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问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我答之如下:
1、孙氏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中和真一之气。
2、孙氏太极拳修为原理是:“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以“蓄神养气为主”。
3、孙氏太极拳体用法门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4、孙氏太极拳行拳原则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贯串始终。并指出此理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形意拳、八卦拳亦符合这个原理,故三拳一理,可证儒释道之学。
5、孙氏太极拳作用原理是:浑圆一气之意及“皮球”的劲力特征。指出内劲精纯者,其太极拳则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而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作用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以上五点最为关键,是太极拳的根本处,也是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理的提升。在孙氏太极拳出现之前,这五点在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技理、拳式表徵或老谱中都没有见到。
孙氏太极拳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特点:
1、特别强调孙氏无极式的基础作用,孙氏无极式与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无极式皆不相同。
2、以孙氏三体式为基本步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重心平动,身随脚转,手随身动,由此建立了动静合一的技术基础。
3、行拳时全在虚无中用功夫,浑圆一气无边界,形成劲气内藏的周身球劲。
4、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乐,劲意技法于虚无中由情引出,方为自然。
八能内容丰富:
以劲言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随、串、导、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轻功、点穴。
以法言之,有裹、翻、走、撞、闪、赚、腾、挪。
四情八能中,虽然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称呼,但是孙氏太极拳由这八者演化的内涵已与他们大不相同。在前面短文多有说明,在此不赘。
5、与修炼内丹合而为一,将玄武内丹功法融入拳式中。
6、取势五心,一种说法是重心、体心、形心、意心、神心。另一种是重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其中重心、体心是关乎身体内的,而形心、意心、神心、天心都是关乎身体之外的。
孙剑云老师说:“能够熟练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伤害到你了。”重心是实的,在身体内,形心、意心都是虚的,在身体外,形心是当下点,意心是将去点。至于神心,身体练到空化,才能体味,此时身体要能自如变化,我身随时可以化为空,所谓移形换影。神之所照处,皆可为神心,随时可现我身,又称身外有身。至此,则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所以,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是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之势参与技击,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作用、变化的空间皆是球意。孙氏太极拳对敌有泰山压顶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运用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五心取势为孙氏太极拳所独有之研究。
以上诸要点皆为孙氏太极拳特点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
对于孙氏太极拳的初学者,要多站孙氏无极式,此为根基。此后站三体式、盘架子、打轮、打手、散手在神意上无不是孙氏无极式的虚无的状态,换言之皆是无极式之意的扩充。因此,若无极式没有体会出究竟,后面的一切都失去了根基和参照,进阶也就无从谈起。孙式无极式的功效因人而异,但基本效果是相同的:一是身体的中轴由此逐渐形成了,二是身体松空虚无的状态感知到了。天赋高些的,通过站孙式无极式还能出现轻功的效果。孙存周、孙振川、裘德元、齐公博、肖格清、崔老玉等先生皆轻功高超,皆有悬空之能。对于一般人而言,当进入到无极状态后,身体有漂浮于空中之感。当年金警钟先生将孙氏拳称为轻灵派之上乘。当然,不是每个人站孙氏无极式都能出现轻功的效果,因为这还与各人的根器有关。再者,孙氏拳练习轻功也并非仅此无极式一步。话题回到太极拳上来,孙氏无极式是使初习者体会到身体的中轴和松空虚无,这是太极拳的基础,以后一切形态、功法、技能无不是以此为本,逐渐拓展而成。所以,孙禄堂老先生说:“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此乃大本也。
在孙禄堂先生将孙氏太极拳的这些技理公开六十多年后,杨氏太极拳的汪永泉先生宗其理,但牵强附会地编造为得自当年杨健侯先生之密传,导致如今杨氏太极拳内部不少人对他进行质疑和批评,认为在杨氏原传的太极拳中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在杨少侯、杨澄甫的子嗣及入室弟子中也没有这些东西。因此理由很简单,如果有密传,难道当年杨健侯先生不传给他的两个靠教拳吃饭的儿子,却单独传给了汪永泉?因此,所谓密传这种说法也太滑稽了些。另一个事实是汪永泉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常向孙门弟子李敦素、李天骥等先生请益,见证者如今尚在。通过这些实践与交流,导致汪永泉先生在其太极拳的拳法技理上吸收了一些孙氏太极拳的内容,由此对杨澄甫的太极拳拳式做了大胆的改良,并形成了所谓的“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其实与其说是“老六路”,不如说是“新六路”更符合事实。实事求是地讲,汪永泉先生对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尤其是对杨氏太极拳技理上的提升有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