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湖北省2017届高三政治

湖北省重点中2015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读下图“4~8月部分实地不同纬度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a月早于b月)”,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南往北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线速度④大于②
B.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①小于②
C.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③小于④
D.a月某日日影在地面的转动角度②小于③

【答案】1.B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4-8月①地太阳高度角较小,则①地纬度较高,在a月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4-8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6月22日南半球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根据a月早于b月,所以a为6月,b为7月,①位于南半球较高纬度;6-7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③地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②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0°,且为较小值,则②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纬度约为6°34′S;④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约为80°,且为较小值,则④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纬度约为13°26′N;所以四地位于最南方的是①,其次为②,位于最北方的为③。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由上题结论可知:②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0°,且为较小值,则②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纬度约为6°34′S;④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约为80°,且为较小值,则④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纬度约为13°26′N;所以地球自转线速度④小于②地,A选项错误;①地纬度高,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B选项错误;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④地位于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小于46°52′,C选项错误;6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非极昼极夜区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②地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③地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日影在地面的转动角度②小于③,D选项正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右图示意a~b日期内甲、乙两地日出的北京时间分布。读图完成第3—4题。
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
【解析】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图中乙地12月22日日出时间最早,说明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甲地12月22日日出时间最迟,说明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两地正午直立物日影乙地朝南、甲地朝北.以12月22日为界,乙地日出时间先变早后变晚,正午直立物日影先变短,后变长;以12月22日为界,甲地日出时间先变晚后变早,正午直立物日影先变长,后变短.就南北方向,甲在乙的北,就东西方向甲在乙地的西(日出较晚)。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一定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日影的变化.

4.该时间段内甲地昼长大于乙地的时间约为()
A.45天B.60天
C.120天D.135天

【解析】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分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圈与南极圈之间,越往南昼越长,该日乙地日出时间比甲地早,昼长于甲,甲地位于乙地的偏北方向.12月22日和3月21日之间一共是3个月,时间为90天左右,从a到b的时间大约为180天.
解答:解:12月22日和3月21日之间一共是3个月,时间为90天左右,从a到b的时间大约为180天.图示时长为半年180天,两条线的交点为界,从a到该点,乙地日出时间早于甲地,昼长乙大于甲;从交点到b,甲地日出时间早于乙地,甲地昼长大于乙地,具体从3月21日之前到b,时长大约为45天.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读图,回答5—6题。
5.右图OP、OM分别为某地二至日正午树影,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O地的纬度位置为()
A.11°43′N
B.11°43′S
C.7°45′N
D.7°45′S

【答案】6.B【解析】按照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0P正午树影指向正比应是冬至日的树影,0M正午树影指向正南应是夏至日的树影,夏至日树影比冬至日长,该地为赤道与南回归线间,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即树影在P侧时间为三个月,在M侧时间为九个月,所以该地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一半的距离处。6.该地正午树影最长时,日出日落的方向为()
A.东北升、西北落
B.东北升、西南落
C.东南升、西南落
D.东南升、西北落【答案】7.A【解析】该地树影最长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夏季时太阳为东北升、西北落。北京时间2012年8月23日12时,一架飞机从某机场(东经120度,北纬22度)起飞,沿纬线圈向东作环球航行,12小时后返回原地。据此回答7—8题。
7.飞行过程中飞行员能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次数是( )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B.两次日出一次日落
C.一次日出两次日落D.只有一次日落
8.该飞机上的昼夜交替时间为( )
A.6小时B.8小时C.12小时D.24小时【答案】7:C 8:B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交替。
7:资料信息反映从12点起飞,则经过12小时,当地应经过了1次日落,且沿纬线绕地球一圈则应经过1次日出和1次日落,故选C项。
8:结合上题分析,即12小时,飞机上,过了1次半的昼夜交替,计算昼夜交通周期为8小时。
地形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下表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的1、4、7、10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单位:℃)随坡度的变化统计,表1为北坡,表2为南坡。回答9—10题。

表1

坡度

1月

4月

7月

10月

9.5

20.7

27.4

19.8

25°

9.3

19.3

27.4

20.4

45°

5.8

17.0

27.1

18.0

表2

坡度

1月

4月

7月

10月

7.9

19.7

26.5

18.9

13°

8.0

19.9

26.6

19.0

23°

8.5

21.0

26.6

19.2

9.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降低幅度最大的是()
A.冬春季的南坡B.夏秋季的南坡
C.冬春季的北坡D.夏秋季的北坡
10.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坡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B.正午太阳高度
C.天气状况D.植被覆盖率【答案】 9.C10.B【解析】试题分析:9.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北坡(表1)在1月和4月都在降低,而7月5°和25°坡上其温度相同,10月5°和25°坡上其温度上升;南坡(表2)在1月、4月和10月,随坡度的增加温度升高,7月12°和23°坡上温度相同。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10.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坡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同纬度地区,不同坡度上其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考点:该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北两侧,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出现了明显的温度差异,即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读中纬度某地区等值线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B.甲、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C.丙、丁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D.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12.戊点的地形可能是()
A.天坑B.鞍部
C.山顶D.峰丛

【答案】11.C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11.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因此甲乙与丙丁之间为山脊。且甲丙所在等高线高度低于乙丁,地势低,则且气温较高,而乙丁之间和甲丙之间海拔高度相同,故图示同一海拔高度,山脊南侧山坡热量条件较北坡好,故判断图示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南坡为阳坡,故C项正确。

12.结合上题分析,a等温线数值应高于b,故戊点的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故判断可能为山坡上地势较低处,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等温线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结合图示的等高线分布判断地形类型,并结合地形地势对气温、光照条件的影响,进而分析南北半球和不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14.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答案】13.D14.B

【解析】

试题分析:

13.根据提示“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和图示,可知晴天热岛强度大部分但不是一直高于阴天,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在8时左右最大,在16时也会有一个较大值,即可知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14.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弱,地势低洼的地区,空气不易扩散,热岛强度较强,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使得城市气温偏高,加强了城市热岛强度,所以热岛强度不是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某一温度下,空气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水汽含量的比值称为空气的相对湿度。图甲为“饱和状态空气的水汽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图乙为“某城市某日空气水汽含量随气温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15.该地该日的天气状况是()
A.上午10时无降水过程B.下午3时无降水过程
C.上午和下午都有降水过程D.凌晨4时有可能产生霜冻
16.图示时段内()
A.相对湿度逐渐减小B.盛行上升气流
C.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D.气温在正午12时达最大值
【答案】15.C16.D

【解析】

试题分析:

15.由题中材料可知,当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100%时就有可能产生降水天气过程。根据图甲的曲线,可以估计不同温度时的饱和水汽含量,结合乙图数值,凌晨4时水汽未饱和,不会有降雨,上午10时,饱和水汽含量约是13克/米3,此时的水汽含量是18克/米3,过饱和,可能有降雨,所以A错,C对。凌晨4时气温是10℃,不会有霜冻,B错。下午3时,水汽含量22克/米3,与图甲曲线所示的饱和度约22-23克/米3很接近,另外此时气温高对流强,也有可能会有降雨。D错。

16.由图乙所示的时间和温度,饱和度数值可知,A错、C错。在10时左右,可能会有降雨,降雨后湿度会下降,所以尽管图乙几个数值是在增大,不能表示随气温升高湿度一直在增大,B错。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吸收与释放的热量的多少,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大气吸热多于放热,气温升高,正午过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大气吸热量减少了,但仍大于放热量,气温继续升高,所以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一些时间。D对。

考点:降水的形成条件,气温、湿度的变化。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18.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是()
A.甲曲线B.乙曲线
C.丙曲线D.丁曲线
【答案】17、D 18、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坐标图为条件,考查逆温形成的原因、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
17、因为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或者说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D项对。
18、根据地面温度的高低进行确定,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午后和清晨日出前后,因此甲和丁分别表示清晨和午后;乙线表示地面升温快于上空,为上午;丙线地面降温,应为夜间,因此选A。
考点:1、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大气的直接热源)。2、一天之中气温的变化特点。
点评:1、17题直接考查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18题通过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的形式考查气温日变化特点,对学生读图分析时抓住关键进行突破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下图中“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关于PQ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暖锋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D.南半球冷锋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B.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此时吹西南风
D.PQ锋面将向南移动
【答案】19.C20.C

【解析】

试题分析:

19.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山上海拔高的地方比同纬度平原地区要大。图中山脉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向北凸出,说明北上是高纬(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小),所以该区域在北半球;PQ为锋面,等压线a、b之间应为低压槽,北半球气旋按逆时针方向辐合,锋面PQ随气旋旋转往东北方向移动,也就是暖气团往冷气团移动,所以为暖锋。故选C。

2.a地位于冷气团一侧;b地区在暖锋后,天气晴朗;C地位于锋面附近盛行上升气流;PQ锋面将向东北移动。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常见天气系统。

读“1961年~2008年北疆地区冬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等值线图”(单位:cm),完成21—22题。

21.图示地区冬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大致( )
A.由东向西递减
B.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C.由南向北递减
D.由盆地外缘向盆地中心递减
22.下列因素中,对图示地区冬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有明显影响的是()
①水汽来向②地形③纬度④人类活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21.D22.A

【解析】从图中可知图示地区积雪厚度由盆地外缘向中心递减,水汽来向和地形对积雪厚度影响较大。

下图为“2012年1月12日至2月9日我国某地气象站每天早晨8时积雪深度、无雪地温和雪盖地温(有积雪覆盖的地面温度)变化统计图”。积雪隔绝了地面与大气,阻止了它们之间的热量交换,能够保住土壤的热量。读图完成第23—24题。
23.图中表示积雪深度、无雪地温、雪盖地温变化的三条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丙、甲
24.下列时间段内,积雪量变化最大的是()
A.1月16~17日
B.1月20~21日
C.1月27~28日
D.1月28~29日
【答案】23、B 24、C
【解析】试题分析:
23、阅读关键词 “积雪隔绝了地面与大气,阻止了它们之间的热量交换”然后就能得出甲虚线为雪盖地温(变化小),其次读图,积雪深度为为0的气温变化应较大,故判断丙为积雪深度。
24、结合上题结论,之间根据丙曲线的变化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抓住题干信息,并结合积雪厚度与雪盖温度的关系,结合图示比较分析即可。下图为“1月与7月北半球世界主要气压场分布叠加图”,读图完成25—26题。

25.图示气压场的分布规律是()

A.1月份,甲、丁、戊三个高气压场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

B.7月份,丁、戊两个高气压场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

C.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乙气压场切断

D.甲、戊两个气压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

26.气压场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是()

A.受高压的影响,气候一定炎热干燥

B.戊东部大陆沿岸夏季炎热干燥,丁西部大陆沿岸夏季炎热多雨

C.在乙气压场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地区多对流雨

D.甲、乙两个气压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着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置

【答案】25:C26:B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中心分布。
25: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则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故C项正确。
26:A项若受冬季冷高压影响则寒冷干燥;故A项错误。B项戊气压场东部大陆沿岸为北美洲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正确;丁气压场西部大陆沿岸为北美洲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正确。故选B项。

下图是“某地区2013年1月8日某时500hPa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等压面上甲地的风向应是()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答案】:C

解析:由500百帕等压面分布图可以判断,甲的东侧为低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甲地风向应为西(北)风。

28.造成甲、乙两地等压面高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地势高低B.海陆热力性质C.纬度位置D.大气环流

【答案】:A

解析:甲、乙两地等压面高度不同,因为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故是地势高低不同造成的。

读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29—30题。

29.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地方是()

A.甲B.乙C.丙D.丁

30.若甲所在天气系统越来越强大并向北移动,那么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南亚进入旱季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我国东部普遍受寒潮影响D.我国东部秋高气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9分)读“世界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中虚线MN表示航海线,OP与OQ表示锋面,BC线为晨昏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天气系统多出现于_______(1或7月),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

为___________风,O气压中心的气压值为__________。(3分)

(2)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海轮从M点向N点航行,试分析途中天气(从晴雨、风向方面简要分析)、气压发生如何变化。(6分)

32.(10分)根据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某国简图。

材料二:图示国家以咖啡出

口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咖啡树

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气温介于

15℃~25℃之间的温暖气候,年

降雨量达1500—2000毫米,此

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最理想的

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

材料三:尼加拉瓜湖是世界

上唯一有海洋鱼类(鲨鱼、箭鱼

和大海鲢)的淡水湖。当地印第

安人称之为科西沃尔卡湖,意为

“淡水海”。湖水由40多条大小

河流补给,湖水通过圣胡安河,

向东南注入加勒比海。

(1)说出尼加拉瓜湖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水位变化规律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6

分)

(2)说出该国最适宜咖啡种植的地区,并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33.(10分)读图表,回答相关问题。(1)试分析朱诺一月、七月气温都比希布伦高得多的原因。(4分)

(2)一月气温旧金山高于诺福克,七月气温诺福克反而高于旧金山,试分析原因。(6分)

34.(11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及某天气系统图

材料二A、B两城市部分气候资料对比表

11月~次年4月

5~10月

1月平均

气温(℃)

7月平均

气温(℃)

降水量

(mm)

占全年比重(%)

降水量

(mm)

占全年比重(%)

A

115.8

11.2

918.1

88.8

7.5

19.7

B

278.5

24.7

849.8

75.3

4.6

24

(1)说出上述天气系统的形成季节,并据图分析其成因。(5分)

(2)依据上述材料,比较A、B两城市冬季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

参考答案

1—30BDCABACBCBCADBCBDAACDABCCBCABB

31.(9分)

(1)1月西北或偏北995—1000(3分)

B.晴雨:晴—雨—晴—雨—晴(2分)

风向:偏西—西南—东南(2分)

气压:先变小再变大(2分)

32.(10分)

(1)尼加拉瓜湖水位随着湿季、干季的交替而变化,夏半年湿季水位高,冬半年干季水位低。(2分)

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湖泊水位高。(2分)

冬季气压低带和风带南移,该地区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湖泊水位低。(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在该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1分)

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度、水分条件适宜;(1分)

海拔高度适宜,排水便利(1分);

附近火山活动频繁,带来肥沃的土壤。(1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3.(10分)

(1)朱诺位于太平洋东岸,高大山脉对北方冷空气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加之终年受暖流和西风影响。(2分)

希布伦位于大西洋西岸,北方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终年受寒流影响。(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冬季,旧金山虽然受寒流影响,但高大山脉对北部冷空气有明显的阻挡作用。(2分)

诺福克虽然受暖流影响,但冬季受北部冷空气影响较大,气温较低。(1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夏季,旧金山受寒流影响,加之高大山脉对东南暖湿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2分)

诺福克不仅受暖流影响,且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大,气温较高。(1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4.(11分)

(1)秋冬季节(或东半年)。(1分)

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2分)

受地形(云贵高原)阻滞形成准静止锋。(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差异:B城市气温低于A城市,降水多于A城市。(2分)

成因:B城市位于锋面的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2分)

A城市位于锋面的暖气团一侧,气温较高且天气晴朗,降水少。(2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命题来源: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_启迪慧想_新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50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湖北省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湖北省2017届高三政治》为网友作逼倒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