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注解: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慎终追远 ,这个的争议,在 追远,一个理解是:追念远祖;另一个是:定期对死者进行祭奠。
朱熹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不难看出,他的理解是后者。
该用哪一个?因为两者都有道理。
还有一个争议:对死者追悼、祭奠,民德就变厚哪?
死人的葬礼,与道德品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吗?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类思维来说,真的有点伤脑筋。
追念远祖,在过去,即使在49年左右,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资格的,因为要有宗祠或祖庙。
能修得起宗祠和祖庙的姓族,要么族人有钱,要么族人中有人当官,不然,你修庙来都丢人。
贫寒人家,我估计就跟现在一样,给爷爷、奶奶上个坟就不错了。
修那个宗祠,比修建自己的房院,那要高级了无数倍,用现在的技术,都不一定达得到那个水平。可惜,文革呀,不然,你们可以随处去见识我们古人的建筑工艺,你都弄不懂他们是怎么达到的。
在孔子那个时代,只有士、大夫以上的高层,才有资格拜祭宗祠。凭什么,这样做,民风就变得淳朴了?现在的葬礼,即使普通百姓,一样隆重,民风很正吗?
因为,祭祖,是与敬天、地、君、鬼神不可分割的 礼。
敬祖,表孝;敬君,表忠;敬天、地、鬼神,敬畏自然,能自律欲望,从而,使道德观念深入、道德的堤岸加厚、加固。
所以,如果社会普遍慎终追远,表明民德归厚了。
而现在的人们,很显然,葬礼都只是一个排场、面子而已,没有来自心灵道德的构筑,你把排场搞得在再隆重,民风也不会归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