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怀念萧珊与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怀念萧珊赏析

原文地址:怀念萧珊与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作者:qzd521

怀 念 萧 珊 巴 金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3.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牛鬼蛇神”、“反动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牛棚”,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文革”结束后,巴金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文革”?怎样才能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层次结构分析】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

【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艺术特色举要】

  1.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2.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象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方百计的嘴唇”,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后来又写道,“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临终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回忆了哪些内容?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第一问:参考【注释】[1] 。

  第二问:参考【层次结构分析】 。

  二、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萧珊怎样的感情?各是通过哪些文字表现出来的?

  第一问:参考【思想内容概括】 。第二问:略。

  三、本文开头说:“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这是为什么?

  参考【艺术特色举要】 要点1 。

四、请通过本文内容概括一下萧珊的个性特征?

  贤妻良母,心地善良,有才华,爱好文艺,懂翻译, 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勇气。

  五、阅读《随想录》,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略。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

【学习要点提示】

  1. 学习本文,端正读书态度,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2. 了解掌握有关的读书方法。

  3. 通过本文具体体会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作品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3年7月初,是作者专门为他的小妹18岁生日所作。在小妹生日到来之际,作者没有送其他任何礼物,而是购买一套十册本的名著寄回家中,并给小妹写了这封感情真挚、饱含哲理、语重心长而又予以勉励和期望的书信。这可以说是作者给小妹生日祝贺的最好礼品,一份珍贵的精神礼品。

【层次结构分析】

  文章紧紧扣住“读书”来写,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回忆小时读书的经历,兄妹从小就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

第二部分(2至5自然段):写作者对读书的看法、体验,介绍读书的方法。又分为三层:第一层、表明对读书重要性的看法,作者认为读书会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并勉励小妹静心地读书,“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第二层、介绍在外十年的读书感受,告诫小妹“一定要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第三层、介绍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万万不能狭窄”,同时“又不要忘了精读”,在接受任何一个大家的作品时“只能继承,不能重复”。

  第三部分(6自然段):表露寄书祝贺生日的心意。

【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是作者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书信。信中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说明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尤其是在读书的方法上,文章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作者认为,读书要注意泛读与精读的结合,“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对于喜欢的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对于大家的作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能继承,不能重复”,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艺术特色举要】

  第一,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文章是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信,可作者在信中没有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方式如“生日快乐”之类的泛泛祝语或是精美礼品的赠送等来致贺,而是和小妹娓娓谈心,交流读书的看法。表面看来似与生日缺乏密切联系,但对于象哥哥一样也立志于写作的小妹来说,兄长关于读书的经验之谈将会使她受益终身,这应该是小妹最需要也是最喜欢最高兴看到的一封信了。这既说明作者对小妹非常的关心和了解,同时从写作上看也正表现出了作者的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结构上,文章自始至终扣住“读书”来写,先是由回忆小时和小妹一起读书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来谈读书的重要,勉励小妹要看重读书,多多读书,继而介绍读书的方法,最后以赠书乞妹快活作结,中心突出,构思极为精巧。

  第二,善于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在叙事中娓娓道出早年读书生活的艰难,借生日赠书来表露兄妹深情,以读书的经验之谈来对小妹寄予殷切期望,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情真意切,又颇有见地,议论精辟,给人以启示。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对于读书持何种态度?你对读书的重要性是如何看的?

  作者认为,书能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二、归纳文中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答案见【思想内容概括】 。

三、作者认为:“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谈谈你对泛读与精读之间关系的认识。

  泛读强调对知识广泛的吸收,精读注重对知识的精深理解。两者对于读书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精读应以泛读作为基础,否则便无所谓精;而泛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有重心或重点,否则学到的知识便如一盘散沙,难有收益。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两种方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读书效果。

四、“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对名家大师的作品应当很好的学习借鉴,但却不能完全拜倒在名家大师的脚下。如果盲目崇拜,对名家大师的任何作品任何言论都亦步亦趋、照搬模仿,就会失去自我,难有创新。这样做即使有所得益,也是得不偿失的。

  五、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

  六、给你的一位同学或朋友写封信,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和看法。

  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759.html

更多阅读

史鑫书法作品-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卜算子咏梅陆游书法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

十八扯与颠倒歌 牛得草十八扯

找不到“十八扯”的权威定义,笔者根据《成都方言词典》中的释义(十八扯,流行于成都地区的一种民谣,常常把一些互不相干、完全不能发生的事硬扯在一起,以娱听众),将之扩展为:十八扯,在民谣和传统戏剧中,将一些互不相干,或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硬扯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30回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前面几十回故事说尽了“修德有功”,接下来三回故事讲解“性德方显”。因此,后面三回故事没有降妖捉怪的热闹打斗,但是性德的趣味更加神奇,因为这些道理世间

声明:《转载 怀念萧珊与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怀念萧珊赏析》为网友看海听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