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
编写者 冉光泽
《壮士出川》中有一个情节: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拼,张抗建议引诱敌军在尖山咀下庄宿营,然后在周围山头集中迫击炮轰击敌军,一战摧毁桥本旅团战斗力。这个情节有根据吗?在胡编滥造的所谓“抗日神剧”饱受诟病的当下,这一情节是不是“神剧情节”?
回答是:这不是神剧情节,而是建基于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
1942年常德会战之后,川军第二十九集团军改编为一个军,即四十四军,下辖162、161、150三个师。
根据何允中先生的采访和考证,《壮士出川》中所依据的史实是这样的:
1945年新年过后,日军发动湘粤赣边区会战,驻防在茶陵县的川军161师也受命参加会战。一天上午,代师长李秾接到战区长官部司令官薛岳打来的电话。薛岳在电话中提到,日军第十三师团主力在师团长荻州立兵率领下,为配合江西南昌方面日军攻击我遂川飞机场,已经在向茶陵集结;不日即将由茶陵出发,经莲花而进攻遂川。命令161师在茶陵和莲花间的腰陂地区予以阻击,与敌人周旋两周、尽量杀伤敌人后,退至永新地区,与敌决战。且决战地区没有任何预设工事,也没有友军支援,全部任务需要由161师独自完成。
李秾感到,我军一个师同敌一个师团决战,本来就不占优势,又是在后退中同追击之敌决战,稍有不慎,就将演成溃败之势。于是,他向薛岳和军长王泽浚提出,直接在茶陵和莲花之间的腰陂与敌决战。但腰陂距离茶陵仅二十里路,几乎在敌人眼皮下面,在这里打打阻击可以,与敌人决战,有把握吗?大家都捏着一把汗。但李秾坚决请战,得到了军长的同意。
李秾立即同参谋长萧济寰商量,作出了一个精细的作战计划。李秾把这个计划称为“伏炮猎狼阵”,埋伏下迫击炮群打豺狼。
这个计划要点是:在腰陂地区的洮水圩地区与敌决战。洮水圩位于敌人东进必经之路,这里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间是个开阔的平坝,是一个依山傍水便于大部队停留的好地方。决战开始时,我军派出部队将敌人诱至此地宿营。预先在其东南西三面高地上埋伏全师的迫击炮共一百三十门。当敌人宿营后,一百三十门迫击炮一齐开火,每门炮发射炮弹一百发,共计发射炮弹一万三千发,预计偏差三千发,命中敌营一万发。两弹伤亡一名鬼子兵,则可共伤亡敌人五千名。这样,敌人的王牌第十三师团必被打残,再无进攻能力,决战便宣告结束。
这个计划的要害是要将敌人诱至预定地点宿营。时间不能早不能晚。早了,敌人可能突过预设地点;晚了,敌人可能不到预设地点就宿营了。
李秾把这个棘手的任务交给了胡峦团。要胡峦预先在腰陂以东花山构筑阵地,以两个营的兵力边打边撤,退到花山地区摆出严阵以待的样子,打又打不赢,退又不愿退,把敌人粘住,决不能让敌人攻过既设阵地。
李秾对胡峦说:“如果敌人通过花山由你负责,如果敌人不按时来花山自然由我负责。”
李秾将全师一百三十门中小迫击炮编成四个炮群,每群又分组,确定了指挥官以及埋伏地点。同时布置了目标预测、炮弹准备、电话线的埋设,等等。
3月2日,茶陵之敌开始向东攻击前进。
先头日军以飞机大炮猛轰开路。李秾师主力沿公路抵抗,轮番作战,相互掩护迟滞敌人,逐渐向洮水圩退却。又派出一部作落荒而逃状态,丢盔弃甲,有意在洮水圩南暴露目标。
敌人果然上当,大部向花山地区胡峦的阵地攻击。胡峦团既要挡住敌人,又要粘住敌人,打一阵放弃部分前沿阵地,逐步向主阵地退守。胡峦的表演恰到好处。终于,敌人攻不动了,停了下来。
到了当天下午3时左右,敌人以小部队四处活动,似在作安全警戒,其大部准备在洮水圩北街和洮水圩的东北端烟灯冲家屋宿营。
李秾得到报告,立即到前沿阵地观察。望远镜中看到敌人有的在架枪,有的在生火,还有的在扯帐篷,已是一派宿营前的样子了。李秾心中狂喜,当即命令各部按预定计划行动,秘密就位。
正在这时,军部派出总预备队萧德宣团前来助战。李秾命令萧德宣的部队不必进入阵地,原地休息。只把中小迫击炮全部准备好,每炮配弹一百发,听候命令。
当晚十二时,当敌人已经酣睡之际,电话里各炮群向李秾报告“准备完毕”,李秾随即发出口令:“各炮装弹一百发,预备——放!”口令一下,霎时间百炮齐发,直打得夜空通红,遍地爆炸火光闪烁,爆炸声震耳欲聋,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原计划一万三千发炮弹,加上萧德宣团,总计一万六千发炮弹接连射入敌阵,连外围的小股敌人也都包含在内,直打得日军人仰马翻,乱做一团。
爆炸声还在轰鸣,冲锋号吹响,已经运动到前沿的四支主力同时出击。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高昂斗志像火山迸发,在轻重机枪的猛烈咆哮声中迅速涉过洮水,向敌人冲杀过去。
阵地上杀声震天,鬼子完全丧失了抵抗的能力,尽弃死伤,抱头向茶陵城溃逃。我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茶陵城下。敌人龟缩城内,紧闭城门,依城墙据守。
这一仗,敌遗尸八百余具,总计毙、伤敌人五千余,战马百余匹,俘敌炮兵曹长以下十余人,另缴获武器物资无数。
敌十三师团遭到如此重大打击,元气大伤,再不敢向江西遂川增援,直至5月撤离茶陵。
在《壮士出川》中,编剧把这段史实用到了张抗所属部队,李秾的事迹移接到了张抗身上,用来塑造这位本剧的一号男主角。为了与靳继中的一个旅匹配,还特地把真实史实中的日军十三师团降格为电视剧中的桥本旅团。所以,这段情节不但不是“神剧”,严格说还亏了呢!(本文主要参考了何允中先生的文稿,特此说明并致谢)
2013年12月7日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