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萨特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与虚无》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解释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自身。因此,人是一种意识到自己把自己推向未来的存在物。人总是先存在着,首先碰到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换言之,人的本质完全是人自身选择和创造的结果。人是自由的,自由就是在于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髓。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和自身以外的任何关系、条件和力量的束缚。在萨特看来,人究竟怎样生活,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他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是“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
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剧情梗概:
剧情在幻想中的地狱里一间有门无窗的密室中展开
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有三个生命终结但灵魂不死的角色: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散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
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散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
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
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
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
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散;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散拒绝伊内丝。
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
加尔散终于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散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禁闭》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源于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关于“存在”的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存在决定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且决定本质,人生则是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总和。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首先存在了,世界上先有人,先出现人,而后人才确定自己是人……开始时人只是虚无,后来才成为人,人自己创造了自己,因此不存在原始人性……人不仅自己设计自己,而且自己决定自己,只是在存在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而且只是为着人这一存在,人才自己决定自己,人是自己的创造物。”
萨特首先强调了“处境”,在一开始加尔森就多次强调“我对我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是一无所知”,“我是要正视目前的处境”,“我要正视自己的处境”,“我倒不是对目前的处境满不在乎,我很能意识到它的严重性。”所有关于“处境”的话全部出自加尔森之口。看似了解自己处境的加尔森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处境。他生前是一个虐待妻子的丈夫,在紧急关头拒绝上阵的逃兵,死后仍以和平主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