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练字入迷写到他夫人的乳房上
——童时传颂有别的“板桥体”风趣故事
朱崇明
孔明枉作英雄汉早知道高卧茅庐
省多少六出祈山黄沙白草无人迹,
古戍寒云乱鸟还
“板桥体”在我的家乡深入人心。上小学的时候,有的小同学写的字大小不一、歪斜不正、行列不均,先生(老师)往往笑说你写的是“板桥体”啊!所说“板桥体”,就是郑板桥的书法体。郑板桥是清朝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书、画、诗”时人称为三绝。他的画比诗绝,书又比画绝。书法独创自成一格,人称“板桥体”,他自己则戏称为“六分半书”。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我老家离兴化不远。我的堂祖父曾在旧衙门做“代笔”,是县里有名的大笔先生,后来回家养老。我童时的一帮孩子站在堂祖父身边看写字,堂祖父也教写字的握笔歌,八法口诀,听堂祖父讲家乡人郑板桥和刘熙载的书法故事。告诫小孩别学板桥体,临摹堂祖父自己的字帖字体。现在江苏老家有几位嫡亲的字在当地很出名,可是我的字没有学出来。后来我让我的孩子学写字,买了不少字帖和书法字典,虽然孩子的字写的也一般,但是比我写的好。尽管我的字不出色,而童时堂祖父传颂的郑板桥和其夫人的“各人有各体”的风趣故事至今六、七十年不忘,这个故事又有别于其他一些典故,我也时常讲给下二代人听。
据传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各种书体,经过一番苦练,其临作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出名,仍不被世人关注。大家对他的字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入迷了。一个夏天的夜晚,睡梦中的郑板桥在身上练字,用手指在自己的胸部和腹部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夫人的胸腹上去了,写到他夫人的乳房上去了。他夫人被惊醒,不满意地打了他的手,郑板桥被打醒了。听到他夫人问他做什么,他说做梦在写字。他夫人生气地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各人有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而写别人的体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板桥连连答到“是是是,各人有各体,我写我的体”。这使郑板桥无兴在身上练字而沉思良久不能入睡。
早晨郑板桥起来,在大街马路上散步。家乡过去的街道是用石头块铺成的,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走的石头路街道,不像现在是水泥路或者柏油路。郑板桥在石头路上一边散步一边回想夜晚夫人的“各人有各体”的话,写字也应各有各的体,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郑板桥想着想着,他抬眼看到面前的一条乱石铺成的大马路街道,这些石头块,虽然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但是经人加工而铺成的道路却是乱石有序、交叉和美、远望成行,很是耐看。他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观看了眼前远远的“乱石铺路”,豁然省悟。郑板桥高兴地跑回家,拿了笔和纸摹仿起“乱石铺路”来。
郑板桥从他夫人“各人有各体”的话和“乱石铺路”的触景生情中得到了意外的启发。从此,他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力劈蹊径,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板桥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路体”,自称“六分半书”。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路”之状。
可见郑板桥决意要背叛书法传统,进行大胆地自我独创新书体。郑板桥自释书体“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就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并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以草书中竖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墨色淋漓,豪气纵横。以兰草画法入笔,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用作画的方法写字,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由此形成“板桥体”新书法,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笔走龙蛇,极其潇洒自然,穷极变化,不苟同俗。此新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书”,因此郑板桥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总之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的典故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至于“难得糊涂”,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十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该文章转自论坛:难得糊涂的典故 )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十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