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浪之歌》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浪之歌》
所用班级:沁园中学八年级二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王慧芳
教学目标:
1、初读,把握内容。
2、品读,理解修辞。
3、悟读,体会情感。
反思:
《浪之歌》选自八年级下册为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作为散文诗,加强诵读是很必要的,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
所以,我把目标定位于: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修辞方法对语言表达的作用,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互动。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动作,让你的嘴角上扬45°。(学生做)很好,这是一个微笑的动作。我们坐在这里是为了学习知识,那么,老师更希望同学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到知识。
刚才老师看过了,同学们的书上都已经做了批注,所以,要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并不难。希望同学们能在快乐中学到你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哪怕是一丁点儿知识,也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反思:初次与学生面对,紧张是肯定的。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舒缓一下气氛,感觉同学们马上就放松了绷得很紧的神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爱是这世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当中都拥有哪些爱呢?
学生:爸爸妈妈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之后补充)
反思:怎么总是重复学生的回答呢?这是一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总怕学生的回答有人听不清。结果,恶性循环,回答问题的人声音越来越低,听回答的人总要依赖老师的重复。这样造就了许多无效劳动。
教师:把这些爱再往深处扩展一些,还有对陌生人的爱,或者是陌生人对我们的爱,还有对小动物的爱。所有这些爱都是人自然感情的流露。那么,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直抒胸臆:啊,我爱你;也有一些是通过借物抒情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走进纪伯伦的《浪之歌》,看看他是怎样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二)初读,把握内容
教师: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散文诗(提醒同学们做批注,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们先自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注意文中字词的音形,第二是要填一个空——“这是一个的浪”,可以从文中找字词填空,也可以自己概括。好,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板书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初读,把握内容。这是一个的浪
2、品读,理解修辞。
3、悟读,体会情感。
字词的音形义:
炽热祷词执拗 长吁短叹憔悴真谛
教师:好了,请同学们看黑板,读准这些字词的音。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无人举手)
教师:同学们要积极的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不要怕出错,教室是允许犯错误的地方,大胆一些,好吗?
(前排一学生举手读)
教师:强调一个字的读音“炽热chì”,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读一读。
(学生:齐读三遍。)
反思: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所以不容忽视。经过这个环节后,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助这些字词的音形了,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有一位同学“执拗”的“拗”读不准,看来,字词的教学应该关注到全体,最好再动笔写一写,加深一下印象。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把握了字词之后,让我们来完成这
个填空:“这是一个的浪”,请同学们思考一分钟后各抒己见。(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圈点批画)
学生:(回答声音有点低)坚忍而有耐心
教师:这句话是形容浪的吗?
学生:不是,我说错了。应该是“执拗,急躁”.
教师:对了,不要慌张,要相信自己啊!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遍。
学生:这是执拗,急躁的浪。
教师:很好,请坐。
学生:老师,我还没回答完呢。
教师:哦,请继续。
反思:上课的急躁心理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学生还没回答完就急着让他坐下,是因为我的教学心态还不沉稳的缘故吧。
学生:这是奉献的浪。
教师:依据在哪里呢?
学生:从“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这一
句可以看出来,浪会帮助别人,有奉献精神。
教师:哦,这是有奉献精神的浪,对吧。好,有道理,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反思:看,这里我又很自然的重复学生的回答了。以后真得注意,从改变自己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能力。
学生:这是满腹爱情的浪,从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学生读,讲理由。)
教师:一切都因为爱情,概括的很好。请坐。女同学有
没有人勇敢的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学生:这是热情洋溢的浪。依据是……(学生很长时间没有发表意见)
教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回答出了这是什么样的浪,并且找出了依据。相信你也可以的。
学生:(短暂停顿后回答)从“我拥抱着他,我扑倒在他脚下”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教师:好,继续。
学生:这是热情洋溢、善良、多情的浪,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来。
教师:(朗读第二段,加强同学们对浪这一特点的印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是善良,多情,奉献、热情洋溢的浪,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爱”字。
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诗,散文诗的内涵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品读。在品读的时候,把握住这篇文章里面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看看这些修辞方法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它写出了浪的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自己先从文中找一找修辞方法的使用以及其作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我们再全班展示,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适时指导。三分钟后每小组交
流,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教师及时帮助解疑。鼓励学生:学习
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五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在讨论时态度非常积极,现在我们进行全班展示,你要把自己的所想所思说来,这样才能提高你分析问题的能力。谁来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第五段,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浪博大的爱。
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提醒同学们作批注,并进行简要的分析。)那么,为什么要说浪的爱是“博大”的呢?
(学生分析,很有道理。)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前四段,写的是“我”与谁的关系啊?
学生:“我”与海岸的情人关系。
教师:对,因为海岸是“我”的情人,所以,“我”对他是难舍难分,一往情深。而这段里,写的是美人鱼,有情人,礁石,还有那些因绝望而投海的人,但他依然是为它们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所以说,这是一个博爱的浪。
学生:第四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浪热情洋溢的特点。
教师:概括的非常好。尤其是“生动形象”四个字用的很恰当。启示,这篇文章通篇都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浪就是“我”,其作用我们稍后分析。继续我们的修辞,除了反复,排比,拟人,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学生:还有对比,在第三段。更加突出了“我”执拗的特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执拗”的“拗”读不准,进行了更正。)
教师:文中还有使用对比修辞的地方吗?
学生:倒数第二段。(学生分析。)
教师:读“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一句,与前文海浪的“坚忍而有耐心”形成了对比。面对不同的态度,“我”都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爱,更加突出了浪的“博爱”。
这是本文中修辞方法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用一分钟时间整理一下本文中都使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
浪是一个博爱的守护者。 |
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来美美的读,让我们一起把浪的多情,热情读出来吧。
男生一段,女生一段,我们接龙读,读出不同时期浪的不同语气来。
(学生齐读,第一次不成功,师范读后再齐读。声音有些小,但感情出来了。齐读结束后,教师作出评价,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前四段。再指名学生朗读,挑选笑容最灿烂的学生朗读。最后一位男同学读得声情并茂,很能打动人心。朗读结束,同学们的掌声自然响起。)
反思:我感觉这一环节的设置和实施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通过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进一步掌握了浪在文中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诵读,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浪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下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了铺垫。
感觉欠缺的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我注重了语速与感情的分析,而对于“散文诗”的“诗”这一特点没有涉及,比如韵脚,换韵等,备课时想到给学生解释起来有些难,就自动放弃了,致使“诗”没有了诗的味道。
(三)悟读,体会情感
教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浪是“我”的象征,那么,作者借助浪,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纪伯伦,黎巴嫩作家。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祖国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灾难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
当然,他没有把自己对祖国的爱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物抒情来表达。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板书,并提醒学生作批注)
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 |
反思:这是本文最大的败笔。原计划介绍完作者以后,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再把最能表达这一感情的句子好好读一读,谁知在介绍完作者后,不经意间作者的感情就脱口而出了,慌乱之间,把“读”这一环节也跳过去了。心态不好,害人不浅啊。(四)收获与启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下在这一节的学习中你的收获。
学生:字词的音形。修辞的作用,还有作者的情感。
教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呢?静静地思考一下。
学生:作者很爱自己的祖国,我要向他学习,更加爱自己的祖国。
学生:对爱要坚贞,要有博爱精神。
学生:我们要去爱世上所有的生命。
教师:对,用我们的一双有灵性的眼睛去观察,去爱世间万物。
学生: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就让我们嘴角上扬,带上快乐,用真心去奉献自己的爱吧。
谢谢同学们。
总结:记得2007年,我参加完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后,感觉自己讲得很是糟糕,自信心全飞走了。结果虽然是一等奖,但我是绝对不敢看当时的视频资料的,那于我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这次亦然,但不能不看。
一看之下,发现了许多问题:
我上课怎么总爱重复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不给学生充足的回答问题的时间,总是习惯“抢答”呢?还有,生活中喜欢笑的我,怎么一上课笑容就没了呢?还怎么要求学生嘴角上扬?还有,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语言怎么就那么匮乏呢?
这是表面的问题,仔细听下去,在文本的分析中又发现了问题:不必说最大的败笔,就是自以为比较成功的“品读”环节,此时静心分析,也觉得分析的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的深入进去。现在看来,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也只有在三个目标的构思上了。
于是感叹:厚积才能薄发,我没有平时深厚的知识积累,怎能有关键时候的信手拈来呢?
庆幸的是,我有了这次的历练,也有了这样的收获,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知不足者好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