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板书)
【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
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板书)
【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
——答:描绘了“九·一八”以后,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歌颂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板书)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
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名言警句 | 历史典故 |
团结统一 |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爱好和平 | “和为贵”、“与人为善”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
勤劳勇敢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
自强不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板书)
【什么是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答:(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A、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等是完全无庸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B、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C、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板书)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B、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C、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新时期:
A、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C、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D、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板书)
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面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2、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小结新课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有条件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还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名言警句 | 历史典故 |
团结统一 |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爱好和平 | “和为贵”、“与人为善”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
勤劳勇敢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
自强不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
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B、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C、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新时期:
A、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C、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D.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面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2、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典型题目:
1、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理解。(4分)
答: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5分)
答: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做?(5分)
答: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自信。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能心灰意冷,要善于找到差距,弥补不足,争取成功。
2、阅读古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说它出自何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它告诉我们在新时期应怎样做?
答:(1)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
(2)大意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3)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4)它告诫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反对懒惰奢侈、贪图享受的恶习。
3、请你说说中华文明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不少于三个)
答:(1)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如“年年有鱼”。
(2)女书。
(3)武术。
(4)古代诗歌、汉赋、唐宋传奇等。
(5)独特的中国戏曲如京剧、昆剧、越剧、粤剧、豫剧、黄梅剧、川剧等。
教 学 反思
一、内容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间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这两方面的思想都对中学生有所影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
2、课程标准依据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课前准备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有关中华文化之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以及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
一般说来,收集材料的工作做扎实了,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概括、提炼、总结,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因此,课前引导学生做好收集材料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方法
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又都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格言、警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既生动又形象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要注意分析、整理材料,善于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贵在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有关知识点。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过程。
要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力最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教师宜从这一实际出发,经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
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宜增强学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四、社会实践活动
收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请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就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其认同感,就不会对其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评价时不能忽视对相关学科内容的了解和理解。
掌握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具体的知识而不能在心理和行为上深刻认同,教学的目的就没有真正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具体行为等多个方面重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主要是导向性的,不是机械的;是过程性的而不是即时性的。
对学生的评价宜采用启发式。可以引用与学生生活关切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个人和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寓理于事、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