不仅仅是唱腔,而是独特的表演风格。此类名演员在世的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欣赏,一旦这个人不在了,辉煌也便随之而去。我们现在欣赏尚派的唱腔,只有《四郎探母》中太后的几句慢板,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更丰富的调子啦!但是尚派的唱功的确非凡,不但继承传统唱腔还有一条高亢的金嗓子,他更注重表演以及刀马武功,在舞台技术上下足了功夫。因此这是个全面的流派,一般没有基本功的票友是学不好尚派的,尚派表演在专业圈子里女生也学不了!而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就不再允许男生演旦角了,这就是尚派无法传承的主要原因。
张卫东先生在京剧移植戏《十五贯·访鼠测字》中扮演况钟
京派叫“唱戏”,外江派叫“演戏”。外江派常用经典声腔板式大概只有五六种:流水板、二六板、碰板、五音联弹和高拨子,这五种唱腔板式是最容易让人听懂的,所以外江派的演员们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外江派挑班儿的名演员们既不依附于官府,也不屈从于文人代为编剧,就是依靠自己的艺术去吸引观众。当时很多京派演员看不起外江派,认为那些演员舞台上不儒雅;可是外江派的艺人也存在看不起京派的演法,对演唱节奏的慢处理以及维护规矩套子没有人物的表演者们称之为“京棒槌”。
为什么京剧流派不会再诞生了呢?其实,京剧流派的诞生源于北京人之前的生存状态——享受阶级居多,能够坐下来慢慢的品味京韵京腔,而现在的生活节奏不允许观众们再坐下来付出相当的时间去听戏、去品戏啦!虽然京剧界也在做着努力,在加快节奏,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总是无法快的过流行歌曲!因此,京剧要想要重新占据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位置是不可能的事啦……
京剧流派男演员缔造的
京剧艺术的形成都是由男演员缔造的!而在京剧的历史中很少有女演员自成流派。
首先,男演员演唱有调门的优势。低音下的去,高音上的来,不会出现破声、刺耳的声音,即便是没有无线麦克,男演员也是响膛的嗓子,不会出现有调门没有声音的情况。再者,男演员有身高的优势。过去的京剧旦角,如果没有170厘米的身高在表演上是很难看的,因为戏装本身就是给这样个头的人准备的,这样的身高在舞台上表演起来相对较为夸张。而且男演女较为神秘,男观众看他像女人,女观众看他是男人,能够让两方面的观众都喜欢。正像鲁迅骂梅兰芳先生的审美口径一样,其实也正因为如此,梅兰芳先生才是不朽艺术大师!
男女演员混杂演出不会出现女流派,清末在北京的女京剧演员有一位恩小峰。她演老生,不仅唱念好而且表演也很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女演员登上京剧舞台到现在为止,女演员一直都是有地位、有观众,但是她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响当当的流派。近来,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流派现在也没有很好的传承,那就是只在职业群体里认可的赵燕侠派。赵派的表演在普通观众以及老干部圈子很受欢迎,可惜就是在票友里没有多少人学习模仿,如果票友们能够学习这个流派,或许这个流派能够发展吧……
女演员文不能兼通
民国初年,杨韵谱成立了女科班崇雅社。梅兰芳的太太福芝芳就是在那里学艺,但是这些科班出身的女演员都是昙花一现。他们唱的好就嫁人了,唱不好就瞎混,舞台生命非常短暂。
按照几十年的传承规律,大凡是女演员演的好、唱的好的,基本上都是男老师教导出来的,而女老师教导的女学生大多无法成为响当当的艺术家!这与搞古文作诗词一样的道理,凡是好姑娘大都是作不好诗,或许是因性别问题而成为永远的闺秀情节吧……
京剧流派的“果”
民国三十八年之前,京剧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章法和准则,虽然出现过一些改良教育但还是敌不过科班传承的成就。当时的科班全部都是男孩,在科班学艺的七年里是不允许接触流派的,一般只能够学习传统老戏,而且不允许拜名师,禁止出去听戏,模仿当红的演员更是科班的大忌,因为科班的七年是用来打基础的……
师徒传承、票友相互传教的流派能够得以繁衍是吗?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让流派繁衍速度快,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注定了会毁掉这个流派,因为流派会在不断地传承中慢慢地改变了味道,被人为的不断注入自己的一些东西,将其“改造”后的流派失去了本真,故而亦不再能够称为这一流派了……
京剧的表演团体公有制成立之日即是京剧流派的终结之始
京剧艺术流派要有个性,但表演团体的公有制使京剧流派的个性消亡了!
只有个人组建的戏班才能产生流派,否则流派是不会诞生的,试看有哪一个流派是在国家体制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呢?我的回答是——没有!
在公有制的剧团中存在着“编剧”、“导演”、“作曲”等西方艺术创作的模式管理,这些原本不应该出现在京剧团体中的角色,却执掌着艺术流派的发展命运,再加上每有一部作品的问世便是院长、书记一起上阵做监制、策划、出品人,使得京剧的创作方式与歌舞、话剧等完全一样。此时的新创作京剧本真的东西也只剩下唱腔一个环节,而这不过是剩下的一副皮囊,是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导致京剧流派的发展与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此还怎么能妄提京剧要诞生新流派呢?
张卫东先生在京剧《走雪山》中扮演老仆人曹福
京剧表演团体在形成公有制后,遭受了这一体制上的变革,已然不再需要流派是必然!
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是为了舆论宣传服务的艺术永远不会有个性出现!另外,京剧的审美已经达到了最佳饱和点,无法再出现更为严谨的新流派啦!如果非要强硬的标榜自成流派,只能走移花接木偷换艺术信息才能侥幸成功。譬如,裘盛戎创立流派已经把花脸唱腔唱尽啦!他当时将大花脸唱腔演绎到了极致,结果把老生的唱腔都使绝了,到最后把旦角的唱腔也拿过来用了,最终采用了李慕良设计的汉剧腔调移植,从而产生了《赵氏孤儿》中的《我魏绛》经典名段,不过也仅仅是一段儿《我魏绛》而已,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按照《我魏绛》的唱腔发展超越。再如,丑角的“萧派”(萧长华)是把“汪派”(汪桂芬)的唱腔拿过来了,但是如今的丑角却学习流行的官中(一般)老生唱腔,怎么听怎么不像丑角的唱腔规格。
那么现在来看就可以总结为,京剧流派已经发展到了高山仰止,不可标新立异的去做毁伤流派什么所谓的创新改革啦!
(2013年《观典》杂志第一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