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锦绣人生
——记涟水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社
■宋莹莹
编者按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潮在淮安大地上涌动。春江水暖鸭先知,返乡创业正当时。返乡创业者的事迹,可信、可学;返乡创业者的精神,可歌,可敬。本报从即日起,陆续介绍一批返乡创业的典型,以飨读者,以励来者。
明末文人吴梅村的《望江南》——“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说的就是那巧夺天工的云锦。
在江北的涟水县,有一家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南京十运会会徽、上海残运会会徽、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云锦礼品都出自这里。一台大型传统织机,二人配合操作,一人提拽纹样花本,一人盘棱织造,美丽的云锦就在这一提一拉中慢慢成型……这是华夏云锦织造公司留给记者的最深印象。
公司总经理刘广社,20岁外出打工,30岁创办了自己的云锦织造公司,现在已经是固定资产逾千万元的企业当家人。从一名打工仔成长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刘广社坦言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比别人付出更多了的艰辛和努力。
打工岁月
刘广社是涟水县浅集办事处刘庄村人。1992年刚满20岁的他高中毕业。入学无门,家庭贫困,年轻的刘广社看不到未来在哪里,今后的路何去何从。这时不少同乡都外出打工,每年也能有不少收入,刘广社决定效仿同乡,出去闯一闯。通过亲友介绍,刘广社来到南京云锦研究所打工,从此幸运地与精美的云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的我,什么都想干,什么都肯干,先从理丝绕丝做起,这个活儿需要细心和耐心,很辛苦,但我坚持了下来。平时有不懂的地方,我就去问师傅,几个月下来,学到了不少东西。”靠着农家小伙儿特有的踏实和勤学,刘广社不仅学会了织锦、制图、机组安装、产品检验,还学会了管理、服务、生产、营销等一整套方法和经验,报酬也越来越高,并于2001年3月被南京云锦研究所提升为领班,年薪近3万元。刘广社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辛苦有了收获。
艰苦创业
刘广社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思乡的情绪总是不断涌上心头。“2002年春节,我回家过年,虽然感到家乡有变化,但多数农户还是贫困的。对照自己,想想家乡,我和爱人商量,决定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再干一年,然后回家创办云锦厂。”然而,当刘广社把办云锦厂的想法告诉家人时,首先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认为,一没资金,二没关系,弄不好就会人财两空。在人家厂里多好,工资也不低,犯得着去冒这个风险吗?母亲的劝说没有动摇刘广社办厂的决心和信心。夫妻俩把积攒下的近20万元钱拿出来,开始了办厂的筹备工作。没有织锦机,他请来木工亲戚,用自家的树木,自己掌握的规格型号,做了三台织锦机;没有厂房,他把织锦机安装在自家的堂屋里;没有原料,他就向南京云锦研究所求援。办厂初期,刘广社白天带着小姐妹学习识图、拉筋、打梭、提丝等十几道工序,手把手地传授织锦技术。到了晚上,又和爱人在织机旁构思图案,设计云锦色彩。不到三个月时间,刘广社生产出13个云锦产品,经南京博物馆检验全部合格,并与南京博物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办厂第一年,就实现产值80万元,税费2万元,利润7万元,职工平均月工资700元。
加快发展
2004年至2007年,是刘广社的云锦织造公司获得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云锦织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织机从7台发展到150台,产值从18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税费从2万元增加到130余万元,利润从7万元增加到210万元,职工从7人增加到223人,云锦品种由13个增加到570个,公司获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216项。公司总占地9600平方米,购置了订角机、45度切角机、卡纸机等设备,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1070万元,职工人均月工资达1360元。云锦产品供不应求,销往南京、上海、苏州、北京、西藏、内蒙古等全国各地。
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刘广社念念不忘家乡人,吸收了许多贫困户进公司务工。公司223名职工中有贫困户67人,残疾11人,孤儿1人,职工月工资最低1200元,熟练工最高可达2600元。刘广社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政府分忧,先后捐资铺设水泥路、维修危桥,为白血病患者慷慨解囊。刘广社说,这些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不开市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离不开许多善良人们的帮助,这些关爱,激励着我继续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回报社会!
(转自2009年9月14日《淮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