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后,理解了“道”,知道了“道”的博大与微妙后的感慨,这句话最早出自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一个人一旦知道了“道”,早晨听到了,明白了,晚上死去都不怕,用此来说明“道”与自我生命相比较,“道”的可贵。
1月11日,京华时报载,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
雕像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介绍,雕像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整体建筑环境与周围空间环境出发,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
今天看了这则新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感恩党和政府重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感恩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先师的话:“朝闻道,夕可死”。我们站在今天人的思维不可理解,感觉古人很“傻”,其实是今天的人心败坏了,站在今天的现实而商业化的衡量标准上看古人愚昧;今天人失去的是古人那种对“道”和探寻生命、宇宙究竟的至诚、至真、言必行;古时候一个人可以为一句话而失去自己的一切。
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装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善与恶的事情,好与坏的言论,久之就无法再找回被封闭的本性,就更加无法“天人合一”。
一个人能够平常心对待得失,以出世之心面对入世之事,离道不远矣!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名传千古的圣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为圣人,孔子仍然心怀谦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对“道”充满了敬畏之心,这可以从《论语·里仁》中看出,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了!惜道重道之心跃然纸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谛的后人去认真的深思感悟道与法的重要性。
人世间无论什么样的人,聪明也好,愚笨也好,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许多世人的口头禅,意思是说再好的死还不如活在世上受罪好。人们平常所说的害怕,实质就是怕死。如果一个人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然而这样的思想境界却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达到的。
1500年前,有个叫慧可的青年,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神僧达摩住在少林,便前往参问。但达摩时常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12月9日夜,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洒满全身,慧可成了雪人。此时达摩开口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达摩淡然说道:“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除非天降红雪。”慧可闻言,毫不迟疑抽出快刀,一刀砍下自己右臂,顿时鲜血染红雪地,瞬时整个少林寺霞光四射,红雪遍地!慧可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以示求法的虔诚,此情此境感动了达摩,遂把衣钵传给了他。
回首千年前这幕“断臂求法”的历史,不由心生感慨!
我们每个人能在心中种下返本归真的宏愿,坚守向道求法的虔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渊源。为了今天,我们在轮回里辗转反侧,掉头颅,洒热血,生生死死中唯独不敢淡忘“求法”之心,只是为了今天能有足够的机缘,走进大法修炼之门。
上穷碧落下黄泉,升天入地求之遍。机缘啊,犹如电光火石,刹那即逝。若错过这一世得法,那种悔恨,青天不足比其深,瀚海不足拟其恨,那真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那些几千年的流浪,终于有了尾声;所有山山水水的跋涉,都有了结局;所有牵肠挂肚的寻觅,都有了答案;所有的夙愿,都可以尘埃落地,人初于尘仍归于尘。
仰望星空,知道那里不会虚待;回首历史,知道心血不曾虚耗;踏遍乾坤,知道天地间脉络分明,绝无杂乱;张望未来,知道慈悲救度多少,洪恩浩荡,无以言表,足以欣慰。
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