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伏羲女娲

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by 残蝶之庭

[源地址 http://hi.baidu.com/jingmingweilan/item/750e12780864c912d0dcb3ab]

【http://hi.baidu.com/jingmingweilan/item/750e12780864c912d0dcb3ab】
指导老师:【屏蔽】
【摘要】伏羲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的代表人物之二,他们的故事在广大的中华土地上被人代代相传,至今仍被我们津津乐道。不过从众说纷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形象差异并不仅仅是个体表现,作为较有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他们的演变也同时可以看做是整个上古神话演变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伏羲女娲 图腾 文化的融合 发展


引言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早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现。上古时代的歌谣与神话,正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因此,神话是文学追根溯源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楚辞、诗经,甚至唐宋诗文、明清小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了解神话,必将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学。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所了解所听到的神话故事是否还保持着它们刚出现时的状态?稍微翻查一下神话典籍,就会很轻易地发现中国神话中存在的不一致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描写。
为何中国神话会有这样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纷繁复杂的上古神话头绪众多,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伏羲女娲的演变与发展,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 伏羲女娲源起及其传说
中国神话具有融合性。引言中已经说到,神话是思想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并非一脉相承,而是反复经历了分散——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多元文化,神话也是一样。
我国在上古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大人类集群,以方位分化单位。主要如下表:
方位 集群简称 环境 主要经济活动 始祖 主神 主要图腾
东 夷人 平原 农业、畜牧业 帝俊 太阳神 鸟
西 夏人 山原 农业 皇帝 山神 龙
南 苗人 水原 农业 盘古(伏羲、女娲) 葫芦神 犬、蛇
北 狄人 草原 游牧、射猎 山神、草原神 犬、马、牛、羊
其中,东部的夷人与西部的夏人对中原影响最大,形成了融合东夷与西夏文化的华夏文化,同时也兼收了其他部族文化。这些都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与神话中看出端倪。我们至今仍称呼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国的代表图腾是龙、以及几乎何以和龙图腾分庭抗礼的凤凰图腾,这些都能告诉我们,中国上古神话是经历了无数的交融最终合流至今。
其中较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伏羲女娲是中国人相当熟悉的上古神祇,尤其是女娲,更被称为人类母亲。女娲以黄土造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另外还有炼石补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等传说。而伏羲流传至今的故事相对较少,但也有他设计出八卦以及规范天地之说。
那么这两位大神祇,是如何出现的呢?
1. 南方苗族洪水造人神话起源说
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伏羲女娲传说最早出现于南方以苗为主的民族神话中。
在南方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神话中,都有洪水神话,并极为雷同地描述,伏羲女娲兄妹种下葫芦,在洪水暴发时藏身之中,得免洪灾。之后结婚生子,成为祖先。如《盘王歌书•葫芦晓歌》中称“伏羲种瓜有七夜……寅卯二年洪水发,伏羲走入里头藏”;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中提到,苗、傜族中有伏羲、女娲以雷公之齿种出葫芦,躲藏其中,得免洪灾,后结婚生民的传说;《瑶族民间故事选》中也讲述了与前面故事大略相同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传说。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共同点。
“芮逸夫论文所收洪水遗民故事凡49则,其中避水工具9则为瓜,17则明言葫芦(或瓠、瓢瓜),共占总数53%,其余人造器具若瓮、桶、舟等‘圆物’亦多可能从瓜转化。”闻一多先生也提到:“正如造人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葫芦又是造人故事的核心。”洪水神话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葫芦”或与葫芦相近似的物品。瓜或葫芦图腾主要出现于南方或西南,为何以此为图腾并衍生为洪水造人神话中的重要道具呢?
葫芦和瓜的主要形象即是圆鼓的瓜体。“在西方,妊娠期的妇女被尊为巨腹豪乳的女神;在我国的汉、傣等二十几个民族中,巨腹豪乳的妊娠期妇女,被外化为葫芦。巨腹豪乳的女神雕像,与葫芦的形象正好吻合!”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对葫芦或瓜图腾的崇拜,其实是对人类繁衍的期望,是对生殖器的崇拜。葫芦或瓜形象接近人类生殖器,那么,在洪水造人神话中,伏羲女娲何以在葫芦中躲避洪水,又何以是在出葫芦后结婚生子成为人类祖先的,这道理似乎已经明朗。

2. 非南方苗族起源说
然而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即从头开始便推翻了前面所说的伏羲女娲的源起。这种说法认为,贵州黑苗与雅雀苗中洪水神话主人公Bu-i与A-Zie和伏羲女娲并没有对应关系。伏羲女娲并非源自南方苗族神话,更不是苗族祖先。王孝廉在《伏羲与女娲——闻一多<伏羲考>批判之一》中指出:“即是Bu-i的语音在中古音上近于‘伏羲’二音,我们也无法就肯定地说Bu-i即等于汉籍的‘伏羲’。”
那么,此说又认为伏羲女娲出自何处?吴晓东认为,女娲神话应为华夏文化产物。南宋罗泌在《路史》中描述:“女皇氏娲,云姓……出于承匡……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治百有三十载而落,墓在风陵堆。”这里提到了几个地名:“承匡”,在《路史》的注释中说:“山名,在任城县东南七十里”;“中皇山之原”,注释“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丽”,即骊山;“风陵堆”注释说“墓在今潼关口……”。从以上信息可了解到:女娲出生于山东,治理过的地所先后有陕西的安康、平利、骊山一带,墓地大约是在山西。这些地点范围属于东部、西北部,是大汶口文化区域或仰韶文化区,与苗族文化无关。
但,不管伏羲、女娲出处究竟在什么地方,一切遗留下来的资料、文献都能证明,他们在出现后,都从发源地向着其他文化地区扩展,影响了别的文化,也被其他文化所影响。那么在这反反复复的影响中,伏羲女娲经历了如何的变化呢?

二 伏羲女娲的演变

1.伏羲女娲关系的探讨
《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伏希(羲)之妹。”卢仝《与马异结交诗》说道:“女娲本是伏羲妇。”在伏羲、女娲的可能发源地苗族神话中,同样称他们是兄妹,后结婚生民。如此可见,伏羲、女娲确是兄妹夫妻。然而在这里,神话开始出现差异,兄妹结婚生民与女娲以黄土造人两种神话显然矛盾。
有人认为“女娲是唯我独尊的大女神,是南方民族的总先妣。她的存在应古老于伏羲。”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女娲就是以等同于日月的地位,高踞于画面上方;而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伏羲女娲手拿尺规,蛇身相缠。前者女娲的地位明显是后者伏羲女娲地位之和。萧兵认为,大女娲应该是伏羲女娲兄妹的前身,伏羲女娲兄妹乃大女娲的分身。
关于大女娲和伏羲女娲兄妹的关系,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
伏羲女娲分执日月的造像出土很多,并不罕见,可见伏羲女娲曾经被人们尊为代表着日月的大神。不过在《尹子•盘古篇》中提到“女娲补天射十日”,这里的女娲有能力射掉十日,这种行为显然已经凌驾于月神和日神之上。那么这里指的女娲就应该是伏羲女娲兄妹的前身,即大女娲。之后由于父系氏族制度成熟,日月神才分出了阴阳之别。伏羲为太阳神,女娲为太阴伸。伏羲被称为“太昊”,即为“大光明”之意。如此看来,伏羲女娲身份关系的改变与确立,与当时的文化制度紧密相连,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女神显赫崇高)至父系氏族社会(分化)直至父系氏族成熟(女为月神,男为日神)的演化。
2.伏羲女娲形象的转化及其相关图腾
① 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造像及龙图腾
阅遍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与神话后,不少人会发现“人首蛇身”这种描述是相当常见的。除前面提到过的东汉武梁祠石刻外,还有其他石刻或帛画同样绘有人首蛇身的图像。在《洞神八帝妙精经》画像中,明确著名两个人首蛇身者“后天皇君,人面蛇身,姓风,名庖羲,号太昊,后地皇君,人面蛇身,姓云,名女娲,号女皇。”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在中原古代文献中的记录比比皆是。而且,这“人首蛇身”图腾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仰韶时期。然而,在另一处被认为是伏羲女娲发源地的南方苗族洪水神话中,我们无法找到有描绘伏羲女娲兄妹是人首蛇身的语句。在女娲造人及补天神话中,同样没有类似描绘。
那么,伏羲女娲究竟为何有两种形象呢?
之前有提过,中原文化是四方文明碰撞交融而成的文化,其中东、西部神话影响较大。人首蛇身像,显然是在蛇或龙图腾的影响下产生的。若伏羲女娲起源在苗疆,最初形态为普通形象,由葫芦图腾演化而来。当他们的神话北上后,遭遇东部的龙图腾以及仰韶文化已有的“人首蛇身”图腾的影响,在中原逐渐成为“人首蛇身”神。若伏羲女娲起源与仰韶文化区,那么其原型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人首蛇身像”,后渐渐发展,在中原吸收其他文化,成为有身份有名字的伏羲女娲神,并延传至今。
其实人首蛇身并非只有伏羲女娲。《山海经》中有许多人首蛇(龙)身的记录。如《南山经》称南禺山“其神皆龙身人面”,《海内西经》称:“者,蛇身人面。”《海外西经》称: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尾交于首上。”《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这些都可以证明,龙(蛇)图腾在华夏的巨大影响,以至于至今人们仍旧以龙的传人自称。龙图腾与伏羲女娲图腾的关系,由此显而易见。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是与龙图腾相融合所形成的,并且还有许多上古神祇也是人首龙(蛇)身。龙图腾影响的巨大是有目共睹的,至今它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地位。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龙图腾,多数人认为是以蛇图腾为起源的。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种图腾的兼并与同化,正凸显了中原文化吸纳四方又融为己用的特点。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龙图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
中国五千年来文化历史的碰撞,在龙图腾身上体现到淋漓尽致。它收纳了各种动物图腾的特点,形成复合图腾,兼容并包。成为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龙图腾之所以崛起,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② 伏羲与鸟图腾
与伏羲女娲有关联的图腾并不仅仅是龙图腾,此外还有与伏羲相关的鸟图腾和与女娲相关的蛙图腾。
伏羲,女娲之夫。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木德风姓,号太昊,也称太皞。在第四部分日月之神中已经讲明,他曾经是我国的太阳神之一。伏羲作为的太阳,同时又有着另一种相关图腾,即鸟图腾。
鸟成为太阳的代表,原因是古人对天空的渴望转而成为对鸟图腾的崇拜。在他们眼中,最接近太阳的无疑是能在天空飞翔的鸟,而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也类似于一只大的火鸟在天空飞过。那么代表太阳的鸟是什么鸟呢?是否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三足乌(日乌)呢?
[转]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伏羲女娲
萧兵先生在《楚辞与神话》中提到,洛阳西汉壁画墓星象图太阳画里除了常见的日乌外,下面的方格里还有一只飞鸟。他认为这正是证明太阳神鸟除了日乌外,还有一种,即“阳离”。太阳神鸟有两种,其意象都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日乌是古代人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化,而阳离则是太阳光明的象征。马王堆帛画的天空部分中,太阳里就有一只黑色的神鸟,但外形并不像乌鸦,也没有三条腿。萧兵先生认为,此鸟就应该是阳离。离,在八卦中代表了火,它代表了光明与火焰。这也能证明代表了太阳光明的鸟图腾的存在。
那么,为何在今天没有了阳离,只余下了日乌呢?阳离乃火鸟。屈原《天问》有云:“阳离爰死?大鸟何鸣?”。“阳离,旧注一般都说成是‘阳气离绝’。”按照意象,三足乌代表太阳黑子,阳离代表火焰与光明,那么“阳离爰死”让人能想到的便是日蚀。一只火鸟,在烈焰中归于黑暗,又从黑暗中复见光明——这不正是凤凰涅槃吗?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凤凰涅槃》小序中提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同样是火精,同样是火鸟,可见阳离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凤凰,成为了现今几乎并行于龙的大神鸟。
作为太阳神,伏羲代表的是龙(蛇)图腾文化,与鸟图腾关系甚疏。而真正代表了鸟图腾文化的太阳神,其实是帝俊。开篇的表格已经总结出以帝俊为始祖的东部文化中,鸟为主要图腾。萧兵说“窃尝疑鵕鸟即俊鸟,俊凤(俊风)为帝俊(帝舜)之所化,即鵕。其原型是锦鸡,其父为鼓,实即瞽叟。”这里除了证明帝俊原型乃是一只俊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鼓”,《山海经•西山经》说:“其状人面而龙身。”他与钦在昆仑山南杀了葆江,惹怒了黄帝,黄帝就把他们杀死了。死后,“鼓亦化为鵕鸟。”人面龙身的鼓为龙图腾文化,转变为鵕鸟为鸟图腾文化,这应该反应了当时不同文化部落之间的争斗。这也表现了两种甚至多种文明交流冲突、演化的过程。
此外还有一个小点。伏羲何以被冠以“风”姓?古文“风”即“凤”,凤即阳离是日精,伏羲又是日神。这很有可能是伏羲女娲文化与东夷鸟图腾文化合流之后出现的。
③ 女娲与蛙图腾
在四川出土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里,伏羲多捧日轮,中有日乌;女娲多持月球,内有蟾蜍。日乌做为伏羲化身,是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故。那么蟾蜍做为女娲的化身,又是因为什么呢?
蟾蜍,也可当做蛙,有学者认为娲与蛙是相通的。但是单从字音上拉近二者关系,稍有些牵强。蛙图腾在古代,多是祈雨图腾。《春秋繁露•求雨篇》说:“旱时取五虾蟆置方池中,进酒脯祝天,再拜请雨。”《易林•大过》云:“虾蟆群坐,从天请雨,应时辄下,得其愿所。”蛙与雨有关,或许是因古人见下雨时蛙声阵阵,感觉蛙与雨有联系所致,而《春秋繁露》又提到:“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与祈雨也有关系。那么也许能间接证明女娲与蟾蜍是有一定关联的。

三 结语
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伏羲女娲形象,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从最初起源后,接纳其他地方文化和图腾,渐渐发展至如今我们了解的模样的。这种演化缓慢而复杂,但它确实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从伏羲女娲的演化与发展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明白几乎所有上古神话也是同样以这种方式流传至今。
要透彻地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渊源,在今天困难重重。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本应有着相当丰富的神话。但事实上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远没有希腊神话那样丰富和集中,这就为我们研究中国神话的脉络带来了难度。上古神话大量散失的原因,一是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的占统治地位的周文化看重理性,强调政治、道德和实用,排斥富有玄想的神话;二是古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人事,讳言鬼神;三是古代史学家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注重考信“六艺”,对神话或不讲,或将其改变为实际有的人的历史。第四是一些神话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大量神话的散失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现今,更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许多年轻人对上古神话的忽视已经达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神话真的就无有价值么?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了解其文化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作为文化最初形态,神话的价值自不必多言了。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文明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神话创作的方法是浪漫。在看似荒诞离奇的神话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上古社会朴素的文化观、世界观,能发掘出各个部落之间的纷争与合并。神话图腾就在这纷繁的过程中,或冲突或演化或合并,最终形成我们至今的民族图腾。如何了解它,如何去保护它,这是我们现在共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闻一多《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刘向、刘歆校刊《山海经》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4年版
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年版
王增文、魏峨《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群言出版社 2004年版

————————

因格式关系,文内引言注释没有加进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556.html

更多阅读

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 浅谈后进生转化措施

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周伟 的工作室浅谈班级管理后进生的转化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达到转化后进生这一目的,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全面细致地掌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北京光明网学术论坛自然科学版帖 子作者:杨复青“天人合一” 是科学事实(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㈠吉神纳音景对命主来说是个性化的阳宅风水理论的实际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天人合一”是关健理论,历代风水命理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小班主题环境的创设

浅谈幼儿园小班主题环境的创设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发展。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我深深感受到了幼儿的

声明:《转 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伏羲女娲》为网友迷迭香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