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17Km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注,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地核也分外核和内核,这里图不好画只能这样讲
和地核三个圈层。
月球内核颇似地球结构 诡秘内部或潜藏秘密(图)
月球内核是:最核心部分是一个固态富铁内核,其直径约241.4公里(150英里),其外部是一个直径约330公里(205英里)的液态铁核外层结构包裹着。
科学网(kexue.com)讯人们将现代最先进技术能与40年前太空勘测结果完美地结合测算,意想不到的获得一项新的重大太空发现。1971年,“阿波罗号”航天器宇航员对月球表面月震传感器的勘测结果显示,月球与地球一样,拥有类似的液态内核结构。
据国外媒体报道,借助当今美国最先进的太空科学技术,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应用现代地震学技术对40年前月震传感器勘测数据进行了再分析,这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月球的神秘内部结构,最核心部分是一个固态富铁内核,其直径约241.4公里(150英里),其外部是一个直径约330公里(205英里)的液态铁核外层结构包裹着。
这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月球“发电机”的进化过程——月球强磁场的形成与维持,揭开月球内核的详细状况有助于月球结构精确模式的形成。月球内核中包含着硫磺等少量轻元素,科学家基于此发现进行一项最新地球地震学研究显示,地球内核外层也存在着硫磺和氧等轻元素。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阿波罗被动地震实验拥有4个地震仪,一直至1977年底持续对月震活跃性进行记录。
1969年至1972年,阿波罗被动地震实验拥有4个地震仪,一直至1977年底持续对月震活跃性进行记录。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雷内-韦伯博士是该研究负责人,他说:“我们将成熟的地球地震学技术应用于40年前的月球勘测数据,首次获得了月球内核的第一勘测资料。”
该研究小组还使用数组处理分析月球震动图,技术分析鉴定和辨别月震和其它地震活跃性的信号源。他们辨别发现震波何时以及在何地穿过月球内核元素或者被月球内核元素折射,从而分析月球内核成份和不同深度地核层状态。
虽然目前先进的人造卫星观测图像对于研究月球历史和地形学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的人造卫星观测结果仅是自阿波罗时代之后对月球的猜测和臆想。之前科学家基于月球内部特征的间接评估曾推测出月球内核的存在,但对内核半径、状态和成份方面仍存在许多不一致性。
阿波罗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月震传感器。
过去的月震研究主要局限于月球层级内核结构重叠信号反复反弹导致的“噪音”冲刷,目前韦伯和研究同事使用一种震动图分层技术(seismogramstacking),亦被称为数字信号分割法,研究期间分层技术提高了信号-噪音比率,并使研究人员能更精确地跟踪震动路径,以及穿过月球内核的每个震动信号的特征。
韦伯博士说:“我们希望继续研究阿波罗号月震数据,能在未来更精确地评估月球内核特性,以便尽可能清楚地描绘月球勘测信号,来协助未来月球任务的数据判读。美国宇航局(nasa)未来太空任务将收集更多详细数据资料,2011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等级的“重力恢复国际实验室(GRAIL)”,该任务将解答关于月球长期令人困扰的问题,并提供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表面至地核之间的地质结构,从而揭开月球表面以下的神秘面纱,并对了解火星热量的历史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名称 | 范围 | 深度 | 主要特征 |
地壳 | 地表~莫霍界面 | 平均17千米 |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
地幔 |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 17~2900千米 |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
地核 | 古登堡界面~地心 | 2900~6371千米 |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