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我的事业是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 pdf

父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的事业是父亲(1663/236074)2007-06-1321:30

我的事业是父亲—天下父母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

我的事业是“父亲”

  在介绍我自己之前,我要先介绍我的六个子女,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

  

  背面印上:
  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摄影于1983年7月)
  上排:蔡天文、蔡天武
  下排:蔡天师、蔡天君、蔡笑晚、蔡天西、谢小湘、蔡天润
   (摄影于2002年12月)
  上排:蔡天西(博士)、韦莉梅、蔡天君、蔡天师、沈小勤、蔡天润、顾陶洪
[转]我的事业是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 pdf
  下排:蔡天武(博士)、谢小湘、蔡笑晚(作者)、蔡天文(博士)、余昀(普度大学博士)

“父亲”,不得不做的事业

  有人会奇怪,我的职业分明是医生,在瑞安当地也有些名气,为什么还强调自己的事业是“父亲”?个中缘由,说来话长。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1941年,我出生在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父亲病逝,我从杭大物理系退学回家。那时,家中连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兄弟姐妹十人,留在家中的属我年龄最长,不能不分担家庭的重担。

  那时我22岁,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龄,但现实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我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头,跪在父亲坟前暗暗发誓,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我一定要让自己振作起来,让整个家振作起来!

  1967年,妻子小湘怀孕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从那时起,我决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一个二十六岁的热血男儿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将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听上去多么荒唐可笑,但在当时,这却是我不得不作的选择。我深知自己必须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于是,我改名为“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从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里,我一共生了五儿一女。对我来说,生儿育女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杭大退学之后,有人建议我到生产队做会计,到车木厂当车木工,到二姐夫家里做篾工,到学校任代课老师,思前想后,我重拾了父亲的职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对于从医我有自己的考虑。作为个体医生,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实施早教、早读、跳级的家庭教育方案。

  对于早期教育的理念,不少人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坚信并奉行这个理念。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要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的时候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的时候就施肥除草;教育孩子也是同样,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至关重要。我早早就为孩子们的成长规划了一张清晰的蓝图。

  刚行医那几年,我们一家人住在九里村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十六平方米的两层楼,坐南朝北,夏热冬冷,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房间龟裂老化的木板壁上拉开一条两厘米宽的缝隙,完好的墙壁上贴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我只要有空,就辅导孩子们学习读书,晚上更是雷打不动的自习时间。我和小湘几乎牺牲了一切娱乐活动,连亲戚朋友的婚宴喜酒也很少参加。一到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灯下,我看我的专业书,他们看他们的课本,有不懂的就向我提问,每天自习到深夜。

  孟母三迁为择邻,而我们多次举家搬迁,从莘塍搬到南陈桥头,又搬到九里村,再搬到瑞安,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孩子入学时年龄小,正规小学不让进,我就找简陋的农村小学,让儿女入了学再转学。

  大儿子天文六岁进了瑞安莘塍当时最简陋、甚至连围墙也残缺不全的九里村小学,随后转入莘塍五七小学就读。天文成绩好,我打算不让他读“过渡班”就直接跳级上初中,但莘塍中学对年龄有限制,我只好先“曲线”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读初一,然后再转回莘塍中学继续学业。初三分快慢班时,成绩优异的天文被分到了慢班,我心生疑惑,分到慢班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又一次为天文办了转学手续。

  在老大的影响下,老二天武只有四岁就吵着要跟哥哥去上学,哥哥在教室里听课,他就站在教室窗外旁听,放学后跟哥哥一起回家。五岁我设法送他正式上学,十岁考入瑞安中学初中部。

  对许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上中科大少年班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从老大开始就为孩子设计好了这条求学路。老大没有如愿,等到老二念高一时,我自己就壮着胆子,写信与中科大少年班联系。7月7日考试,我们3月5日终于得到参加少年班考试的通知。在四个月零两天的时间内,我陪天武啃完了一年半的书,天武顺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两个哥哥给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入学早,到小女儿天西,十四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二十二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常有家长问我,你的孩子个个成才,有什么秘诀吗?我想,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准备更早更长远,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的确如此。

做个成功的父亲,需要艺术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小女儿天西的一封家书,信里抄录了一句诗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时有人问女儿,从小这么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会不会累,会不会后悔?女儿用这句诗做了回答。女儿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骄傲。

  现在的父母总抱怨孩子的逆反心理太强,不愿和父母沟通。在我看来,这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需要技巧和艺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6点钟光景,我开始在楼下拉二胡,二胡的声音悠悠扬扬地飘进孩子们的耳朵里。不用多久,楼上开始窸窸窣窣,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那时候清晨广播里播放英语、日语节目,我把广播声音放大,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后来我就干脆每天用外语广播节目来叫孩子们起床。

  我们家还有个传统,六个孩子每人都有一张我给他们制作的“存折”。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而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逢年过节,孩子们就把“存折”上的数字兑换成零花钱,高高兴兴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

  当然,在与子女的沟通上,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就像现在流行“超级女声”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霍元甲 》、《 少林寺》等武侠片风靡大陆,李连杰成了老四天润崇拜的偶像,天天嚷嚷着要练功习武、除恶扬善,周围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

  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老四郑重其事地向我们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正宗武术。对于儿子的决定,我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提心吊胆,但我没有阻拦他,而是告诉他:做自己想做的,做有个性的你,但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留心体察社会。个性倔强的老四当场写下保证书:今生绝不后悔。

  老四走后,我们父子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终于有一天,他在信中写道:“习武虽有用,但是未来社会,还是先掌握知识要紧。”离家一年以后,老四又回到了高三课堂,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

出人才,不出书呆子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如今,我的孙子孙女常围在膝前用童稚的声音朗诵这首儿歌,这是我当年教儿女的第一首儿歌。

  如今,六个孩子个个成才,成绩不俗,多少人投来艳羡的目光,多少人称我们的孩子为天才。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而不是成为书呆子,关键在此。

  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是我教子的第一步。我的六个孩子个个都有小名,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 后改为君子)、西子。有人说我给孩子取的名字狂妄,但是我就要用这些不平凡的名字来激励他们从小立大志。

  年轻时,我最崇拜爱因斯坦,因为崇拜,我如饥似渴地研习他的相对论,还曾经把写成的厚厚一沓论文投寄给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回信鼓励我。所以,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家里到处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小女儿天西五岁就口口声声对我说,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要做“居里夫人”,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行。孩子刚出生那几年,“文革”还没结束,我每天战战兢兢偷看几个病号,挣得一点钱,买回满满一篮子既便宜又新鲜的海鲜,让孩子们吃个够。家里没有运动设施,我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就是张床。放学回来,兄妹六人常常围着这张桌子鏖战一番。

  一家三口外出旅行在当今司空见惯。但是,在1978年夏天,我和小湘就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带着天文、天武、天师、天西四个孩子走遍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并渡过松花江登上太阳岛,接着又去了赤峰、锦州、北京、天津、秦皇岛、北戴河、青岛、上海。1985年的旅游更是与众不同,我们一家人带着干粮和饮用水,一路风餐露宿,浩浩荡荡向杭州进发,在岳王庙“尽忠报国”的题词前,一家人庄重地留影纪念。

  

  像这样大规模的关内关外、大江南北的旅游,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虽然在班级里,他们年纪偏小,但是在见识阅历上,他们并不稚嫩。相反地,他们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显示出一般孩子所不具备的自强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经受得起漫长岁月的各种考验。

  总之,我们把教子成才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去追求,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牺牲或者不敢牺牲的东西。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所谓“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1-2、哈佛教授问我教子经

  2000年6月8日,我和妻子小湘应哈佛大学的邀请,去美国参加女儿蔡天西的博士典礼。

  长子蔡天文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典礼、次子蔡天武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典礼,因忙于红尘世事,我和妻子谢小湘都未能赴美参加,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亲自体验自己为教子成才奋斗了那么多年的胜利场面,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天西的博士典礼,我们必须要亲自去参加。天西也再三来电请求,哈佛大学也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定要亲自参加这个典礼,否则,庆典会变得没有意义。

  典礼场面盛大、壮观,令我大开眼界。我从有关介绍资料中获悉,这座创立于公元1636年的世界名校,比美国的历史还长一百多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一座哈佛大学的历史恰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三百多年岁月中,哈佛培养出无数世界级名人和大亨--美国历史上40多位总统,其中有7位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哈佛还出过38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800家最大上市公司中,有83家公司的总裁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副总统戈尔、作家海伦·凯勒等都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

  荣耀的历史使得哈佛人有一种非凡的自信和尊严,古典式的开幕仪式也许是哈佛人在颂扬自己值得骄傲的历史,而整个典礼的雄伟壮观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佛人的自信和尊严。现场的氛围自始至终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哈佛的伟大。我从这伟大中引发出来的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感叹。值得宽慰的是,有幸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这个伟大的学府里荣登博士宝座,实在是我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我们这些年来企盼、等待的不就是这一天吗?这种成功的喜悦乃是心灵的最高享受和满足。对于一个未能亲自创造丰功伟绩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就代表了我一生的辉煌。父亲的夙愿由女儿轰轰烈烈地实现了。

  庆典期间,天西的博士生导师L.J.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L.J.Wei教授在哈佛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了,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的权威教授之一。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天西的学业和其他各方面情况,夸赞天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发展前途无量。

  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热情洋溢地说:

  “作为老师,培养学生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职责,所以无须感谢。倒是我要好好地感谢你们,因为你们为我输送了这么好的苗子,想得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容易的。”

  那天晚上,我们商量好要请二位导师吃顿饭,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这在中国算是“谢师”。但是,他们两位很客气,说我们是客人,应该主人请客才对,还说要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西送行。

  在宴席上,两位教授诚恳地用英语问天文我是如何带领六个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是他们穷追不舍,说孩子们个个都成才,而且多为优秀的博士,光靠自己有志气是不够的,必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

  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面前过分地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了。在天文的鼓励下,我作了较为宏观的介绍,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四、用苦难去磨炼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要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他们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

  “这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为父母者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普通家庭凭着一份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一份至高无上的爱,竟造就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1-3、天下父母我想对您说

  这些年来,经常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来电或来人询问关于培养孩子成才的许多具体问题,而且无一例外地都问到教子成才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

  我再三向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们讲明,教子成才是"一条苦不尽的河流,是耗费人的整个身心的巨大工程"。如果一定要问到"秘诀"两个字,我们可以提供给朋友们最重要的秘诀是:

  一、当其他的父母把三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让孩子最宝贵的智力开发期白白流逝过去时,我们却认为孺子可教,尽早地开始了早期教育。

  二、当其他父母把五岁左右的孩子托付给不懂教育的人或者进入不正规的幼儿班而让孩子染上许多不良习惯时,我们在策划如何让孩子早读。昔日有孟母三迁,传为千古佳话。我们为了孩子读书也曾搬家多次,实现了孩子早读的愿望。

  三、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智力不俗,满足于各种比赛获得的优胜奖状时,我们却在策划如何利用优势,争取时间,让孩子进行跳级或读少年班。

  四、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很优秀,拼命地给孩子到处宣扬、预支鲜花,徒然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时,我们却尽量让孩子不露锋芒,保持平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自己,而不必不断地向别人证实自己的优秀,这大大有利于他的成长。

  五、当其他父母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的最后胜利而感到心满意足、松一口气时,我们正在鼓励孩子说考上大学是求学的真正开始,以前的阶段都只是打基础而已,因此早早地开始准备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总而言之,我们只是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中的普通一员,培养孩子没有灵丹妙药。我们无非是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意牺牲的东西。

  如果你懂得牺牲意味着什么,就算是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了。只有把教子成才当做一种人生事业去追求时,你才会发现艰苦所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这些年来,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充实,我们从来没有忌妒那些投机者的风光,更没有羡慕聚光灯下当代人物的短暂光彩,而是一步步艰难地走自己的路。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信念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之中,并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壮阔而坎坷的人生历程,去创造光辉的未来。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伟大的国度里,生长在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里,在他们面前有的是机遇,只要有志气,好好读书,成功之门就会处处为他们敞开。我真诚地奉告朋友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机,千万别让历史的机遇与你的孩子擦肩而过。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成才尚可埋怨生不逢时,孩子这一代人不成才,那可就是父母的事了,再也没有什么可埋怨了。

  我们是多么感谢伟大的邓小平,是他为中国开创了难得的太平盛世,为孩子们成才创造了机遇,使得我们的家庭得以有今天。我们教导孩子,蔡家的千秋万代不能忘记这个恩。我也再三叮嘱孩子们,目前虽在异国他乡,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我们相信,在尽忠报国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决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报国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全家也非常感谢孩子们就读的学校的老师及领导,没有他们的大力栽培,孩子们是不可能如此顺利成才的,蔡家得以有今天,有他们的功劳。在此我重复一下天文出国留学告别晚会上我写的两句联语:

  启蒙之情天长地久
  栽培之恩永世不忘 

  这些年来,许多新闻媒体、有关单位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们对我们家庭有诸多关心和爱护。这种真诚的关爱,使孩子从热情的鼓励中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得以健康成长。我们的孩子成才确实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爱护的结果。对此,我们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发表在《 温州时报》上的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假如有来生,我愿再一次出生在家乡的土地上,做一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大师,带领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博士,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让家乡的土地上到处是博士之家。"

  这个许诺似乎太遥远了,显得有点虚无缥缈。曾有很多朋友和读者来电或出面请我为家乡的孩子成才尽一份力量。这种真诚的请求,确实是对我良知的呼唤。

  虽然,由于经历太多的沧桑,功名利禄对我来说早已是身外之物了,但是为了感谢广大读者和朋友们的相知和信任,我决定把对来生的许诺提前到有生之年。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将把自己的精力贡献给那些渴望成才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穷苦的孩子们。

  在这些热心朋友们信任的前提上,六年来我把自己的教子心得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我并不是在说教,只是向朋友们讲述我们的真实故事。如果故事中有值得读者借鉴的地方,那将是我所高兴看到的。在教育子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欲与我交流,请发电子邮件到:wdsysfq@163.com。

1-4、养儿育女,特立独行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教子成才的道路上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一套大家都满意的家教方法,培养出来的必然是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

  小时候,我的父亲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人世间能够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都发生过了,所有高明见解、金玉良言能说的都说了,可能入大雅之堂的都有经书史册可考,不能入大雅之堂的也有杂文野史在民间流传。现代的任何一种见解,不管有意无意,几乎都可以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河流中找到源头。所以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新东西,只有新组合。

  家教理论方面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现代家教理论都可以从古人那里追溯到源头。今人的各家理论只不过以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了古人的信条。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理论特色,去实现属于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追求。


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我奇怪地发现,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理论和经验都有一种与之相反的理论和经验存在。虽然两者之间似乎水火不能相容,但各自又有各自存在的理由,谁也无法否定谁。

  比如:有人说要不失时机地早教早学,要及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开发得越早大脑就发育得越好。因此,要争取时间早教早学,把教育时间提到学龄之前,提到三岁之内,甚至提前到尚未出生之前。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智力情况,该早读的就早读,该跳级的就跳级。可是,也有理论说这是拔苗助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自然发展情况,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认为孩子在十二岁之内绝不应该读书。

  又比如:有人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但也有人提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慢慢摸索,那么人类肯定还处在茹毛饮血阶段。一旦错过了最佳学习期,有许多东西就永远掌握不了。因此,必须尽快教给孩子们,不能等待他自己独立探索,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错过时机。

  又有人说,要多听大家的意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几乎是普遍公认的处世准则。但是也有人提出如果把每位科学家对世界的意见综合起来,那么世界根本就不复存在,不可构建。“祖孙买驴”的故事中,两位善良的祖孙,因为兼听了众人的意见,结果是抬着驴过独木桥,把驴摔死在溪间,遗恨终生。

  要想培养出一个杰出的人物,必然需要一套特殊的手段。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在没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情况下,无法判定究竟哪一套方法更高明。这并不表明人类在家教领域内束手无策。恰巧相反,这给创造性和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奇迹往往出现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而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因为,尽善尽美就不可能是出类拔萃了。

  因此,有人提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人生要想干成一番事业,也只能如此,没有别的两全之策。“祖孙买驴”的故事哲理提示我们,在教子成才的漫长道路上,必须排除干扰,坚定地按既定方向前进,走自己的路。如果前面没有路,也要勇敢地闯出一条来。

  鉴于这一点,正是我要介绍的一些经验与理论。我相信真的“高山流水”必然会遇上知音。我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奉献给这些知音。“祖孙买驴”的故事哲理是我奉献给知音的第一个重要经验:教育孩子,自己要有主见。
1-5、因材施教,拒绝寻常路

  如果因材施教以做大量的难、怪、偏的题目来提高能力,无非是浪费时间,不会有质的提高,也挫伤了锐气。因为这些较难的题目,进入高层次的年级再解答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关于早期教育,我们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番认真设计和操作。看过一本书的人往往会把这本书奉为经典,一字一句地逐步推敲,似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必须照办,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看过很多书之后,才发现书中所写的只有参考价值,而且很多是根据作者的粗浅经验或想法信口开河。即使较为著名的家教书籍也大多偏于空洞理论,而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另外,很多家教理论派别竟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每位家教理论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家庭教育根本无法进行,无从入手。

  我们坚定地相信,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探索绝未到顶,以前一切设定的规则和方法只不过是人类现阶段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表现,绝不是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特别是早期教育方面,那些理论家和教师们并未亲自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大部分是各自套用别人的说法或个案经验。因此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待大力探索的科研领域。我们就是这样带着双重的任务,大胆地走进这个领域的:一个任务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另一个任务是探索早教究竟是否有利于成才。

  我们曾想到,智力的早期开发可能是三种后果--

  第一种可能是: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在时间上提早开发,而且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更好发展,也就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更好的开发利用;

  第二种可能是:早期教育仅仅是智力提早开发,对大脑功能发展利用并无实质好处,只是时间提早而已;

  第三种可能是:早期教育虽然表面上提早了智力的开发,但是实质上是打乱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实际上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得不偿失。

  对于早教的三种可能结果,我们都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如果是第一种结果,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是大脑发育方面的专家,不可能获取有关这方面的数据,当时也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因此也并不指望这种最佳结果。至于第三种结果,我们认为良好的早期教育打乱大脑正常发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诚然,无法完全排除第三种结果的出现。但是,我们深知任何一种伟大的追求,都不可能是毫无风险的,人类的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是由勇敢的失败者的尸骨铺成的。作为追求奇迹的人,我一生都在冒险,从来把风险置之度外。在看了大量的神童传说、名人自传等有关书籍之后,虽然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的人,我在处事方面总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孩子出生之后,坚定地选择了早教。

  我们当时认为第二种结果是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说,良好的早期教育至少可以提前孩子的智力发育时间,从而为孩子争取到宝贵的黄金岁月。这种结果非常符合我们当时“追赶时间”的心态,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去追回自己因生不逢时而失去的年华。正是这种心态,促使我们坚定地选择了早教。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为了争取时间的早教想法,正好符合现代早教理论和有关大脑发育的最新科研成果。于是,我们的孩子不仅因为早教而争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也因为早教使大脑功能获得了更好的开发,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价值。

  所以,说句实话,我们早教原则的确立完全是出于我们自己争取时间的迫切要求,绝不是任何一本书的指导,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来鼓舞我们去这样做。在那段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的苦难岁月里,如果不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强烈欲望,是不可能仅在别人的说教下去策划几十年后才能见效的工作。

  当时我们没有那份幸运,未能拜读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的大作《早期教育和天才》,也未能领略诸如井深大的《从0岁开始教育》之类的好书。有幸的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早已蕴藏了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并且哺育出无数的神童和超级天才。因此,无须任何外来经典说教,已足以使一个追赶时间的苦难心灵产生了一种早教成才的欲望。

  李白五岁诵六甲,王勃六岁善词章,李泌七岁能棋赋,祖莹八岁能咏诗成章,王维九岁知属辞,杨炯十一岁举神童,甘罗十三岁做丞相,白居易十六岁名扬天下……这些“国产”的神童,对于我们当时的处境来说,才确确实实是挡不住的诱惑。人家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早期教育的不同会导致同龄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响亮口号,因为它的词义是那么美好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入人心。

  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儿童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无非是为齐头教学加上冠冕堂皇的好名称而已。而且,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反正最后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所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儿童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不管是幼儿班阶段、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优秀孩子也许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学完,而且学得很好;而对于那些较差的孩子来说,可能该阶段规定的全部时间仍不能学得很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的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应该说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正如差生留级一样,是一种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在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无非是浪费时间,很少有质的提高,而且往往会挫伤孩子的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显得平淡无奇了。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智力优势无形之间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时间的取得又能为他们今后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中发挥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速度进行教学。而且,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程度时,就应该按部就班地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差生给予留级一样有规可循。

  早读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跳级。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三岁甚至两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不平衡。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对于优秀孩子来说,三年的幼儿班跳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一年等于以后的十年。孩子在这时候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还没有染上坏习惯,好习惯很容易教给他,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就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读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三岁之内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智力发育得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蔡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年龄小不同意收她而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很好,还成了优秀生,九岁小学毕业时还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城关三中读初二,初中阶段仍然是优秀生,读了两年之后考入了苏州中学中科大少年预备班。

  跳级的具体操作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才谈得上跳级。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纯粹依靠老师的辅导进行跳级是不可取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就说明你还不具备跳级的条件。
1-6、早一点,再早一点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经历一个记忆敏感阶段,这种记忆敏感期是从事学习的最好时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无异于把孩子的智力进行了阉割。尽早地抓住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都归功于记忆敏感的良好把握。

  原则一旦确立之后,具体操作只是一些技术性细节。我们当时只知道早期训练婴儿对智力开发有好处,但是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操作方案可供参考。所以实际操作方法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编制而成的。这就像武林中的派别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只要持之以恒,都能训练出高手,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当时一项最重要的决定是: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训练。决不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

  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指出,人脑一旦发育成熟,那些没有来得及开发的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挖掘大脑的潜力,只有在出生后到大脑发育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进行早期教育。

  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越灵活。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它的细胞就老化得越慢。因此,“天才命短,神童早夭”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恰恰相反,早慧总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这时大脑已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即使是新鲜事物也被排斥在外。因此,儿时形成的良好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所有杰出人物都有这种良好的优质记忆敏感。当人的大脑里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潜意识里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不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的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识字教育的人物,记忆力通常都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在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人脑有一种与所有动物都不同的机能,那就是学习的机能--即智本能。智本能的发展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智本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智本能的发育也有敏感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也就无异于将其阉割。

  因此,有人指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的智力阉割。由于错过了早期教育,使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的儿童发展成一个庸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一段时间不要紧,只要以后好好教育同样会成才。因此无意间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阉割。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父母的双手葬送的。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实践的经验。

  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单靠勤奋所致,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早期教育让先天遗传基因更加充分地发掘出来,也使后天勤奋更加有效。人们错误地忽视了早期教育,大量的天才就在这种疏忽中荒芜凋零。现在很难找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来教孩子,孩子从小因不能接触到第一流的人物和思维方式,一切都从最末流的开始。

  我们常常听到大款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高中或大学,慷慨地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让孩子进去混一张文凭。很少听说有人用重金去聘请一位优秀的保姆或高级教师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各方面素质很差,即使花大钱混到一张文凭,对孩子成才也是毫无益处,只是个冒牌货而已。反之,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用不着父母花大钱去“买”学校,也会自己争得一条好的成才之路,考上好的学校。

  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儿童几乎都是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而成为“超常”儿童的,而这些适当条件就是早期教育。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根据中科大少年班的有关资料分析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所谓“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没有。

  一般人都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早期教育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它是所有后期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唐代,由于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诸如王绩、王勃、徐齐朋、杨炯、骆宾王、王维、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从世界上看,良好的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像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契马部埃、乔托、多幼太罗、拉斐尔……都是接受了早期教育而成长为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另外,由于犹太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所有的犹太天才都是神童出身。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期教育培养而成。因此,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告诫给人们的反思是: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

  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时间表,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不返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在看着这个时间白白地流逝过去,而没有抓住这一去不返的教育良机,然后去感叹别人的奇迹。

  现代心理研究指出,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生命的头四年里会发展出50%的智力水平;在八岁之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最后在八到十七岁之间完成最后的20%。

  经济学家预测,早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年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工资提高2.53倍,学前时期给儿童的投资可使社会得到翻四番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何等重要。

  现在人们最致命的问题是片面强调遗传基因的差异,而没有认识到早期发展,尤其是生命最初三年个体的分化实际上是由环境和早教质量所决定的。正是孩子和主要教养人之间构成的教育微环境左右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当今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的21世纪,教育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学,甚至也不在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在这三岁之内,在婴儿的摇篮中。也就是说,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因此有人指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要想造就一代人才,只能从幼儿时期开始。所有创造丰功伟绩的伟大人物之所以出类拔萃,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特殊经历和启蒙,在儿时失去的机会很难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补偿。

  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这是我们教子成才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1-7、放眼量,从长计

  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计划好让他们读博士。像这样的超前培养是我们教子成才的关键所在。在我们实施超前计划的征途中,眼前的名次对未来的发展实在不重要。就像马拉松赛跑,选手前半程所处的位置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调节好气力,在最后冲刺中最先到达终点。

  有些人认为,目前的处境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命运。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丧失了斗志,向眼前的环境屈服了,觉得没有别的出路。可是,这一屈服,使他们把本努力去做的事情没有坚持去做好。等到以后机会来临的时候,由于没有事先进行好充分的准备,眼巴巴地看着机会溜走了,从而失去了未来岁月中腾飞发展的希望。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把目前的努力与未来的希望正确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有超前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远见。

  超前意识是我教子成才走向成功的关键经验之一。在70年代那个普遍流行"读书无用论"的时代,甚至出现"白卷英雄",很多家长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当时,我们却凭着自己的远见,认为读书不可能无用,相信乌云不可能永远遮盖祖国的天空,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不可能到此结束,暴风雨不管多么猛烈总有消退的时候,等到我们的子孙长大的时候,肯定是雨过天晴的好日子。正是凭着这一远见,我作出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重大决策。虽然,一个二十五岁的热血男儿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把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我一生最重大也最具远见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得我的人生理想在另一形式上--即通过父辈传承到子辈方式--得到了实现。也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我们在人们普遍不重视读书的时候做了全力以赴的教子成才工作,使得后来机会来到的时候,就被我们紧紧地抓住了。

  我们的另一个远见是:超前的母亲意识。当今社会的有识之士倡导一种良好的母亲意识,认为无论从生物学角度、优生学角度,还是从人才学角度,女人的名字都叫母亲。因此,女人必须回到母亲的岗位上。这种良好的母亲意识,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了。我和妻子小湘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认为孩子是人一生中的最大财富,教养好孩子是父母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而绝不仅仅是私事。正是由于这种超前意识,小湘自从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自觉地走上了母亲岗位,而且永远不再离开,我则长期担任兼职家庭教师,这样孩子就能够在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获得德、智、体的全面早期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第三个重大远见是:在当年不提倡早期教育和限制早上学的情况下,我们却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全面地实现了早期教育和早读。现代科学在脑研究方面的进展证实,早期教育不仅为孩子赢得了宝贵时间,而且还大大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我们的两个孩子有机会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得到较好的培养。即使没有进少年班的,也因为早教而获得年龄上的优势,使他们在高层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我们的第四个超前意识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就计划好让他们读博士。在这一远见中,我们放弃了许多参加比赛和过量做练习的小选择。我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告诉孩子:对没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可以不做,老师那边我们出面去解释。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远见来规划孩子的成才策略,没有跟在别人后面跑,也没有和别人去争眼前的名次。因为在我们的超前意识中,眼前的名次对以后的发展实在不重要,只是徒然增加压力而已,而那个宝贵时间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在马拉松赛跑中开头所处的位置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调节好气力,争取在最后冲刺中最先到达终点。
 1-2、一砖一瓦,夯实基础
1-2-1、磨难经历,意外胎教

  一些权威的研究人员研究表明,孕妇适当的紧张可能还会对孩子有益。因为,母亲的紧张会使母体里的胎儿预先作好来到这个困难重重世界的准备。实践也证明,我们苦难的胎教经历恰巧与这种研究成果完美契合。

  圣贤们总结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最好教育似乎仍然是苦难。我们当时所经历的超级苦难也许通过“心灵感应”传递给了娘胎里的孩子,使得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苦难教育,获得了出奇的胎教效果。

  在娘胎里经过苦难洗礼的孩子,终于在父母的双重寄托下于1967年3月21日来到了人世。所谓双重寄托的意思就是:生儿育女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另一种形式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

  上苍似乎为一切都进行了公平的安排,虽然小湘在怀胎期间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在出生之时倒是出奇的平和顺利。经过了不多时的阵痛之后,孩子就安然地降生了。几声响亮的啼哭,显示了他强大的生命力。

  当小湘从助产士杨兰磬女士口中获知已平安产下一个幼婴时,立即表现出一种胜利的喜悦和初为人母的自豪。

  初为人父,我心中有多高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那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对于我们有多重要,更是可想而知。孩子的到来不仅给我们苦难的心灵带来安慰,而且也为我们本已绝望的人生事业开创了一线生机。

  后来,《纽约时报》上由LaurieTarkan撰写的《孕妇紧张对孩子的影响》一文中提到:

  “在某些时候,孕妇精神紧张可能对孩子有益。一些曾在怀孕期间精神紧张的孕妇,她们的孩子在两岁时的认知能力比一般的孩子强。研究人员认为,正是母亲的紧张使胎儿提前作好进入这个困难重重世界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促成‘进化’的因素。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沃德华博士说:‘很显然,孩子在出生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他们出生前形成一套应对困难的系统,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

  看到这篇报道,我不由得惊喜于我们的实践与他们研究结果的契合。
1-2-2、 育儿方法,早恒结合

  早期的育儿方法应注重细节,特别训练孩子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专注力”的训练

  二、“胆略”的训练

  三、不可忽视的“爬行”训练

  ……

  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的培育问题上,我们决不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我们坚定地相信,在育儿领域里不存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问题。恰恰相反,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在没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情况下,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的孩子,不可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优秀天才。

  我母亲是一位正规助产士,毕生从事助产工作,具备很高的婴幼儿抚养知识,加上她本人亲自生养过十个孩子,因此在育儿经验方面也堪称无敌高手。我们就以母亲的育儿方法为根本,加上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我们自己的“早”的原则和“恒”的方法,编制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训练。现在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种训练:

  一、“专注力”的训练

  天文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能注视我们,而且不久就能随着我们从摇篮左边转到右边,然后又从右边转到左边,眼睛总是盯着我们不放。后来,我们一直不断地用这种方法训练他。有时候,也用色彩比较鲜艳或带声音的玩具作为注视对象,这种“注视”训练可以培养婴儿的注意力。然后再逐步延长“注视”的时间,从一分钟到两分钟,再延长到五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开始进行训练时,当出现一个较强的外界信号,如响亮的声音时,他就会停止“注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逐渐会养成专注的习惯,即使有外界信号刺激,也仍能保持高度专注。这种“专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可能有很大的好处。天文长大以后,读书学习和处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头路边人声鼎沸的地方学习都能专心致志、从不分心。这与婴幼儿阶段的“注视”训练不无关系

  二、“胆略”的训练

  天文满月之后,我们就经常用双手把他高举向上。每次举高的时候,他都有一种特殊的“惊恐”表情。后来慢慢习惯了,“惊恐”转变为“微笑”。再后来,每次高举他都发出快乐的笑声。等到他能表达意思时,总是要求我们把他举高,举了一次还要再来一次。这种高举训练一直坚持到他三周岁以后,这对培养他的胆略有很大的好处。

  三、不可忽视的“爬行”训练

  最有兴趣的训练当属爬行训练了。天文四个月大的时候,正好是夏天,我们让他睡在楼板上。有一次,天文俯卧睡觉,我们醒来的时候,发现他移动了很大一段距离,这才知道他会爬了。于是,开始对他进行爬行训练。在爬行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为了使他爬得有兴趣,要在他的面前放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小皮球。他看到小皮球就会迫不及待地爬过来。但是小皮球不能放得太远,要放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等到他快要拿到的时候,再向前适当移动一段距离。这样经过几次,他都能坚持爬过来,很快就能从前门爬到后门。十二米的长度,一下子就能爬完。最后让他取到小皮球,他会因为胜利而高兴得笑起来。如果一开始就把小皮球放得太远,他就会不感兴趣,懒得去取。这说明,即使是几个月的孩子,也会估量自己的能力,很高兴地去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工作。面对过于困难的工作,他不感兴趣。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必须设计一个适当的工作量,让孩子既不轻松也不太难,以能引起其兴趣为度,而且必须以能让孩子完成为止,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四、鼓励孩子“成功跨出人生第一步”

  由于爬行训练得法,孩子的四肢可以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而且全身肌肉也会发育得较平衡。天文不到五个月就能独坐,八个月就能独自站立,并可牵手行走。从牵手行走到独立行走,需要一个特别的训练。我们先让他独自站立着,然后在他前方拍手,叫他过来。他先是害怕,不敢过来。这时,必须离他很近,大约一两步,再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他才会“扑”过来。我们就抱着他,他高兴得哭了。跨出这第一步很重要,几次训练下来,他胆子大了,脚步也比较稳了。我们就在三四步远的地方向他拍手,成功之后再在前方更远的地方拍手。每次成功之后都给他鼓励,把他向上高高地举起。我们无法忘记天文当年学步时的快乐情景,他跨出人生第一步时的欢声笑语至今记忆犹新。

  尝到了胜利的欢乐之后,孩子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天文十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独立行走了。有一次,小湘在离家一百多米远的河塘边洗衣服,我在家看门诊,一不留意,天文竟一个人从家里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哭着喊妈妈,竟在河塘边找到了妈妈。小湘在惊恐之余立即抱起他,他非但不哭了,而且还大笑起来,似乎在庆祝自己的胜利。

  1.   五、洗澡和玩水的训练

  我们的另一项重要训练是洗澡和玩水。不管事情多忙,坚持每天给孩子洗澡,并且让他玩水玩个够。天文出生三个多月后,天气就很热了。我们让他在室外洗澡,先是让他坐在一个脸盆里,两手握撑着脸盆的沿边,他居然坐得端端正正的。他一见水就高兴得不得了,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一坐进水里,就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叫声,加上欢笑声,实在可爱极了!高兴的时候,他会用两手撑扶着脸盆,整个身体上下浮动。八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能坐在大浴盆里自己玩水了。我们用自来水龙头接上软管向他喷水,他就会发出尖叫,并且会用手向我们撩水。他每次洗澡之后,都是一次长时间的睡觉,而且睡得特别香。

  后来,我们一直用洗澡玩水来训练孩子,春夏秋冬坚持不懈。这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卫生习惯,而且对孩子的整个身心发育都有很大的好处。天文从小到大,没有生过病,更没有打过针,甚至连感冒也没有,冬天的衣服也穿得很少,这与他坚持洗澡玩水的习惯有关。

  老二天武在婴儿阶段的早期训练,基本上是天文的翻版。天文以前做过的那些项目,诸如抓握训练、注视训练、高举训练、爬行训练、洗澡玩水等等,我们全都用在天武身上。不过比以前更有经验些,并把这些项目在时间上定量化,随着孩子月数的增大而逐步增加。另外,在一天时间内,把这些项目适当穿插好,并确保他充足的睡眠时间。

  我们新增加了一个项目是“逗他笑”,天武两个多月后我们就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只要他醒着,我们总是经常逗他笑。这逗笑训练效果很不错,两个月下来天武竟能哈哈大笑。由于这方面训练的关系,天武比天文成熟得早一点。他平时总是保持笑容,而且一见人就笑,让人感到特别可爱。天文也经常学着我们,用手指在弟弟的下巴或颈项上划几下,弟弟就笑了,他自己也哈哈大笑,两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天文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翻身并开始训练爬行了。但天武四个月大的时候只能勉强翻身,还无法进行爬行训练,因为他根本还没有进行爬行训练的力量,于是我们就赶紧开始进行四肢的力量训练,每天坚持多次给他的手臂和腿做操练。一个多月训练下来,有了明显的效果,五个月多一点才开始最初的爬行动作。

  尽管我们在天武的体能训练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但天武的体能发育仍然比天文较晚,全身肌肉发育也较慢,五个月以后才能独坐,九个月还不能独自站立。我们只得让他背靠墙壁练习站立,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背靠墙壁站立训练之后,才能独立站立,我们家乡的方言叫做“亭亭”,当地俗语是“先学亭亭后学走”。又经过一个多月的“亭亭”训练之后,我们鼓励他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然后再经常做牵手行走训练,到一周岁时才真正会走路了。

  因为有了天文早教的经验和成果,在天武出生之前原打算对第二个孩子进行更好的早教和训练,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大的奇迹。但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发育时间,特别是体能方面具有先天的特性,每个孩子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孩子,应采取较为个性化的育儿方法。

  好的早期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好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使先天遗传得到充分的表现。具体地讲,好的早期教育可以使遗传100分的人得到100分。

  虽然早期教育并不能改变遗传的实质,但这丝毫不影响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好的早期教育,遗传100分的人就只能得50分或更低,而一个遗传60分的孩子如果得到了好的早期教育至少能得60分。这样,一个遗传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孩子反而比遗传劣势的孩子差。
1-2-3、语言训练,少中求精

  婴幼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并不是灌输给他们的语言信息越多越好,学习语言少而精才能入脑,实用性强才能根深蒂固。

  在语言训练方面,我们开始得比较早。

  老大天文不到一个月,我们就一边用手划他的下巴,一边喊他的名字,并对他说一些简单的逗笑的话。他虽然不懂,却也似有感觉。两个月以后,他对逗笑的话开始有反应,脸上露出微笑。喊他名字,他的头和眼睛就转向我们。这当然是对声音的反应。四个月大以后,我们开始给他念《三字经》、唱儿歌和催眠曲。他有时候听得入神,有时候一边听一边安然入睡。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开始教他念“一、二、三、四、五……”八个多月的时候,他就能按顺序念出1至5的全部数字。十个月以后,他就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用“叔叔、阿姨”称呼大人,用“哥哥、姐姐”称呼小孩子。早晨醒来时,街路上有沿街叫卖豆腐和油条的,他就学着喊:“卖豆腐、卖豆腐。”我们问他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豆腐卖一角,油条卖两角。”弄得我们都忍不住笑了。

  天文一周岁以后,能与我们正式对话了,简单的语意也表达得很清楚了。于是我们开始对他进行比较正规的口语训练--教他学习常用句子,纠正他对话中错误的地方,并教他念一些古代诗歌和当地流行的民谣,训练他的口语能力,同时可以培养他的记忆力。我们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和《弟子规》开始,三个字一句,最容易念也最容易记。开始时教一句学一句,等到熟练之后,连续几句连在一起念,他也能跟着念。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竟能长篇地背出来,中间有记不熟的地方,经我们稍一启发,就能连续背下来。

  天文三岁左右,开始学四字一句的《百家姓》和《千字文》,再以后学《千家诗》、《今日歌》、《明日歌》、《十二诗经》、《朱子格言》和一些易念易背的民谣。特别是一些我自己小时候从外祖母那里学来的歌谣,全都教给了他,他都能记住背出。当时流行毛主席诗词,我们也教他学,不久他就能把一本小册子上的毛主席诗词全都背出来了。

  这些诗词和歌谣的背诵,除了能对口语和记忆力进行训练,还给日后的气概培养、道德素质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字经》中的“幼不学,老何为。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之类的句子,既容易领会,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另外,诸如“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这类简单生动的民谣,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的道理。这对培养孩子的气概确实有很大的好处。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这些诗文能在无意之间“飘”入到他的潜意识里,起着塑造灵魂的作用。

  在给老二天武语言训练时,我们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在孩子两周岁之前主要让他学习常用口语,尽量丰富他的口语词汇,另外在念数字方面的训练仍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两周岁以后,开始教他念本地流行的民谣、民歌和《三字经》。改进的最重要一步是对教材进行了精简。天文以前学过的《百家姓》放弃不用,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与日常生活无关又没有故事情节的句子,学了之后很快会忘掉,对以后的学习根本没有用处。学习语言少而精才能入脑,实用性强才能根深蒂固。

  我们仅选用了《三字经》,而且对《三字经》的内容也进行了大篇幅的精简,删去了大约三分之二,仅留下三分之一劝学的部分,删除后留下的内容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们根据天文早教的经验,内容太多并无好处,每天学四句不如每天学两句。学完一遍之后,再重新来一次,复习巩固一下,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会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后来我又编了一个《家教三字经》,教给孩子背,效果很好。《家教三字经》的内容如下:

  人之初,无善恶。性相近,习相远。

  教以善,则成善。诱以恶,恶乃生。

  养不教,母之过。教不严,父之惰。

  少不勤,老徒悲。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教子道,贵在早。空白纸,画得好。

  一岁养,快快长。二岁教,大必孝。

  三至四,学前期。教算术,学识字。

  五上学,不可迟。习教化,习礼仪。

  六独立,学自理。三看大,七看老。

  幼一年,值十年。勿延晚,宁超前。

  一日计,在于晨。一年计,在于春。

  一生计,在于童。误童年,误一生。

  世间事,皆可待。儿教育,万勿等。

  天才者,神童始。神童者,早教致。

  早开发,早发现。早培养,要远见。

  不逐波,不随流。向前走,莫回头。

  天才路,难重复。望成龙,自己闯。

  教之序,志为首。志未立,无舵舟。

  立志圣,则为圣。立志贤,方为贤。

  童年梦,志之先。儿尚幼,父母编。

  顺自然,不可为。果实小,悔晚矣。

  三更灯,五更鸡。好儿女,立志时。

  平常心,慰平庸。儿少时,万勿提。

  好素质,万万千。有四条,不可偏。

  曰志气,曰道德。曰自信,曰毅力。

  小德行,人各异。大道德,四准则。

  爱祖国,孝父母。尊师长,利他人。

  教道德,身作则。儿所忌,己莫为。

  近朱赤,近墨黑。亲贤人,避小人。

  我中华,多奇迹。长城长,黄山美。

  游山河,览古迹。拓胸襟,增见识。

  站得高,看得远。登泰山,小天下。

  神仙者,凡人也。成神仙,靠心坚。

  古有圣,今有贤。圣贤者,榜样也。

  说历史,讲故事。促兴趣,塑灵魂。

  儿女优,勿宣扬。露锋芒,增压力。

  儿女错,勿严惩。更关爱,保自信。

  上大学,求学始。前所学,奠基耳。

  人生路,不轻松。幸福者,追求中。

  凡教育,必艰辛。纠自然,改野性。

  家教诀,造快乐。化压力,为动力。

  要踏实,要超前。勿虚荣,求真才。

  真公平,从来难。勿清高,要面对。

  真教育,教于学。成大才,培自学。

  先学优,后补劣。培兴趣,见效率。

  多动手,做总结。助记忆,增理解。

  拜导师,觅志气。激斗志,励心态。

  活书橱,要不得。虽博学,限思维。

  真名师,出高徒。读书呆,误弟子。

  今日诗,明日歌。成大事,前车鉴。

  要努力,今日始。待明日,事休矣。

  重家教,好家风。益社会,利家庭。

  遗钱财,富三代。留功德,万万年。

  父作马,子成龙。父母心,古今同。

  教子经,赠世人。高山水,送知音。

  另外,把所学的内容与故事联系起来,《三字经》中有关劝学的典故,例如披蒲编、削竹简、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孟母三迁等等,我们后来都以故事形式一个一个讲给孩子听。孩子因为已经背熟了这些典故的句子,所以听起来也就特别感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也起着促进作用。

  与口语教学相比起来,我们在识字教学方面进行得较晚,我们的早期识字教育是从数字开始,三岁之后才教一些常用的汉字。

  据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三至六岁是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我们的识字教学也算赶上了这个最佳年龄段,因此对孩子的智商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日本东京幼儿识字教学研究机构从1967年开始的一项研究表明:五岁开始汉字教学的孩子智商可达95;四岁开始学汉字的可达120;而三岁开始学汉字的,智商可高达130。因此,对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有了最新的说法,冲破了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学习识字的传统观点。

  在天西的语言训练方面,我们也用了较大的心思。三个月之内我们就经常对她说话,让她看着我们说话时的动作。从三个月大开始,我们教她说单音节或双音节重复的简单句子,但开始时根本没有反应,经过两个多月的无效试验之后,她才开始对我们的“教”起反应。八个月大的时候,她才开始接受我们的“教”。而一经接受之后,进步就比较快。九个月大就能说一些简单语言,十个月大以后语言能力明显提高,开始与我们对话,回答我们的一些提问。

  有了对话能力之后,我们就开始训练她的口语,教她背一些简单民谣和《三字经》,她的口语训练几乎与识字训练同步。天西不满一周岁时,我们正好外出养蜂避风头,把天西带在身边,帐篷里活动余地不大,她和天师每天坐在我们的身旁,我每天给天师上课,另外专门给天西教口语,同时教她认字,口语和认字同时进行可能对孩子学习语言有好处。等到下半年养蜂结束回家时,天西已认识很多字,并且会背十几首诗歌和民谣。

  与此同时,我们也教她念数字,从1到100,会念之后立刻教她认数字。我们把1到100的阿拉伯数字全部写在纸上一个一个地教她认,她很快就都记住了,而且在三岁之前都能写出来。

  由于语言训练和识字教育的成功,我们把天西的学前训练时间大大地向前推移,以致幼儿阶段和学前阶段混在一起了,分不清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学前教育。其实我们认为,所谓幼儿阶段和学前阶段的区分,纯粹是人为的划分,并不存在严格的生理学根据,起码对每个孩子来说是不同的。

  我们为了得到《太公兵法》宁可早点去等待、去试验,而不愿因迟到激怒桥上老人。结果深得桥上老人赏识,把整部的《太公兵法》赐给了我们的天西,使她的早期家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2-4、思维训练,数学为先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开启孩子智力最好的手段之一。幼年阶段的孩子接受数学训练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使他们的潜意识里埋藏强大的数学因子,会使他将来在事业上的发展获益匪浅。

  与其说孩子的数学爱好和特长是通过父母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的,还不如说是通过早期教育传给孩子的。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神童早教成功大都得益于早期的识字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成绩主要由数学训练取得,早期的数学训练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料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最初输入语言信息时,我们就是从数字开始的。在孩子的下巴划一下时就让孩子念“一”,划两下就念“二”……两三个月时,就在他手心上轻拍,边拍边念“一、二、三、四、五”,然后在他手心上轻轻地撸几下,并念数字,他就会发笑。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多次,他就感兴趣了。

  天文一岁多一点就能认识1至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一至十的中文数字,再然后是壹至拾的大写数字。我们用硬纸板做成一块块的小四方块,每块上写着一个数字,背后画上对应的点数,一个一个教他认,念不出来的时候,让他看后面的点数。没有多久,他就能把这些数字全部认出来。

  正当我们着手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数学训练时,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在教育界工作的朋友。他大力反对我的数学训练方法,并向我们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所谓自然教育理论,就是指遵循自然原则,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要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错过最佳教育时间。这样美好的理论,乍听起来似乎是无懈可击。因为稍懂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的铁法则。况且,卢梭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大师级人物,曾经是我青年学生时期热爱和尊敬的对象之一,我曾经拜读过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等著作。他的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召唤了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他独特的思想和具有号召力的语言、文风曾使我为之倾倒。

  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考虑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更没有理由拒绝好心朋友的善意忠告。但是,我仔细分析卢梭的理论之后,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人类来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怎样的教育不至于称之为超前,又如何才不致错过最佳教育时间?

  卢梭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错误的解答,他在没有关于大脑功能发育的科学数据情况下,提出各个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认为十二岁之前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让孩子去摸、去看、去听,用感觉器官去感觉世界,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认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甘美。因此提出十二岁之前绝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我们无意判断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我们是坚决持保留态度的,即他所说的十二岁之前是“理性”睡眠时期,十二岁之前绝不读书,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主观臆断,最多只能是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个案经验,并非严格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轻信,万一错了,岂不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吗?而不要错过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又正好是卢梭教育理论的精华。

  因此,我们坚定地选择数学作为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坚持按既定的早教原则培养孩子。绝不因为轻信和误判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使得一个本来可以成才的孩子沦为平庸。

  大约两岁半以后,我们就开始在认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最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不久我们就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就学得越快,根本不存在“理性”睡眠问题。

  数学运算的训练,加上语言方面的培养,使得孩子很快就变得“聪明”起来。孩子智力的超前成熟,给人的感觉是天真可爱,并不是人们所担心的“老态龙钟”,只有那些被错过了最佳教育时间,智力发育滞后的愚钝孩子才会给人“老态龙钟”的感觉。

  孩子三岁之前,我们就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当时我们家做饭常用的是煤球炉,每天上午都要生火,我们让孩子打扇,一边打扇,一边念数,很快就能念得很正确。两岁以后就能从1念到1000,然后倒数过来,从1000退到1。由于对大数字的熟悉,所以后来我们教多位数的加减非常轻松,孩子很快就能用竖式进行多位的加减运算。

  孩子三岁以后,我们开始在数学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头阶段让他用手指头做辅助进行运算,或者用豌豆和算盘做计数工具进行计算。稍后就进行比较规范的教育,让他背熟加法表,并教他排竖式。

  在多个相同数字的加法基础上,引入了乘法概念,孩子也很快地接受了,四岁左右就能进行简单的乘除运算。

  我们平时还经常用一些趣味数学题,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然后让他来解答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诸如牛吃草问题、童子分桃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等等,都是数学训练的内容。

  也许正是这些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使他的潜意识里埋藏着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后来在事业上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1-2-5、能力培养,自学为主

自学能力的强与弱,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教育是有限的,个人自学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家长有意识地从小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种神奇的能力。

  教育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学习的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特性,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优秀的教育无非是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据我对中科大少年班和苏州中学中科大少年预备班的孩子的了解,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并都能进行超前学习。

  我们的几个孩子也都有过自学的经历。天文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全部课程。虽然因报名受阻未能实现进少年班的愿望,但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对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层次的竞争有极大的好处。天武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停课四个月在家学完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共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果一举成功,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天君和天西小学毕业后仅用了一个暑假时间,自学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跳级进入初二年级就读,而且成绩优秀。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孩子们跳级创造了条件、争得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而且更重要的是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为他们在以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优势越到高处就越明显地发挥出来。

  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陈建功夫人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

  因为我有自己的自学经历做底,所以在培养孩子们自学方面就比较胸有成竹,在具体操作上,有如下几点经验:

  一、家长或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连以前的基础都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不大可能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这种孩子具备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切实体会。

  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另外,要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成详细时间表,让孩子一步步完成,让他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有优势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你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

  不仅自学和超前学习如此,即使正常学习也是如此,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劣势补救法”,总是想办法把最差的课程进行补救,专门请老师辅导,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弄得不可救药。永远不要忘记在教育和学习的领域里,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学得更好、更快。

  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得也就会比较深透;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以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使自己心中有数,并确定学习计划。

  六、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什么重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置下来,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背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未尝不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100%完全弄懂,能够真懂85%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地影响自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要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要知道,懂85%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学习上的大忌是一知半解。

  八、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做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笔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因此会加深理解。在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容要点抄在小纸片上,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的内容记住了。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有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再次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做笔记是读书绝对重要的技巧,很厚的一本书,做好笔记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一本薄薄的书,复习起来很方便,学习后面的课程时查阅起来也很方便,应付考试更方便。所以,读书有没有读好,就看你笔记有没有做好,家长监督起来也很方便。

  九、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一个题目要彻底弄清楚,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书写,认为已经懂了就可以了。另外,要尽量做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思考能力,开始时并不在乎很快地学很多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之后,自学的速度自然会跟上来。

  十、找一位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由他来给你上课,也不在于由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在于他指导你如何学习,帮助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钻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之所以要找气概恢宏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激发你的斗志,使孩子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种人才懂得奇迹会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发生,而不会总是用常规来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就在这里。高徒从名师那里得到的其实不只是知识和学问,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千万不能请一个两脚书橱当辅导,这种人虽然有很多知识和学问,却缺乏足够的气概胆略,经常会用常规思维方式来扼杀孩子的智慧火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家长本人如果具备条件,自己亲自担任辅导是最理想的人选。

  十一、最好有个伴,可以互相比较、相互促进。在比较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产生更大的劲头。在比较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纠正。但是,这个伴必须是认真学习而且是有志气的人。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对自学非常有利。

  以上几点关于自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学习。有能力的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孩子在以后各种层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教子成才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李政道主办的CASPEA留美博士研究生班在中国共招收了十届,天武在科大读了三年正好赶上最后一届考试,并一举成功。如果没有天武的自学以赢得时间作为基础,就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错失了良机,就会给人生留下永恒的遗憾。当然,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成功的方式也有无数种。一个自学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不成功于此,便成功于彼。

1-2-6、兴趣培养,注重规范

  早期的兴趣培养当然应广泛一些,但如果让孩子自由自在、随意地玩,玩习惯了之后,再去培养他认真学习的习惯,是很困难的事,至少是事倍功半的蠢行。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方面,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与引导以达到目的的。

  因为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都带有规范性,因此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纠正和对野性的改造,没有强制性也就谈不上教育。我们只给孩子定量的玩具,而且一定要玩得有名堂、有花样,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玩。例如,积木和拼板,每天要求他摆新花样,而且要把每一块积木都用上,由此来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完成计划的习惯。

  天文四岁左右,我们开始鼓励他收集香烟盒和火柴商标,以此来发展他的兴趣和爱好。他特别喜欢看连环画和收藏连环画,总共收藏了两百多本连环画,至今还保存着。我还教他如何编号和分类。藏书和编号分类的习惯养成后,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处事都有很大的好处。

  从五岁开始,我们就教他爱惜财物、懂得节俭,并培养他储蓄存钱的习惯,把每年过年时亲友给他的压岁钱和我们平时奖励给他的钱储蓄起来。这习惯不仅使他从小学会了理财的方法,而且培养了一种节约的德行。这德行对于人生来说,是超越金钱之上的无价之宝,由它可以发展出其他方面更多的崇高品格,而这些品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天文这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出国留学时,他把他多年来的储蓄全部交给我们,竟有八千元之多。

  有人说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我们的经验恰恰相反。如果自由自在地玩习惯了之后,再去培养他认真学习的习惯,是很困难的事,至少是事倍功半的蠢行。而一开始就去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习惯,则是很轻松很自然的事。当今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全方位地去改造世界,从无机的自然界到生物界到人类,从分子原子到基本粒子,甚至连人类的基因都属于被改造之列。为什么唯独在决定人类智能发展的早期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停留在无能为力的原始阶段,采取等待成熟的消极态度,而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呢?为什么不能通过有效的“强制”手段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呢?

  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根据现代科学理论,人类自出生也具有动物的本性,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其具有学习的本能。如果不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这一本能,让孩子的智能得以开发并学习规范的行为习惯,则其动物的本性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等到以后开始正规教育时,必须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些“本性”纠正过来。于是人们只得与孩子一起去经历“再教育”的艰难岁月,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也是一种精神负担,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改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就是善良的人们对儿童的真诚关切所带来的苦果。

  作为父母,我们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总是咬咬牙关,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一丝不苟,总是做出一副很严肃的样子,俨然一副严师的外表,该强制的地方,我们从不放松。我始终牢记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当然,我们平时总是以真诚的慈爱去关怀他们,哪怕是最细小的细节,我们都能关怀备至,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极其良好的氛围,使他幼小的心灵能够在我们爱的雨露中健康地成长。
1-3、塑造品格,培养气概

道德习化服从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所以,坏孩子的坏习惯会很容易传染给好孩子,好孩子的好习惯却很难传给坏孩子。

  读书成才本身是一件很艰苦又很漫长的事情,有道是“学海无边苦作舟”,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器。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严格地讲,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条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低劣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道德决定了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则孩子成长为优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则其会蜕变为一个出名的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的说法。因此,王东华先生大胆地提出:真正的天才都是圣徒。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

  我们经常可以从书上看到关于“世风日下”的说法,有人推敲,叹息道德下降的呼声起码已经重复了两千多年,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隔一段时间就又会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再来重复一次。从元代之后,整个人类由于缺乏家庭的早期教育,造成了文化和道德的全面衰落。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在议论某某学校的校风不好,似乎是因为学校的校风不好,才致使孩子道德滑坡。虽然这种说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因为确有个别本来不错的孩子入学后变坏的情况。但是,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是不公正的。

  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学校。那些校风好的学校无非是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个别道德较差的学生非但无法兴风作浪,而且有可能慢慢地被感化为道德好的学生。当然,我们无意排除学校领导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反之,那些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的学校,个别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很快被“同化”,所谓近墨者黑。坏孩子的坏习惯很快传给了好孩子,好孩子的好习惯根本就无法传给坏孩子。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道德习化服从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因此,生源很差的学校,纵然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有天大本事,也是回天无力。于是乎校风不好的责任就不幸地落到了他们的头上。

  道德习化根本就不是学校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没有家庭的大力配合不可能有任何效果。我们两个最小的孩子蔡天君、蔡天西,都曾经就读于瑞安城关六小和三中。这两个学校的排名都不高,据说当时的校风也不好。但是这两所学校都有很好的老师和领导,我们的两个孩子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蔡天君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蔡天西是哈佛大学博士。我们全家至今对这两所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非常感激这两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孩子们的成才有他们的功劳。

  我们做家长的配合了学校的教育,而且学前的素质教育也做得比较好,因而取得了较好成果。当时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被人认为校风不好,原因是生源素质较差,再加上很多家长只顾赚钱,没有大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致出现学生道德滑坡、校风败坏的现象。

  早年看过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官的养女丽达和强盗的儿子拉兹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挚,但法官不愿意成全丽达和拉兹的婚姻。其理由是:法官的儿子长大后必定是法官,强盗的儿子长大后肯定是强盗。这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从现在道德习化理论来看,也不无道理。道德优秀的父母能感化出道德优秀的孩子。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统统都报。这种善恶报应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之一。虽然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就本质而言是劝人为善,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撇开迷信的一面不谈,仅从道德感化论来看,善恶报应论具有很明显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报应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孩子身上。为善者能感化出道德优秀的孩子,这是上苍给你的最好奖赏;为恶者则习化出劣性的后代,这是上苍给你的最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实际上是比任何报应都可怕的报应,别的报应或许是一种物质上的损失,尚可补救,而恶劣的后代,对于人生来说则是万劫不复的精神上的灾难。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让自己的行为检点。崇高的道德是送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是比百万家财更有价值的无价之宝。

  上面说到道德教育的责任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但是这个担子并不轻松,而且有许多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多年来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道德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好的,而必须由家长多年的言传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道德。要孩子诚实,自己必须不撒谎;要孩子不偷,自己必须不盗;要孩子不抽烟,自己必须不抽烟;要孩子不赌博,自己必须不赌博。总之一句话:要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二、道德教育越早开始越好,孩子在入学前已开始形成道德雏形,因此在孩子出生之后到入学之前这段时间内必须重视道德和习惯的培养。否则,坏习惯一旦染上之后就很难纠正,成为终生的恶习。

  大多数家长往往是在孩子有了坏习惯之后再进行教育,而不是防患于未然,在孩子尚未染上恶习之前设法加以杜绝。这种再教育所需要的力度,往往比事先正确引导所需要的力度大上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一个没有撒谎习惯的孩子,引导他诚实守信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此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等到他有了不诚实的习惯之后,再加以纠正就相当困难了。赌博、抽烟、偷窃的行为,更是如此。

  三、所谓道德教育就是让孩子的言行适应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国家订立的法则。因为社会规范和法制条款总带有对个人言行的某些限制,所以道德教育必然带有某种强制性。为了使这种强制性能够为孩子所接受,首先必须让孩子懂得究竟有哪些行为规范和法制条款。所以在身教的同时必须及早开始说教,尽早以各种形式为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和法制常识教育,使他们从小逐步懂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游戏规则。

  古代的圣贤早已考虑到道德早期说教的重要性,因此编著出大量适合于早教的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等等,其中有很多关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篇幅。我对孩子开始进行口语教育时就教他们背诵这些诗文,如《三字经》中: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这些简单的句子很容易被孩子接受,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了行为的准则。

  孩子稍大以后,我们开始向孩子讲述一些法制常识,并经常讲一些法制故事,逐步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

  四、道德教育以孝为先,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孝道的孩子将来会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大的贡献,更难相信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会有很高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把“孝”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孩子是在父母和长辈的关爱中长大的,所以“孝”这个概念孩子很容易接受。在“孝”的基础上很容易进行其他道德教育。“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其他一切道德情操是“孝”的衍生,光宗耀祖思想是“孝”的直接派生物,而其他一切伟大理想都是光宗耀祖思想的衍生。

  五、亲贤人,避小人。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除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之外,与孩子接触的人对孩子道德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很大,特别容易接受坏的影响。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千万不能让他与道德素质很差的人为伍,否则很容易染上恶习,终生难改。

  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跟狗就吃屎。”这句话听起来虽不文雅,但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却是一句很有价值的至理名言。

  我们经常教孩子背诵《圣经》中的一首小诗,以勉励他们亲贤人而避小人:

  莫偕无道行,

  耻与群小立。

  避彼轻慢徒,

  不屑与同席。


我的事业是父亲

1941年,我出生在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父亲病逝,我从杭大物理系退学回家。那时,家中连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兄弟姐妹十人,留在家中的属我年龄最长,不能不分担家庭的重担。

那时我22岁,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龄,但现实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我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头,跪在父亲坟前暗暗发誓,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我一定要让自己振作起来,让整个家振作起来!

1967年,妻子小湘怀孕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从那时起,我决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一个二十六岁的热血男儿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将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听上去多么荒唐可笑,但在当时,这却是我不得不作的选择。我深知自己必须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于是,我改名为“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从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里,我一共生了五儿一女。对我来说,生儿育女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杭大退学之后,有人建议我到生产队做会计,到车木厂当车木工,到二姐夫家里做篾工,到学校任代课老师,思前想后,我重拾了父亲的职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对于从医我有自己的考虑。作为个体医生,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实施早教、早读、跳级的家庭教育方案。

对于早期教育的理念,不少人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坚信并奉行这个理念。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要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的时候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的时候就施肥除草;教育孩子也是同样,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至关重要。我早早就为孩子们的成长规划了一张清晰的蓝图。

刚行医那几年,我们一家人住在九里村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十六平方米的两层楼,坐南朝北,夏热冬冷,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房间龟裂老化的木板壁上拉开一条两厘米宽的缝隙,完好的墙壁上贴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我只要有空,就辅导孩子们学习读书,晚上更是雷打不动的自习时间。我和小湘几乎牺牲了一切娱乐活动,连亲戚朋友的婚宴喜酒也很少参加。一到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灯下,我看我的专业书,他们看他们的课本,有不懂的就向我提问,每天自习到深夜。

孟母三迁为择邻,而我们多次举家搬迁,从莘塍搬到南陈桥头,又搬到九里村,再搬到瑞安,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孩子入学时年龄小,正规小学不让进,我就找简陋的农村小学,让儿女入了学再转学。

大儿子天文六岁进了瑞安莘塍当时最简陋、甚至连围墙也残缺不全的九里村小学,随后转入莘塍五七小学就读。天文成绩好,我打算不让他读“过渡班”就直接跳级上初中,但莘塍中学对年龄有限制,我只好先“曲线”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读初一,然后再转回莘塍中学继续学业。初三分快慢班时,成绩优异的天文被分到了慢班,我心生疑惑,分到慢班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又一次为天文办了转学手续。

在老大的影响下,老二天武只有四岁就吵着要跟哥哥去上学,哥哥在教室里听课,他就站在教室窗外旁听,放学后跟哥哥一起回家。五岁我设法送他正式上学,十岁考入瑞安中学初中部。

对许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上中科大少年班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从老大开始就为孩子设计好了这条求学路。老大没有如愿,等到老二念高一时,我自己就壮着胆子,写信与中科大少年班联系。7月7日考试,我们3月5日终于得到参加少年班考试的通知。在四个月零两天的时间内,我陪天武啃完了一年半的书,天武顺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两个哥哥给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入学早,到小女儿天西,十四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二十二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常有家长问我,你的孩子个个成才,有什么秘诀吗?我想,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准备更早更长远,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的确如此。

做个成功的父亲,需要艺术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小女儿天西的一封家书,信里抄录了一句诗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时有人问女儿,从小这么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会不会累,会不会后悔?女儿用这句诗做了回答。女儿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骄傲。

现在的父母总抱怨孩子的逆反心理太强,不愿和父母沟通。在我看来,这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需要技巧和艺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6点钟光景,我开始在楼下拉二胡,二胡的声音悠悠扬扬地飘进孩子们的耳朵里。不用多久,楼上开始窸窸窣窣,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那时候清晨广播里播放英语、日语节目,我把广播声音放大,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后来我就干脆每天用外语广播节目来叫孩子们起床。

我们家还有个特殊的"物质"奖励法,六个孩子每人都有一张我给他们制作的“存折”。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而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逢年过节,孩子们就把“存折”上的数字兑换成现金,高高兴兴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这不仅给孩子一种成就感,而且培养他们理财能力和节约化钱的习惯。

当然,在与子女的沟通上,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就像现在流行“超级女声”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霍元甲》、《少林寺》等武侠片风靡大陆,李连杰成了老四天润崇拜的偶像,天天嚷嚷着要练功习武、除恶扬善,周围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

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老四郑重其事地向我们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正宗武术。对于儿子的决定,我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提心吊胆,但我没有阻拦他,而是告诉他:做自己想做的,做有个性的你,但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留心体察社会。个性倔强的老四当场写下保证书:今生绝不后悔。

老四走后,我们父子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终于有一天,他在信中写道:“习武虽有用,但是未来社会,还是先掌握知识要紧。”离家一年以后,老四又回到了高三课堂,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

出人才,不出书呆子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如今,我的孙子孙女常围在膝前用童稚的声音朗诵这首儿歌,这是我当年教儿女的第一首儿歌。

如今,六个孩子个个成才,成绩不俗,多少人投来艳羡的目光,多少人称我们的孩子为天才。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而不是成为书呆子,关键在此。

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是我教子的第一步。我的六个孩子个个都有小名,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有人说我给孩子取的名字狂妄,但是我就要用这些不平凡的名字来激励他们从小立大志。

年轻时,我最崇拜爱因斯坦,因为崇拜,我如饥似渴地研习他的相对论,还曾经把写成的厚厚一沓论文投寄给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回信鼓励我。

所以,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家里到处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小女儿天西五岁就口口声声对我说,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要做“居里夫人”,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行。孩子刚出生那几年,“文革”还没结束,我每天战战兢兢偷看几个病号,挣得一点钱,买回满满一篮子既便宜又新鲜的海鲜,让孩子们吃个够。家里没有运动设施,我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就是张床。放学回来,兄妹六人常常围着这张桌子鏖战一番。

一家三口外出旅行在当今司空见惯。但是,在1978年夏天,我和小湘就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带着天文、天武、天师、天西四个孩子走遍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并渡过松花江登上太阳岛,接着又去了赤峰、锦州、北京、天津、秦皇岛、北戴河、青岛、上海。1985年的旅游更是与众不同,我们一家人带着干粮和饮用水,一路风餐露宿,浩浩荡荡向杭州进发,在岳王庙“尽忠报国”的题词前,一家人庄重地留影纪念。

像这样大规模的关内关外、大江南北的旅游,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虽然在班级里,他们年纪偏小,但是在见识阅历上,他们并不稚嫩。相反地,他们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显示出一般孩子所不具备的自强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经受得起漫长岁月的各种考验。

总之,我们把教子成才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去追求,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牺牲或者不敢牺牲的东西。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因台湾先觉出版社的邀请,我女儿在哈佛大学为台湾版的<<我的事业是父亲>>作了一篇序言,我曾无数次热泪含眶地全文阅读了这篇序言,子女的成功只是我父亲事业成功的见证,但子女的理解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另外女儿在序言中的一些记录正好可以回答网友的一些问题,故将它附录在这里.

附录一:父亲的事业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就是想要我这个女儿,才生了六个。我不禁时常庆幸当时的计划生育还没有明文规定,否则我就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前面有五个哥哥,所以我从出生开始,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因为是唯一的妹妹,五个哥哥也特别疼我。对于这样与生俱来的幸运我真的是很感激。

我童年时代的家境可以说是非常的贫寒。但那时候的我竟从未曾知道,因为这一切都隐藏在父亲的厚爱和笑容背后。因为家人的无限宠爱,我的童年时代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时间齿轮无法碾没的快乐印迹。

我永远不会忘记骑在父亲肩膀上“驾马头”去公园的快乐情景,也不会忘记四岁那年父母抱着我去城关六小上学的日子。我还清晰地记得四岁那年因为父母出诊而独自一人跑到东门码头,去莘塍老家找到他们时的兴奋和喜悦。我也依然记得儿时除夕夜和父母家人一起守岁迎新的温馨......就这样在点点滴滴的欢声笑语中,伴随着对父母的依恋和亲密记忆,我度过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而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在异国他乡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加想念我的父母家人。

父亲很疼我们,可同时也很严厉,尤其是在学业上。如果说要总结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我想也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描述:早教、立志、自学。早教给我们带来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父亲很会讲故事,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中国的历史,希腊的神话,让我们从小就盼望可以周游世界可以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我们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我们算术,让我们轮着背九九乘法表。父亲虽然很节俭但却给我们买了很多的书,让我们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游戏机的陪伴,没有那么多的玩具,父母也不让我们看许多电视。但我们的童年却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至今依然感激父母的给了我们那样充实而快乐的童年,而让我尤为感激的是他们无怨无悔的陪伴和付出。

父亲一直也鼓励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从我懂事起,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也许是作为对我们的激励,小时候的家里墙壁上总是帖满了大科学家的画像。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张画上写着:“人生最美好的是实现了童真的梦想”。父亲也常把有关立志的格言用毛笔写成大字帖在墙上来鼓励我们。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有鲁迅的“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纪伯论的“人可贵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常成为人们座右铭的“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还有荷马史诗中的“莫辜負您一片聪明美质,您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小时候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这些是大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到长大以后我才真的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我们从小就要懂得立志。

父亲总是认为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更需要有豁达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父亲最喜爱的对联之一就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的人”。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胸襟,小时候父亲就带我们漫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自然之神奇,人文之隽永。在父亲看来,旅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景,见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验。所以在大学阶段,父亲也经常鼓励我出去看更多的名胜古迹。还记得大三那年的秋天跟同学们一起去泰山后,我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终于体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受时的兴奋。而父亲除了赞同,更是不失时机地教育我说“江山如此多娇,名山圣景不胜枚举。中华大地的灵光秀气孕育出一代代杰出的天才,而这一代代杰出的天才又为中华大地增添灵光秀气。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我们的锦绣河山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为伟大的中华文明添辉。”而让我尤为感激的是从小父亲教育我们如何以平常心去面对得失,如何不轻言放弃。每一次如果考试考得很好,父亲会在赞许的同时小心地提醒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太好,父亲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下一次如何可以更好而不是这一次该如何沮丧。从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一遍一遍地告诉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虽然长大以后的我们不再像儿时那样盼望着做神仙,可我们还是相信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可以做成。

我四岁那年,哥哥们都出去上学了,于是我也想跟着去。父母送我到幼儿班大班(学前班)报名,但因年龄太小,被拒之门外。我每天痛哭流涕,不肯罢休。父母为了安慰我,想方设法地托人,终于把我安排到了城关六小读一年级。在老师同学们的关心照顾之下和父母的爱护之中,我懵懵懂懂地读完了小学。因为觉得跟同学们一起很开心,所以一直也就很喜欢念书。小学毕业后的那年暑假,父亲开始正式辅导我,让我自己学会看书修完了初一的课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就没念初一而直接上了初二。整个初中也就常常在父亲的指导下尽量地自己去看书从而慢慢地习惯了自学。过了这么多年在自己为人师之后才真正明白父亲培养我们自学的用意---其实读书原本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虽然说医生是父亲做了大半辈子的职业,可对我们来说父亲更像是一个老师。他不仅教我们该怎样为人处世,还一点一点的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爸爸很喜欢数学物理,所以我们一直到了读大学甚至研究生的时候还会跟他一起讨论问题。有的时候真的是很敬佩他的才智,也很庆幸家里有这样的一个智囊。

正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经受了很多的辛酸。当我们一个个相继长大,却又像鸟儿般飞离了他们的怀抱。他们需要承受多少人去楼空的孤独和冷清。每一次我们匆匆匆忙忙地踏进家门,又匆匆忙忙地背起了行囊,带回的是父母的企盼,带走的又是他们新一轮的等待与牵挂。我和小哥哥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寄宿,每年到了寒暑假才能回家。那个时候的我傻傻地以为书读完了就会回到父母家人身边,谁知道书好像是永远读不完的。等上完了大学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才终于意识到家变得越来越遥远。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录音机里在放《爸爸的草鞋》。那天我听了那首歌才真的明白,这些年因为有父母为我们挡风遮雨,我们才可以这样一点一点地往前走。可是当我们沿着自己人生的道路越走越远时,含辛茹苦把我们带大的父母却要忍受越来越多的离别。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里,父母需要承受的又岂止是离别的苦痛,更有别人看不到的泪水和跌倒了爬起来的挣扎。还记得上大学那年,我偶然看到了父亲写的回忆爷爷的文章。文章的最后一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刚好要排队上车了,我叫父亲先回去,他说不要紧,已请了假。他默默地站着,眼睛总是看着我,他的老眼里包含着多少的深情和期望啊!寒风吹着他的脸颊,使他喘不过气来。今天不知怎么的,他没有戴帽子,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半旧的短棉袄似乎抵挡不住早春的寒气,尽管他的身体已经绻缩着,仍然不停的寒颤。一直到汽车开动之后,我从窗口里看出去,他仍然站在那里,他的眼睛看着汽车开动……岂知,这一别我就再也看不见父亲了。父亲在我心里永远留下的不是朱自清先生说的背影,而是他的正面,是他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双眼。伟大的父爱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他那包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双眼,看着我走人生的路,使我一生都保持着自信和执着……后来我感到今生无以报答父亲的深情和期望的时候,我决定付出自己一生的爱来培养孩子,把父亲作为自己的事业,使孩子们成人、成才,我想父亲在九泉之下一定会高兴的。”那时我第一次觉得对父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第一次意识到在他的笑容后面藏着许多的辛酸、无奈与坚强。而现在的我才终于真正明白,对父亲来说,他所真正追求的事业就是尽他所能地让我们兄妹六人拥有自己的事业。我终于理解“大爱无言”的真谛,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无私。

小时候也曾听父亲讲述关于他自己人生的故事,总觉得他有深不可测的内涵,有很多的理想和抱负。但让我至今都无比敬佩的是父亲的自信和执著。虽然几经曲折、坎坷,他仍然为了他的理想而奋斗着,从未曾放弃过。其实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有过很多的事业,而在我的眼里他的每一份事业都很成功。他当过老师,教过书,曾被评为先进教师。他做过很多年的医生,收到过很多病人因为感激而送来的锦旗,也被卫生部门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做过家庭补习教师,让很多学生的学业突飞猛进。由于早年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还坚持作关于相对论的研究,也写过许多篇的论文。其中的一篇论文还曾受到过钱学森老师的推荐。

父亲会写一手好文章,也曾写过几本书。这些都可以成为他的事业,但在他看来他的毕生事业是父亲,因为作为一个好父亲是他最大的愿望。我曾问他是否还因为其他缘由,才把自已的事业定位为“父亲”?他说对他来说功名利碌远不及我们的将来重要。而父亲之所以想写这本《我的事业是父亲》,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唤起整个社会的父教意识,让天下更多的父亲明白家庭教肓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父亲看来,与母亲一道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这不仅是私事,也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也是关系到世界和谐发展的大事。而在我看来,能有如此爱我们的父母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

蔡天西于哈佛大学

我的职业是父亲

我的职业是父亲 全部 拿自网络 所以 所有版权 是原作者 蔡笑晚 嘿嘿

蔡笑晚

  蔡笑晚父亲,1941年5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家庭教育专家。初中毕业后随父学医,并通过自学考入杭州大学数学系,后因政治原因被迫回乡从医,为个体执业医师。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精心培养六个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家庭在当地被誉为“人才卫星发射基地”。

谢小湘母亲,1948年12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自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就放弃工作机会,自觉坚守母亲岗位,全力支持和配合丈夫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是蔡家奇迹的创造者之一。

  蔡天文大儿子,1967年3月生,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后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州大学终身教授。

  蔡天武二儿子,1970年11月生,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后公派留学美国,获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主席。

  蔡天西女儿,1977年7月生,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次年转入哈佛大学,22岁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三年后,因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果,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

  编者按:面对蔡老师的家教经验,我以为以下六点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蔡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尽管自身备遭政治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让孩子走读书成才之路,以致在周围人的眼里,他是个“怪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另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怪”和“另类”正是其远见卓识的体现。

  天下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成才的父母,但是如何成才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老师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发现,读书成才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都是用知识创造出来的,“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历史的逆流而已。既然是逆流,就不可能维持长久。当社会的发展走上正轨后,知识的价值必然得到应有的体现。

  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和对教育的特殊敏感性,他对孩子的教育抓得早、抓得紧,让6个孩子都走上了读书成才之路,其中三个孩子更是走出国门就读于世界名校。

  其次,蔡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气概培养。在拙著《发现母亲》中,我提出了人的成长三棱锥说,即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它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生的高度。而蔡老师在此之前,早已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熏陶孩子的气概了。他不但以自己的气概化育孩子的气概,以伟大人物的故事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孩子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开拓孩子的胸襟。

  在“气概”的带动下,孩子们都具有了很高的成就意识,不甘于平庸的没有创造性的生活,而是不断地向卓越迈进。

  其三,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我国重新受到重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而蔡老师凭着对教育的敏感,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自觉实施早教了。他的早期教育很有特点,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从识字开始,而是从数学开始。早期数学训练给孩子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使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以后的数理化学习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以前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一个人数理化的实力雄厚,无疑会为他的学业竞争乃至以后的事业竞争提供重重的筹码。蔡老师几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四,尽管超前学习和跳级的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但蔡老师仍毅然决然地在孩子身上实施着。他有句话说得好:“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所以一旦认准了目标,就要排除干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蔡老师认为,既然孩子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超前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孩子成绩突出,并且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跳级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否则,只会是荒废孩子最宝贵的时间,消磨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本来出色的孩子拖成平庸。从蔡氏兄妹的成长经历看,蔡老师的说法自有道理。

  其五,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曾引用陈建功夫人的话说:“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也就是说,读书的本质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而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知识。这一观念对于当前的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学能力,不但在学校里不可能掌握深厚的知识,走上社会后,也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随时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试想一想,我们现在所运用的知识有多少是来自学校老师的传授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蔡老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孩子超强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他自己有着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如果父母本身不学无术,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好学上进;如果父母本身没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也就很难培养出有自学能力的孩子。

  其六,蔡老师的家庭中有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诚如他所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从来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后来的成绩。”

总之,蔡老师身上既有传统父母的美德,又有现代父母的优秀素质。他的教子经验像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虽然已经呈现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成果,但我们相信,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宝藏有待于我们继续发掘。

我有6个孩子。大儿子蔡天文从一个简陋的农村小学学生,成长为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生,后来又成为宾州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二儿子蔡天武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考取李政道博士主办的Caspea公派留美博士,现在是令人羡慕的华尔街高盛银行的高级管理者。三儿子蔡天师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曾以托福考试600多分的好成绩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竞相录取,后因故未能就读。四儿子蔡天润曾为华西医科大学高材生。五儿子蔡天君16岁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后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小女儿蔡天西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22岁成为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现为该校助理教授。

  在我们参加完天西的博士毕业典礼后,她的导师L.J.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见了我们。L.J.Wei教授夸赞天西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前途无量,感谢我们为他们输送了这么好的苗子。

  那天晚上,我们打算请二位教授吃顿饭,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这在中国算是“谢师”。但是,他们二位很客气,说我们是客人,应该主人请客才对,还说要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西送送行。看他们坚决的样子,我们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宴席上,两位教授很诚恳地通过天文向我询问是如何带领6个孩子走读书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级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是他们穷追不放,说孩子个个都成才,而且有这么多优秀博士,光靠有志气是不够的,必定有一套特殊的方法,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

  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物面前过分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遵命”,作了简略介绍,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其一,我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其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其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激发斗志,用气概培养气概,用道德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其四,用苦难磨炼意志,让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执著追求的精神。

  其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重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他们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这是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做父母的能够在困境中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普通家庭凭着一份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一份至高无上的爱,竟能造就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与此同时,我们教子成才的事迹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常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电或登门拜访,询问许多关于培养孩子成才的具体问题,而且无一例外地都问到教子成才的秘诀是什么。

  我再三给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讲,教子成才是“一条苦不尽的河流,是耗费人的整个身心的巨大工程”,这里没有秘诀可言,更无捷径可走。为了答谢这些热心朋友的信任,我在这里谈到一些培养孩子成才的经验。其实所谓经验,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年教子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而已,绝不是什么秘诀,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

  因此,我们并不是在说教,只是在向朋友们讲述我们的故事。如果我们的故事有值得朋友们借鉴的地方,那将是我们所高兴看到的。

冷酷无情的现实在又给我个南柯一梦之后,最终彻底证明了“功名利禄”对于我确确实实是“此路不通”。失去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逝去的年华更是无法追回来,我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命运的局限……

  我们蔡家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泉州迁居至浙江瑞安,至今已有400多年。蔡家历史上也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还出过状元,民间一直流传着蔡状元造洛阳桥的故事。但自太祖盛德公至我爷爷位庆公,历经九代300多年漫长岁月,一直在浙江瑞安一带务农。其间何尝没有人要教子成才、出人头地?但是,从未有过一个真正读书成才出仕的人。

  到我父亲的时候,情况终于有所起色,在我爷爷含辛茹苦的培养下,父亲考入中央法医研究所。而后,父亲就把进一步光大的愿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然而,历史的灾难无情地摧毁了父亲的希望,也摧毁了我童年的美梦……

  1957年夏天,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本来这场骤然而至的政治风暴应该与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无关,可凑巧的是,那年夏天我正好初中毕业,并以优秀成绩考上了瑞安中学高中部。入学前,上面突然宣布,取消一些家庭成分不好或者政治表现不好的学生的入学资格,我不幸属于其中之一。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一下子将我从天真烂漫的少年打成了忧心忡忡的“大人”……

  幸好我早已从外祖母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应对苦难的本领,对不幸的人生遭遇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早年给我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起作用了。我以塞翁的精神,把第一次降落到自己头上的灾祸看成是上苍有意造就我的好事。

  经过几天反复思考之后,我第一次在苦难中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并立即付诸行动。我制定了自己的自学计划,立誓不落后于同班同学,争取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提前考上大学。

  也许是我的志气感动了上苍,奇迹真的在人们不敢想像的地方发生了。一个16岁的少年在没有任何人辅导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独立自学,在半年时间内学完了除俄语之外的全部高中课程(俄语找一位亲友辅导)。

  为了获得同等学力,我在第二个学期,即1958年上半年,去温州城里参加高中补习班。这个补习班里的学生都是上几届的高考落榜生,已在正规学校里学完两年高中课程。我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好处是通过经常参加各科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自学成果,提高自己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绝对优秀,得到补习班老师的大力赞扬,老师经常拿我的试卷给同学们做标准答卷。

  1958年夏季,我以同等学力报名参加了高考。文化课成绩顺利上线,但在政审时,我被发现是前一年被瑞安中学取消入学资格的“问题学生”。因此,政审无法通过。

  可怜我又一次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回我真的有点悲哀了。难道我这一生就没有希望上大学了吗?难道无情的政治风云要置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于死地吗?

  与父母再三商量后,我于1958年下半年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学校在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村。由于一般人都不愿意到这种艰苦的山村工作,所以我的到来深得学校领导和当地干部的好感。

  这个学校有两个班,一年级新生30多人一个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共30多人也是一个班,叫复式班。我担任复式班语文和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我按自己的读书方法去教学生。在我的训练下,学生们进步很快,原来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学生成绩也很快上去了,家长们普遍反映良好。我自己对教育工作竟也真的产生了兴趣,这为我以后教子成才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几个月下来,我在当地小学界和老百姓中竟有了一点儿小小的名气,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尊称我为“蔡先生”(其实当时我只是个17岁的少年)。这个称呼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被家乡父老沿用到现在。即使我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被斗得抬不起头来,善良的人们也总是这样称呼我。

  当时的校长对我很器重,推荐我加入了共青团。当时正值公社化、大跃进的高潮期,由于我在社会工作方面表现积极(因为我会拉琴、吹箫,经常参加地方上的一些宣传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的好评,一时间竟成为红人,公社团委书记也来发展我入团。当我告诉他我已在学校入团了,他还特地以地方团组织的名义评我为优秀青年。

  我本来打算在1959年夏参加高考,可是这年高考有了新限制,初中毕业必须3年以上才能以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于是,我只得再等一年。

  凑巧的是,那年寒假杭州大学招收春季班。据说是因为前苏联突然撤走了大批在华专家,国家为了尽快补充科技人才而特别增设了招生项目,因此对考生的其他条件要求不是很严。

  我因为在学业上已有充分的准备,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得到消息后,我立即去温州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我以数理化三科满分的全优成绩名列榜首。另外,因为我教书时政治上表现良好,这次也顺利地通过了政审。不久我就收到了杭州大学物理系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有志者,事竟成。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比初中时代同班同学提早半年走进大学的校门。这证明了父亲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一点儿不假:有时候坏事会变成好事,就看你怎样对待它。

  由于我高考成绩绝对优秀,入学时被学校任命为班主席。

  在大学里我基本上没有听课,严格按自己的计划在课堂上看书。自修课更不用说了,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惟一认真听过的课程只有陈建功夫人讲授的《高等数学》。虽然那些内容我早已自学过了,但她讲的毕竟有独到之处,能开拓人的思维——这可能与陈建功的大师风范有关。

  有一次,陈夫人在上课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

  这些话完全符合我的心意,而且事实上也正是我求学过程的写照……

  正当我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远大抱负的时候,不料上天又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我又被打回了老家。回家后,我用从父亲手里学来的医学知识开起了诊所,也正式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久已枯萎的“功名梦”曾一度又有所复苏。为此,我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相对论和黎曼几何,并写了多篇论文和求师信寄给一些著名的权威教授。然而除了钱学森先生两次亲笔回信并给予鼓励外,其他人都没有回信。

  冷酷无情的现实在又给我个南柯一梦之后,最终彻底证明了“功名利禄”对于我确确实实是“此路不通”。失去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逝去的年华更是无法追回来。我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命运的局限……

  1982年12月,我参加了浙江省个体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以优异成绩顺利拿到了浙江省个体开业行医执照。从此,我一心一意经营起了自己的诊所。

  在那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的到来不仅给我们苦难的心灵带来了安慰,而且也为我们本已绝望的人生事业开启了一线生机,使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有了具体落实的对象。

我自己的“功名梦”虽然破灭了,但这只是意味着蔡家几代人读书成才的愿望没有在我身上实现,作为蔡家的子孙,我有义务接过这个接力棒,继续在我的孩子身上实现这一梦想。

  与此同时我也深信,尽管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我的“功名利禄”梦,但是乌云不可能永远遮盖祖国的天空,华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可能到此结束;暴风雨不管多么猛烈,总有消退的日子;政治浩劫可以毁掉我们这一代人,但不可能延续到下一代,等到我们子孙长大的时候,肯定是雨过天晴的好日子。

  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我虽然正当风华正茂之年,但已经对“功名利禄”不抱什么希望。随着婚姻生活的开始,我越发坚定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我深深懂得,在那个年代里,我惟一能做的只有养精蓄锐,把自己的智慧、学识和气概保存起来,以便将来可以转化为下一代发展的优势。如果自己去硬拼,做傻事,肯定会丧失这些年来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能量。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给自己今后定的任务便是生好孩子,并倾尽全力把他们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对我来说,生儿育女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而是在另一种形式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是我一生中最重大也是最明智的决策。

  我与爱人小湘是1966年农历三月初三结婚的,从此,我们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67年3月21日,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初为人父,我心中的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那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可想而知。孩子的到来不仅给我们苦难的心灵带来了安慰,而且也为我们本已绝望的人生事业开启了一线生机,使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想法有了具体落实的对象,从此我们的生活又有了奔头。

  据说,响亮的名字会带给人一生好运。我们虽然不信神佛,也不迷信命运,但是我们深信,好名字对孩子一生会有好的影响。因为好名字往往会使人产生自比、自居和自勉效应,对孩子一生的事业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就考虑如何给孩子取名。我自己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常以孔老二自比。当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之后,就打算生一批孩子当自己的门生,所以第一个孩子就取名为孟子。从此以后,小湘就以“孟母”自居。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为了配合我教子成才,她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孩子因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所以又取了“文”字;另外,我们希望孩子长大之后是个“天”字号人物,所以在“文”之前冠以“天”字。于是乎,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孟子,字天文。

  1970年11月3日,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天武出生了,我在人生事业上又迈进了一步,精神上的力量也强大多了,我为他取名孙子。

  1972年9月11日,我们的第三个孩子天师出生了。一个家庭有三个男孩是令人羡慕的,我们自己当然更高兴,我为他取名荀子。

  1974年9月8日又生了第四个男孩天东。虽然我们很盼望有个女孩,但是对新生的男孩仍然很喜爱,我为他取名润子,因为毛主席的字叫“润之”。

  1976年7月6日,我们的第五个男孩天君出生了,我为他取名曾子。

  “五子登科”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美好愿望,对于我们来说,第五个男孩的出生自然也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把这五个孩子培养好,把实现“五子登科”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怀上第六个孩子后,我们曾想到人工流产,可奇怪的是,腹中的胎儿很快就向母亲报了信。小湘怀孕两个月以后,就觉得自己的反应和以往的五个不一样,她预感到这次怀的是个女孩。虽然这种预感在医学上并无确切的根据,但我因盼女心切,也很相信小湘的说法。就这样我们打消了人工流产的念头……

  1977年7月2日凌晨,孩子平安地降生下来——果然是个女孩!我高兴得跳起来,小湘也高兴得忘了分娩的痛苦。当母亲把洗好的孩子交给她的时候,她睁开疲惫的眼睛看着孩子,露出幸福的笑容。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笑容有多美,至今它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共同盼望已久的女儿终于来到了我们的家庭之中,这是上苍赐给我们的福分。如果没有这个女儿,纵然是五子登科,我们仍然会觉得生命中缺少点什么。这个宝贝女儿的降临使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从此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温馨和甜蜜,我们的事业多了一份目标和力量。

  女儿出生前,我心中就已拟定: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取名为西子。因为我的天真烂漫的大学时代在杭州度过。西子湖的景色于我是非常熟悉的,它的风姿曾熏陶过我年轻的心灵,鼓舞我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

  小湘自从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自觉地走上了母亲的岗位。当时曾有人嘲笑她的选择,但都未能动摇她的坚定信心。或许是天意巧合,抑或是心灵在苦难中的感应,我们两人在教养孩子方面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都认为孩子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养好孩子是父母的最大幸福,也是父母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她的配合,没有她的献身精神,我一个人是无法实现培养孩子成才的人生理想的。凭着她的能力,她完全可以走向社会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她把一切都放弃了,一心一意地坚守母亲岗位。这正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正是我们以后走向成功的关键。

  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如果说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什么心得,我们要谈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孩子要从小立志。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所谓“从小立志”,实质上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所谓“志”,就是一个人胸襟、气度和魄力的总和,是度量一个人伟大或平庸的尺码,是人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志”的名言,最著名的数王守仁所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无所底乎!”

  其他关于“志”的名言还有:“好男儿志在四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另外,古人常用“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来比喻一个人有“志气”。

  这些句子中“志”的涵义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有“志向”和“志气”两方面的意思。“志向”即人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志气”即人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

  我们所谓的“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发孩子对伟大、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古今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

  我一向认为,真正成功的家教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应该同时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意志、情感等)和道德素质培养好,其中一点就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家庭教育不仅仅在于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之前的童真的梦,便是我所说的“志”。

  童年、少年时期是“志”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父母如果能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大的人生规模和高的流品归属。这个时期,孩子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人生理想,但开始有了明确的流品归属,在心中编织起来的童年“梦”中,开始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高档或是低档、伟大或是平庸。这是根深蒂固的自我定位,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更改它。

  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顶多是个二三流的货色。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才智不错却沦为平庸,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因此难以再上台阶。

  而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则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概。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因此,千万不能错过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它比其他所有的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而且不可弥补。一个人错过了其他东西或许可以补救,一旦错过了立志的最佳时期,则永远无法弥补。

  但是,“志”也不是说立就能立起来的,而必须从小由“志高”的人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地逐步感化出来。所谓志高的人是指对伟大向往和追求的人,并不单指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如果父母缺乏对伟大的理解和追求,一般来讲就不可能培养出志高的后代,即使掌握知识再多也不过是个两脚书橱而已。孩子如果没有得到一位强有力的教育者的启蒙,就不可能形成崇高的流品意识,将来的发展前途将是平庸的。

  立志除了身教感化之外,家长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说教,诱发出孩子心中崇高的意境,使之与此时此地的美好外景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感化效果”,这是我多年教子的重要经验之一。

  记得在天武读三年级的时候,虽然“四人帮”已经被打倒,可是中国社会仍在“文化大革命”遗风的笼罩之下,我家又接连两次被抄家、抓人。为了暂避风头,我们以外出养蜂为名,离家出走,浪迹天涯。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带孩子们好好地旅游了一番,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广阔,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的美丽,人类的文明又是怎样的悠远,并借此激励他们的志气,开拓他们的胸襟。

  这次旅游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游览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还渡过松花江,游过太阳岛。然后我们又到了赤峰、锦州、山海关、北京、天津、秦皇岛、北戴河、青岛等地。

  在北京我们游故宫,逛香山,还有颐和园、天坛、地坛、天安门、地安门等数不清的宫门殿宇和亭台楼阁,看到了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我借机向孩子们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诱发出无穷的兴趣和想像。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山海关和北戴河。

  在山海关,我给孩子们讲万里长城的故事,告诉他们,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也算是一个好汉了。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我鼓励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做好汉、做英雄。

  在北戴河海滨,适逢倾盆大雨,我借机教孩子们背诵毛泽东诗词《北戴河》。这首词孩子们其实早已背熟,只不过以前没有身临其境,并无特别的感觉。现在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迷人景色,使他们备感亲切。我还从“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引出了魏武帝曹操的千古名篇《观沧海》。此情此景结合此诗此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图纸上描绘了永不褪色的美丽图腾,激励他们走向崇高,走向伟大。

  除了上述重要经验之外,我们还总结出了下面几点具体的操作经验:

  一、一个充满自私、庸俗的家庭,不可能培养出志向远大、志气高昂的人。所以,作为教育者,家长必须首先教育好自己。

  二、家长应经常向孩子讲述一些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教孩子背诵一些伟大人物的诗篇、格言和语录。我们经常教孩子背诵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

  三、到了高中阶段,家长应开始逐步看出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就要在以前立志的基础上,让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由于现代科学具有高度精细分科的特点,除非到了最后阶段,才能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所以,高中、大学阶段所谓的奋斗目标只能是一个大概的归类,并不要求详细精确,但必须有,而且要高尚、伟大。

  四、大目标确立之后,还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中短期的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所以,定好小计划是一项关系到能否实现大目标的重要事项,否则,大目标或人生理想都将是一句空话。

  五、具体计划制定之后,最重要的是立即开始行动。绝不能定空头计划,绝不能拖延行动,绝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一曝十寒。时时想现在,想今天,千万不能老是等明天,等以后,否则会永远不能实现计划。

  我们当年经常让孩子们背诵“昨日诗”“今日诗”和“明日歌”,还写成大字贴在墙上(和学习计划表贴在一起),以鼓励孩子们立即行动。现抄录如下:

  昨日复昨日,昨日过去了。昨日没干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消失了。江水日夜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前车鉴,莫待那里悔恨了。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神童早教成功大都得益于识字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成绩主要由数学训练取得。这个方法究竟科学不科学,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就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神童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例如,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梁启超4岁精读四书,6岁读完五经,11岁考上秀才,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智力的早期开发呢?

  说实话,我当时根本没有听说过早期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决定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时,我曾想到三种可能的后果:其一,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提早开发,而且有利于大脑功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二,早期教育仅仅是智力提早开发,对大脑功能的发展利用并无实质性好处,只是时间提早而已;其三,早期教育虽然表面上促进了智力开发,但实质上打乱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是得不偿失的“拔苗助长”的做法。

  在看了大量名人传记和有关书籍之后,我虽然也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之后,我们坚定地选择了早教。我们深知,任何一种伟大的追求都不可能是毫无风险的,人类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勇敢的失败者的尸骨铺成的。作为追求奇迹的人,我一生都在冒险,从来都是把风险置之度外。

  我们当时认为,第二种结果是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说,良好的早期教育至少可以提早孩子的智力发育时间,从而为孩子争取到宝贵的黄金岁月。这种结果非常符合我们当时“追赶时间”的心态(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追回自己因生不逢时而失去的年华)。说句实在话,在那段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的苦难岁月里,如果不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强烈欲望,我们是不可能在别人的说教下去策划几十年后才能见成效的工作的。

  我们的早期教育是从数字教学开始的,3岁之后才教一些常用的汉字。据我们所知,历史上的神童早教成功大都得益于识字教育,而我们的早教成绩主要通过数学训练取得。这种方法究竟科学不科学,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最初输入语言信息时,我们就是用数字。以教天文为例,我们在他下巴上划一下,就念“一”;划二下,就念“二”……两三个月时,就轻打他的手心,边打边念“一、二、三、四、五”,然后在他手心上轻轻地刮几下。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多次,他竟感兴趣了,8个多月他自己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的全部数字。

  天文的识字教育也是从数字开始的。1岁多一点儿就能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一至十的中文数字,再后来是壹至拾的大写数字。我们用硬纸板做成小小的四方块,每一块上写着一个数字,背后画上对应的几点,一个一个教他认,认不出来的时候,让他看后面的点数。没过多久,他就把这些数字全认出来了。

  正当我们着手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数学训练时,偶然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在教育界工作的朋友,他为我能活到今天而且结婚生子感到特别高兴。当谈到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时,他大力反对我的数学训练方法,并向我们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所谓自然教育理论,就是指遵循自然原则,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要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误过最佳教育时间。这样美好的理论乍听起来似乎是无懈可击的,因为精通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考虑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更没有理由拒绝朋友的善意忠告。但是,我仔细分析卢梭的理论之后,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人类来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怎样的教育会过于超前,又如何才不致错过最佳教育时间?

  卢梭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失之武断。他在没有关于大脑功能发育的科学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提出各个阶段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认为12岁之前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认识世界,让孩子用感觉器官去感受、去摸、去看、去听,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因此,他提出12岁之前绝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我们无意判断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我们是坚决持保留态度的,即他所说的12岁之前是“理性”睡眠时期,12岁之前绝不读书,在我们看来是一种主观臆断,并非严格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轻信。万一错了,岂不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吗?而不要错过最佳教育时间又正好是卢梭教育理论的精华。

  当时,我们在选择数学训练作为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方法时,是经过一番苦思的。现在究竟是坚持,还是退却呢?经过几天思考之后,我们坚定地选择了前者,坚持按既定的早教原则培养孩子,走自己的路。我们宁愿超前去培养一个年纪轻轻的博士,也绝不愿意因为我们的轻信和误判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使得一个本来可以成才的孩子沦为平庸。

  大约2岁半以后,我们就开始在认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最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我们不久就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就学得越快,根本不存在“理性”睡眠问题。

  通过数学运算的训练,加上语言方面的培养,使孩子很快就变得“聪明”起来。孩子虽然智力超前成熟,但给人的感觉仍是天真可爱的,而并不是人们所担心的“老态龙钟”。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误了最佳教育时间、智力发育滞后的愚钝孩子才会给人“老态龙钟”的感觉。

  3岁以后,我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正规训练。天文没有进过一天幼儿班,3岁~6岁的学前教育全部是我们自己进行的。这段时期我们除了教他背诗和识字之外,在数学训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头阶段,我们让他用手指头辅助进行运算,或者用豌豆作计数工具进行计算。稍后就进行比较规范的教育,让他背熟加法表和乘法表,并且一开始就教他排竖式。

  还在3岁之前,我们就特别重视培养天文对数字的熟练程度。当时我们家做饭用的是煤球炉,每天上午都要生火。我们让他打扇,一边打扇,一边念数,他很快就能念得很正确。2岁以后就能从1念到1000,然后倒过来念,从1000退到1。由于对大数字的熟悉,后来我们教多位数的加减时非常轻松,孩子很快就能用竖式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在多个相同数字的加法基础上,我们引入了乘法概念,孩子也很快就接受了,4岁左右就能进行简单的乘除运算。

  当时我们还经常把一些趣味数学题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天文听,然后让他来解答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的数学兴趣。诸如牛吃草问题、童子分桃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等等,都是孩子学前阶段的数学训练内容。也许正是这些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和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天文的潜意识里埋藏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后来在数学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后来其他几个孩子,我们也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早教措施正好符合现代早教理论和有关大脑发育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的孩子不仅因为早教而使大脑功能获得了较好的开发,也因为早教争得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教育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特性,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据我对中科大少年班和苏州中学科少班的孩子们所做的了解,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并且都进行过超前学习。

  我们的几个孩子不仅都获得了较好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都有过自学的经历。天文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全部课程。虽然因报名受阻未能实现进少年班的愿望,但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对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层次的竞争有极大的好处。天武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停课4个月学完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共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果一举成功,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天君和天西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时间,就自学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跳级进入初二就读,而且成绩优秀。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孩子们跳级创造了条件,争取来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更重要的是,强大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越到高处就越能明显地发挥出来。

  一般来说,自学、超前学习和跳级会打乱孩子正常的学习秩序,学校基本上是不提倡的,一般家长也不大敢冒这个险,怕万一出了差错反而带来坏的结果。我为什么敢冒这个险,敢大胆地走这条人们不敢走的路呢?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总不至于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吧?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自己就有过自学的经历,而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学、跳级、考少年班时就比较胸有成竹,有胆量去冒险。其实在我看来,完全不存在什么“冒险”之处,自学、跳级是优秀学生成才的正道,非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秩序,而且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发,并为以后的高层次竞争创造优势。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有如下几点经验:

  一、家长或者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一看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以前的基础尚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二看对新事物是否有兴趣。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一般是不大可能自觉超前学习的,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三看对目标是否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对目标有强烈追求欲望的孩子就具备了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并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让孩子在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优秀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儿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就能把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科目上去。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

  不仅自学、超前学习如此,正常学习也是如此,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大都喜欢“劣势补救法”,总是想办法对最差的课程进行补救,专门请老师辅导,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弄得不可救药。

  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此时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印象。掌握整体印象之后,学第二遍时就能用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也就比较深透。学第二遍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第三遍时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出学习计划。

  六、在自学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都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下,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百分之百完全弄懂,能够真懂百分之八十五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影响自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要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千万要注意,懂百分之八十五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一知半解是学习上的大忌。

  八、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记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手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做笔记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因此有助于加深理解。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容要点抄在小纸片上,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内容记住了。

  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做笔记是绝对重要的读书技巧。很厚的一本书,做好笔记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薄薄的一本,复习起来很方便,查阅起来也很方便,应付考试更方便。所以读书有没有读好,就看你笔记有没有做好。

  九、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涂写。另外要尽量练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思考能力,除非是应付某种需要(例如跳级或考少年班),否则开始时并不在乎速度,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了之后,速度自然会上来的。

  十、找一个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由他来给你上课,也不在于由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指导你如何学习,帮助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钻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次要的。

  导师之所以要找气概恢宏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种人才懂得奇迹会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发生,而不会总是用常规来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高徒从名师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千万不能请一个“两脚书橱”来辅导,这种人虽然有很多知识和学问,却缺乏足够的气概胆略,经常会用常规来扼杀孩子智慧的火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家长本人如果具备条件,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

  十一、自学时最好有个伴,这样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在比较中,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产生更大的劲头;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但是,这个伴必须是个认真学习而且有志气的人,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对自学非常有利。

  以上几点关于自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学习。有能力的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孩子在以后的各种层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材施教”是各个时代教育学的响亮口号,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

  早期教育的不同和自学能力的差异,自然会导致同龄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其中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因为它词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得人心。

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最后孩子们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孩子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学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视了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教学速度来对待同一年龄段的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每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优秀孩子也许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而且学得很好;而那些较差的孩子可能用满该阶段所规定的全部时间仍不能学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和特别差的学生留级一样,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优势无形之间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的时间又能为他们在今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很少有质的提高,反而容易挫伤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很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程度时,应该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差生给予留级一样,做到有规可循。

  早上学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3岁甚至2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差距。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优秀孩子在3年幼儿班中跳级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1年等于以后的10年。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上学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孩子智力发育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人小,不同意收她,只得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非常好,还成了优秀生,9岁小学毕业时还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城关三中读初二。初中阶段仍然是优秀生,读了2年之后考入了苏州中学科少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跳级的具体操作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进行了超前学习,才谈得上跳级。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纯粹依靠老师的辅导进行跳级,是不可以的。只要学习上不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就说明还不具备跳级的条件。

  轻轻松松成博士或者一路玩着成人才,那是自欺欺人的鬼话。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免不了有这种坎坷,那种曲折,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忘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培养孩子成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过去有“十年寒窗”的说法,现在则更漫长,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要经历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这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走起来并不容易,正如前人所说:“科学上没有平安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因此,读书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道理虽然很简单,几乎尽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这些年来,我们遇到很多家长,他们开始时决心很大,行动也很积极,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不惜一切代价,真的愿意用百万家财“买个太阳不落山”。可是曾几何时,大部分人却已改变了主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持精神。

  轻轻松松成博士或者一路玩着成人才,那是自欺欺人的鬼话。诚如天文所说:“别人只看到我们家的外表,觉得这是奇迹或是偶然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我们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不知道我们为了应付一次周折所付出的心血,更不知道绘制这样一幅蓝图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才智和决心。所以,他们不明白这是一步步争取所得到的结果,以为是一蹴而就的奇迹。”

  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不仅孩子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父母也要作出很大牺牲,任何投机取巧、侥幸取胜的做法都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和曲折时,就无法坚持下来,就会改变主意,就像天方夜谭中取宝的王子一样,因经不住魔鬼的威胁和引诱而回头,结果变成了一块石头。

  另外,虽然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为当今孩子的成才提供了绝佳机会,但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负面效应。商品经济本身具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比天方夜谭中魔鬼的诱惑力具有更大的现实性,会在无意之间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之中。有的孩子就认为,反正读书也是为了赚钱,况且多读书也不一定赚得了大钱,现在如果有赚钱的机会,何必去苦苦读书呢?这样就会影响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在遇到曲折时,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错过了成才的最佳时机,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年华已逝。

  在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方面,我们除了以身作则外,还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小培养孩子自始至终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任何一件该做的事情,我们都严格要求孩子按预定计划完成,绝不允许半途而废。

  完成能力和习惯是人的一项很重要的品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缺乏恒心和毅力的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从小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做事一遇到困难就不能坚持下来,或者达到很低的高度就心满意足。这是读书成才的大忌,这种人是不可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层次的。

  二、培养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让孩子负责任。不用负责任的事情,孩子不可能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它,因为没有责任就不存在紧迫感。

  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这么说:“书读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与我们无关。读得不好你自己没前途,将来吃苦头。”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好,是把孩子的心给推远了。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书读得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做人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孩子才会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他的学业,才会在漫长的成才路上坚持到底。

  三、伟大而明确的目标是产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础。前人说得好:“有了伟大的目标,你就会把艰苦的劳动当做休息。”如果读书的目的性尚不明确,何来恒心和毅力去忍受二十多年的寒窗之苦呢?因此,必须把整个人生过程的“影像”放大清楚,让孩子知道读书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使他懂得读书对于人生是何等重要。

  四、在引导孩子读书成才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让孩子有被迫的感觉,要处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任何被迫的感觉,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在逆反心理驱使下,孩子非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可言,就连眼前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在商量任何事情,特别是学习方面的事情时,都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做。

  五、要多与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接近,尽量避开那些意志消沉的人。做事情不要和态度消极的人商量,这些人总是提出许多反面的理由,促使你后退;并提出“高明”的见解来否定你的追求,使你变得动摇起来,最后化解了你的恒心和毅力,若遇到困难曲折,就可能被拖下水。

  六、让孩子长期坚持某项体育活动或洗冷水澡。最好自己带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每天按时进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改变。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能够磨炼意志、培养毅力。

  七、立志和自信是恒心和毅力的前提,胸无大志或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这些非智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予以关注。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得好:“自然经常是先给某些人重重的一击,让他们倒伏在地,看谁能爬起来再投入人生的战场,那些毅力强大的勇敢者,就被选择为命运的主人。”

  从我父亲穿草鞋走出农民家庭到我女儿天西问鼎哈佛大学博士宝座,我们家庭经历过多次倒伏在地的厄运;但是,每次我们总能爬起来,重新投入人生的战场,而成为了命运的主人。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也免不了有这种坎坷、那种曲折,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忘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道德决定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孩子会成长为优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则会成长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

在教子成才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的说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来说,道德培养比智力开发更重要,因为道德低下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非常感谢《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先生,他的理论竟如此巧妙又如此全面地吻合我三十多年的教子经验,他说出了许多我心里想说的话。我不是道德教育的行家,下面说的一些内容,主要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阐述了王先生的理论。

  道德决定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孩子会成长为优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则会成长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王东华先生则大胆地提出:真正的天才都是圣徒。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在议论某某学校的校风不好,似乎是因为学校的校风不好,才致使孩子的道德低下。虽然这种说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因为确有个别本来不错的孩子入学后变坏的情况,但是,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责任推给学校是不公正的。

  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学校。那些校风好的学校无非是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而个别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非但无法兴风作浪,反而有可能慢慢地被感化为道德素质好的学生。当然,我们无意排除学校领导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反之,那些校风不好的学校,由于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个别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很容易被“同化”。一般来说,坏孩子的坏习惯很容易传给好孩子,而好孩子的好习惯则很难传给坏孩子,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才能养成的,而坏习惯则无需任何努力即可染上,这是由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决定的。因此,生源很差的学校,纵然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回天无力。于是乎,校风不好的责任就不幸全部落到了他们头上。

  道德培养根本就不是学校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没有家庭的大力配合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我们两个最小的孩子天君、天西,都曾就读于瑞安城关六小和三中。这两所学校的排名都不高,据说当时的校风也不好。但是据我们所知,这两所学校都有很好的老师和领导,之所以被认为校风不好,就是因为生源质量较差;再加上很多家长只顾赚钱,没有大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致出现学生道德滑坡、败坏校风的现象。事实上,我们的两个孩子在这两所学校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我们全家至今对这两所学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统统都报。这种善恶报应观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之一,虽然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就本质而言是劝人为善的,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撇开迷信的一面不谈,从道德感化的角度来看,善恶报应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这种报应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的孩子身上。为善者能感化出道德优秀的孩子,这是上苍回应给你的最高奖赏;为恶者则习化出恶劣的后代,这是天意给你的最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实际上是比任何报应都更可怕的报应,因为别的报应或许是一种物质上的损失,尚可补救,而恶劣的后代对于人生来说是永劫不复的精神灾难。

  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让自己的行为检点。崇高的道德是送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是比百万家财更有价值的无价之宝。

  道德教育的责任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但是这个担子并不轻松,而且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下面谈谈我们多年来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道德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好的,而必须由家长长年累月的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道德。要孩子诚实,自己必须不撒谎;要孩子不偷,自己必须不盗;要孩子不抽烟,自己必须不抽烟;要孩子不赌博,自己必须不赌博。总之,要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二、道德教育越早开始越好。孩子在学龄前已经开始形成道德胚胎,因此从出生到入学的这段时间内,必须重视孩子道德和习惯的培养,否则很多坏习惯染上之后就很难纠正,并成为终身的恶习。

  很多家长往往是在孩子有了坏习惯之后再进行教育,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种再教育所需要的力度,往往比事先正确引导所需要的力度大上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一个没有撒谎习惯的孩子,引导他诚实守信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此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等到他有了不诚实的习惯之后,再加以纠正就相当困难了。赌博、抽烟、偷窃的行为更是如此。

  三、所谓道德教育,就是让孩子的言行适应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国家的法规。因为社会规范和国家法规总带有对个人言行的某些限制,因此,道德教育必然带有某种强制性。为了使这种强制性能够为孩子所接受,必须首先让孩子知道究竟有哪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条款。所以家长在身教的同时必须尽早开始说教,尽早对孩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行为规范和法制常识教育,使他们从小逐步懂得这个世界的生活游戏规则。

  古代圣贤早已考虑到道德早教的重要性,因此编著出大量适合于早期道德教育的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关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篇幅。我在对孩子进行口语教育时就教他们背这些诗文,例如《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些简单的句子很容易被孩子接受,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了行为的准则。

  稍长以后,我们开始向孩子讲述一些法制常识,并经常讲一些法制故事,逐步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四、道德教育以孝为先。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孝道的孩子,将来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更难相信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会有很高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把“孝”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孩子是在父母和上辈的关爱中长大的,所以“孝”这个概念孩子很容易接受,而在“孝”的基础上就很容易进行其他道德教育了。“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其他一切道德情操都是“孝”的变种。

  五、亲贤人,避小人。孩子的道德培养除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之外,与孩子经常接触的人对孩子的道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很大,特别容易接受坏的影响。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千万不能让他与道德素质很差的人为伍,否则很容易染上恶习。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跟狗就吃屎。”这句话听起来虽不文雅,但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却是一句很有价值的至理名言。我们经常教孩子背诵《圣经》中的一首小诗,以勉励他们亲贤人而避小人:“莫偕无道行,耻与群小立。避彼轻漫徒,不屑与同席。”

要想家庭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必须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脉脉温情去营造孩子成才的软环境,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和谐愉快、奋发向上的氛围中,让孩子一辈子保持对成功的信心。

  还在孩提时代,外祖母就教给我一首民谣——《凡人与神仙》: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出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首小小的民谣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曾激励我做过许多美好的梦。虽然因生不逢时,未能好梦成真,但是,“神仙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却成为我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就教他们背诵这首民谣,使得他们从小就相信凡人也能做“神仙”,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都是普通孩子成长起来的,天才与凡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看你有没有自信。对“神仙”的向往不仅有利于孩子编织童年的梦,也在无意之间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去争取。永远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他就能够做到;自己不自信的事情,肯定不可能实现。

  孩子还没有上学,我们就经常对他们说,长大了读博士。这使得他们从小就对博士这东西很熟悉,而且认为这是肯定可以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博士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因此长大之后就会很自然地去努力争取。人们总是去争取自以为可以得到的东西,反之,如果认为“神仙”不是凡人做的,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凡人去争取做“神仙”了。

  有人说,人生最无法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通过一种明确的方法使普通人发展起充分的自信来。学生在完成他们的教育之前,大都不会有老师把发展自信的方法传授给他们,这实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并不能算是已接受过正常的教育。自信作为人的一种非智力素质,如“志”一样,是孩子成才的一项重要素质,而且同样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发展起来的,而只能从小由家庭用爱潜移默化地渗透出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会一辈子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会经常取得成功。

  培养孩子的自信得从母爱开始。自幼给予孩子最慈祥、最纯真的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根本环节。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而且有可能由于这种歧视而激发起发愤图强的效应;但是,任何人都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一个被父母歧视的人不可能自信,没有自信的人实质上是一个病态的人,自然更谈不上成才了。

  因此,要想家庭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必须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脉脉温情去营造孩子成才的软环境,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和谐愉快、奋发向上的氛围中。当一切顺利的时候,需要这样做;在困难曲折的时候,更需要这样做。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失误或过错而作出过激的反应,这样会伤了他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挽回,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很多失败的家教中,孩子可能都有过这样一段痛苦的经历。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言,我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困顿和曲折,就是凭借着一份由伟大的父母之爱孕育起来的坚强和自信,一次又一次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摆脱了困境。我又将这份从父母那里承袭下来的爱给了我们的子女,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能够在困难曲折中创造出辉煌。

  在培养自信方面,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最根本的环节之外,我们还会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任何有关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尽可能听从孩子自己的意见。即使是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并给予诚恳的解释,从不粗暴地予以否定。

  二、让孩子带路。每次出门,不管是拜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总是让孩子走在前头,为我们带路。

  三、在公共场合,除非对号入座,否则一律挑最前面的位置坐。不论开会、听课、看演出都是如此。

  四、经常有意识地与孩子争论问题。自己站在错误的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然后及时表扬鼓励。千万不能老是让孩子输,更不能在日常生活的争论中以大压小,使孩子难堪。

  五、练习当众发言,培养孩子当众辩论的能力。

  六、经常练习正视别人,用有力的眼光逼视对方,并且保持笑容。

  七、保持良好的走路姿势,昂首挺胸,两眼望向远方,经常有意识地把走路速度加快。

  八、经常用暗示的方法,使孩子相信自己是个特殊人物,将来必定大有出息。这样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确有很重要的作用。

  九、即使孩子出现很大的失误(比如高考落榜),也不能严厉惩罚;相反,应该加以特别关怀和安慰,还要用暗示使孩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我们的孩子在成才路上也曾经历过几次“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刻,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帮他们渡过难关,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老五天君因为半分之差进不了上海交大少年班,但在我们的关爱下,保住了自信,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

  十、尽量找出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对一般孩子有效果,对优秀的孩子也同样有效。要知道,天才也需要从自己的成果中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如果自己的成果得不到及时承认,天才也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枯萎。对那些较差的孩子来说,更需要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以上罗列的几点既是前人的经验,也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总结,确实有很好的效果,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一辈子保持着征服者的状态,保持对成功的信心,这是我们三十多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正是这种自信,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考上了大学,并在此之后,以大无畏的气概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关隘,不断攀登新的人生高峰。

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

  人们都说大学时代会比中学时代轻松,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来说,或许是这样,因为大学是他们求学的终点站,只要马马虎虎跟得上,就能拿到一纸文凭,就能为他的人生贴上金字招牌,无须再去苦苦拼搏了;但是,对于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来说,永远不会有轻松的时候,大学阶段只是他们人生事业的起点。

  我们深知,对于一个优秀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新的更高的目标可供追求,就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也容易降低读书的兴趣,这对学习极为不利。

  另外,对于人生来说,没有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可言。我曾教孩子们背诵鲁迅先生的名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而不存在于和谐和稳定之中。”所以,我们从来都是把漫长的追求过程本身看成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并不一味等待胜利日子的到来,否则就无法想像我们是如何走过二十多年漫长的苦难岁月的。

  而且事实上,以前那段奋斗、追求的日子,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生最充实、最美好的岁月。后来,胜利的辉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荣誉和满足,但我们内心的实际感觉,远没有昔日的奋斗岁月那样令人陶醉。

  就我们的亲身经历来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不断地为我们自己也为孩子们设定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后来的成绩。这方面,天文的经历最能说明问题。

  还是在读大学期间,我们就鼓励天文制定了全面的自学计划。第六至第七学期,他开始积极准备考研究生。结果,他顺利通过了上海交大研究生考试,被正式录取了。

  在上海交大期间,天文由于数学功底很好,加上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做出了三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前两篇分别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国数学界的权威刊物《数学进展》上,第三篇于1988年在黄山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后经国际权威机构审稿录用,由世界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在纽约出版,而且被安排在第一篇。

  研究生毕业后,凭着好成绩、好论文、好表现和导师的大力推荐,天文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找到了工作。模具所是一个很不错的单位,所址就在上海交大校内。

  ……从小至今十几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我日复一日地静心钻研、苦苦求学,因为心中有一种希望和追求,同时也出自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而今毕业工作了,当年的希望和追求也被无情的现实所代替。自从上班以来,我的心情就一直很压抑,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除一日三餐之外就是睡觉,既没有时间看书做研究,上班也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只是坐班消磨时间而已。尤其难以忍受的是上班时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与各种不合理的规定,我想这肯定不是我十几年寒窗苦苦追求的目的地……

  也许说要等待,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可这仅仅是聊以自慰而已。人因为无奈才会等待,生活就是因为等待而失去光彩的,等待会消磨人的意志和锐气,因此等待绝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看了他的信后,很同情他。不要说天文十几年寒窗苦苦追求的不是到某个工作单位混口饭吃,就是我们自己,也是一直希望他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做出自己的成果,创出自己的事业。尽管天文的工作单位令很多同学羡慕,但对我们来说,确确实实那里不是理想的归宿,因为这不是我们当初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们考虑再三,决定支持他停薪留职。停职之后,天文在上海租了一个地方复习英语,准备报考托福,并继续钻研他的专业。

  三个月的停薪留职期限很快就到了,我们本来打算再继续办理停薪留职手续,但模具所那边提出不能再办了,要么立即回去上班,要么从所里调出或辞退。

  我们全家再三斟酌后,认为天文现在如果回所里上班,必然重新出现原来的那种痛苦的压抑感和失落感,到那时候即使无法忍受,也不再好意思提出其他要求了;如果不回所里上班,则必然失去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而且这个单位毕竟是天文十几年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得来不易,一旦失去,可能永远无法再得到。

  然而,苦难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果断的决策。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对理想的追求,放弃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既然回模具所上班不符合天文十多年来苦苦追求的目标,那么就是放弃了也没有什么“可惜”可言,更不会存在“后悔”的问题。相反,如果留恋那个别人认为求之不得的好位置,而扼杀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打破了心中的那个“梦”,人生将会永远在后悔中度过,幸福和满足将不再与他有缘。因此,我们果断地选择了从模具所调出。

  天文调动的事在人们的一片叹息声中很快就办完了。当时曾有很多人对我们的选择感到无法理解,亲朋好友则是替我们感到惋惜不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我们人生又一次重大而正确的选择,为天文的人生事业打开了新局面,使他的才华获得了发挥的机会。

  天文办了调动手续之后,就安下心来做他的学术论文,并在下半年参加了托福考试,整理好有关材料(成绩单、推荐信、论文复印件等),向美国有关学校提出了申请。美国多所大学录取了他(获全额奖学金),最后他选择了纽约州立大学。四年后,又荣登康乃尔大学博士宝座。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天文被普度大学聘为教授,开始了为人师表的生涯,并开始了独立的学术研究。由于在学术上的成就和教学上的声誉,他很快在专业领域内树立了名望,进而被全美排名第一的宾州大学商学院聘为教授。现在他所从事的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业,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当初满足于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那么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将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或者说,就根本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看着孩子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我不由得想起了1993年写给天西的那封信。当时天西正在中科大少年班学习,假期与同学一道去游览了泰山。得知此事后,我感到十分高兴,在回信中写道: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很深的人生哲理。站得高就能看得远,看得远就有一份自信和自豪感。一个人有了自信和自豪感,就会有志气,有傲骨。这志气和傲骨是成就一切大事业的基础。所以每个人都要拼命上进,争取进入高层次,就像登泰山一级一级往上爬,爬得最高才能看得最远,‘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实现了……”

  让我们备感欣慰的是,我们的孩子正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实现着这一人生境界。他们不愧是我们的好儿女,从他们身上,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就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标准,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也曾认为,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业水平,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能兼顾时,必须以后者为主!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社会上任何事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学校里则是以分数论英雄,如果考试分数不高,即使你功底最扎实,最具有真才实学,也不可能被认为是优秀学生,接下来就是进不了名牌大学,也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机会,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事业了。相反,如果能用心把考试应付好,得到高分,哪怕你功底不深,高分低能,也能进入好的大学,于是就有了灿烂光明的前程。

  如果不顾现行的考试制度,一心奉行素质教育,那就是以身试法,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考试的择“优”与素质教育的“优”是大有区别的。考试的择优录取是国家的大法,是谁也不能去碰它的,否则就是犯法;素质教育的“优”则只是教育界同仁和社会贤达的一片苦心而已,并没有法律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素质好的学生必定能得高分。这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如果别人都在拼命地大做习题,熟悉各种题型,以应付考试(尽管这些做法对他的素质提高和今后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但毕竟在应试方面获得了优势),而素质好的学生却不在应试方面下功夫,那么后者就必然会吃眼前亏,不小心就会误了一生的前程。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数学为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为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必要把每个公式、定理彻底弄清楚,只要能熟记,并通过大量做习题学会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定理,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提高数学素质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这不仅不能增强他的数学功底,长期下来还会扼杀他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又恰恰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然而,彻底弄懂每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考较高深的课外书籍,会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虽然会大大增强他的数学功底,训练他的数学思维,并为今后高层次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应付眼前的考试方面未必会有优势。因为他没有时间像那些为应试而读书的学生那样去做大量练习,而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

  诚然,一个功底很好的学生,如果和那些智力差的学生相比,在应试中不必担心吃亏;但是,如果与那些智力同等而又致力于应试的学生相比,就会让人家占了便宜。

  对于一个功底确实很好的学生来说,只要他能及时地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应试”上来,得到优秀成绩是不难的事。我与孩子精心设计的学习方针是:在不影响应试任务的前提下提高素质,争取在每次考试中都要得到好成绩、好名次。不要把考试的名次看成是一种虚名,而是把它看成是实力的表现。

  事实上,考试的名次不仅是实力的表现,也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虽已历经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当权者总想把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招揽进来,但是,每个朝代总有很多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被排除在外,因怀才不遇而遗恨终身;同时,也有不少无才无德的碌碌之辈,却能在应试中侥幸取胜而一步登天。即使在现代考试制度下,也有许多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没有把考试应付好而名落孙山,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同时又总有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榜上有名而春风得意。

  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手段,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如果哪所学校在中考、高考中考不出好成绩,即使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逃脱不了“背黑锅”的命运。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强者要想永远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须面对现实。

  当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设计好人生蓝图,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成才的关键,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做父母的就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留下了我们决断的身影。当然,决断不等于武断,设计不等于包办,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我们的远见和经验,使孩子人生的航船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使他们能到达尽可能远的目标。

  当“文化大革命”浩劫扰乱全国人民的时候,在“知识越多越反动”思想的支配之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读书无用论”,甚至出现“白卷英雄”,很多家长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当时,我们却凭着自己的远见,作出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重大决策。也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得我的人生理想在另一种形式下得到了实现(从父辈转到了子辈)。

  我们的另一个远见是,远在当今社会的有识之士呼吁女性回到母亲岗位之前,这种良好的母亲意识就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了。正是由于这种超前的意识,小湘自从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自觉地走上了母亲岗位,而且永远未再离开。我则长期担任兼职家庭教师。这样孩子就能够在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的早期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第三个远见是,在当年不提倡早期教育和限制早上学的情况下,我们却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全面实现了早期教育和早上学。正是由于这一远见,使我们的两个孩子有机会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即使没有进少年班的孩子,也因为早教而获得了年龄上的优势,使他们在高层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我们的第四个远见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计划好让他们读博士。在这种大远见中,我们放弃了许多参加比赛和过量做练习的小选择。我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告诉孩子,对没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可以不做,老师那边我们出面解释。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远见来规划孩子的成才蓝图,没有跟在别人后面跑,也没有去和别人争眼前的名次。因为在我们的超前意识中,眼前的名次对以后的发展实在不重要,徒然增加压力而已,而那个宝贵的时间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在马拉松赛跑中,开头所处的位置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调节好体力,争取在最后冲刺时最先到达终点。

  这就是说,远见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孩子成才真正的关键,什么只是眼前的虚荣,对孩子成才并无实质性的好处。这样就使我们既能慷慨地放弃虚荣,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

  我们在教子成才的漫长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麻痹大意,错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都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一点在天武报考中科大少年班一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天武报考中科大少年班,开始时学校一直不同意,等到学校领导终于点头了,离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4个月了。

  如果继续参加班级的正常上课,天武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学完后面的课程。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天武向校方提出了停课在家自学。凭着良好的自学能力,加上我全身心投入的辅助,经过3个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天武就把应试课程全部学完了,还提前进行了总复习。

  然而好事多磨。我们原以为,既然学校已同意天武报考少年班,而且正式通知他准备应试,又同意他停课自学,那么高考的报名手续应该不再有任何问题,学校领导总不会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可是到高考报名的时候,学校没有通知天武去办理有关报名手续。我们去教导处询问了几次,有关人员都说不知道此事。再请示领导,领导又不在。

  到最后一天,我们急得不得了,天武也因为着急而无法安心看书。毕竟已做好了应试的准备,而且苦苦奋战了这么多天,当然希望能够在高考中奋力一搏,如果这样不明不白地半途而废,天武心理上肯定不平衡,也将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冷静地考虑了一切可能争取的途径,找到一切可能的关系去做学校负责人的疏通工作,终于让他开了金口,答应我们明天到教导处办理报考手续。

  他一拍板,我们第二天就顺利地办理了报名手续,于是天武就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乍看起来这是小事一桩,但对天武来说,这是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或意气用事,就失去了这次机会,那么天武将无法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也就不可能赶上李政道博士的Caspea末班车,天武的人生道路将是另一番景象。

  其实,无论是有远见,还是抓关键,都服从于我们对孩子的人生整体规划。如果没有这种整体规划,我们就无从分辨什么是对孩子有利的,什么是对孩子无利甚至有害的;什么对孩子是关键的,什么对孩子是次要的。凡是对孩子关键的,我们都想方设法紧紧抓住,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最典型的是天西,从早上学、跳级读初二、考入苏州中学科少班、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到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再到转入哈佛大学,她的每一步几乎都是按照我们的规划进行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天西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教育“杰作”。

  当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设计好人生蓝图,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成才的关键,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祖孙买驴的故事提示我们,在教子成才的道路上,必须排除干扰,坚定地按既定方向前进,走自己的路。

  小时候,爸爸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爷爷和孙儿在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们就指责老头,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老头听了觉得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

  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年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

  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儿走。

  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打趣:“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

  但是,他们现在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说话,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驴有人非议,两人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惟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儿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祖孙二人不小心将驴儿掉在沟里摔死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人世间能够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都发生过了,所有的高明见解、金玉良言能说的都说过了。现代的任何一种见解,不管有意无意,几乎都可以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找到源头(自然科学理论除外)。所以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新东西,只有新组合。

  在家教理论方面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现代家教理论都可以从古人那里追溯到源头,今人的各家理论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了古人的信条而已。

  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我奇怪地发现,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理论和经验都对应着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理论和经验。虽然两者之间似乎水火不相容,但又各有各的存在理由,谁也无法否定谁。

  比如,有人说要不失时机地早教早学,要及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开发得越早大脑就发育得越好。因此,要争取把教育时间推到学龄之前,推到3岁之内,甚至推到尚未出生之前(胎教)。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智力情况,该早读的就早读,该跳级的就跳级。可是,也有理论说这是拔苗助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自然发展情况,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认为12岁之内绝不读书。

  又比如,有人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但也有人提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慢慢摸索,那么人类肯定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一旦错过了最佳学习期,有许多东西就永远掌握不了,因此必须尽快教给孩子,不能等待他自己独立探索,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错过时机。

  再比如,有人说妇女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要与男人平等参加社会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妇女解放理论。但是也有人提出,这理论本身就是“夫系”社会的一个圈套,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只不过是从家庭的小玩偶变成社会的大玩偶,在男性的拳击场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真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必须让女性的母亲价值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认为整个社会都要提倡一种良好的母亲意识。女人的名字叫母亲,女人必须回到母亲的岗位担负起教子成才的责任。这个责任和它的价值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前途,远远超过女性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另外,有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多听大家的意见。这几乎是普遍公认的处世准则。但是也有人提出,如果把每位科学家对世界的意见综合起来,那么世界根本就不复存在,不可构建。我在开头所说的“祖孙买驴”的故事中,两位善良的祖孙因为兼听了众人的意见,结果是抬着驴儿过独木桥,让驴儿摔死在沟里,遗恨终身。

  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人物,必然需要一套特殊的手段。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在没有严格的科学根据的情况下,无法判定究竟哪一套方法更高明。这并不表明人类在家教领域内就束手无策了,恰恰相反,这给创造性和想像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奇迹往往出现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而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因为尽善尽美就不可能出类拔萃。

  因此,有人提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认为人生要想干成一番事业,也只能如此,没有两全之策。

  “祖孙买驴”的故事提示我们,在教子成才的漫长道路上,必须排除干扰,坚定地按既定方向前进,走自己的路。如果前面没有路,也要勇敢地闯出一条路来。

  以上我给大家提供了自己教子成才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毫无疑问,教子成才之路是艰苦的,是需要付出很大牺牲的。然而,如果你懂得牺牲意味着什么,就算是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了。只有把教子成才当做人生理想去追求时,你才会发现艰苦所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充实,我们从来没有妒忌过那些投机者的风光,“不曾在黑夜里哭泣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圣贤的启示总是那么刻骨铭心。在人们的赞美声中,何曾有人想到,我也常常在黑夜里流泪,感叹自己一生未能亲自创一番丰功伟绩,未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只要你顽强去奋斗,往往是泪水夹在笑声中。在对人生的反思中我懂得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尽可能丰富的人生也只是人生的一种。

  假如有来生,我愿再出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后做一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老师,带领那些天真浪漫的孩子们走上成才之路,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博士,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让这片土地上到处是博士之家。这也许是比相对论和黎曼几何更为光辉灿烂的伟大事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775.html

更多阅读

一丁讲解:德国直邮和转邮的区别

很多人来问一丁关于德国直邮和转邮的区别,所以写的多了,干脆在这里发个博文,希望更多人看到,了解德国包裹直邮和转邮的区别!直邮单,非常简单,发货人直接从邮局买了包裹单,或者从卖直邮单的转运公司买了包裹单,贴在包裹上,包裹就会直接从德国卖

怎样把扫描的文件转换成PDF格式文件 扫描图片转换pdf格式

怎样把扫描的JPG格式的图片或者文件转换为PDF格式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是Adobe公司所开发的一种特殊的文本格式,这种文本格式最大的优点是其尺寸较小、阅读方便,非常适合在网络上传播和使用。现 在,很多产品的说明书都

冒险岛弓箭手攻略3:三转前的练级路径

现在谈谈三转之前的练级路径。首先有个建议,弓手在三转之前,没有必要跑太远去天空之城、玩具城、冰封雪域等地,以呆在金银岛为主,金银岛各个部落的任务够你做,各个部落的怪物也够你打了。金银岛中经常要路过、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就是六岔路

转载 水泥知识(立窑与转窑的区别) 石灰立窑

原文地址:水泥知识(立窑与转窑的区别)作者:影子转帖】水泥知识一、水泥术语:水泥按用途及性能分为三类。1、通用水泥,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规定的六大类水泥,

声明:《转 我的事业是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 pdf》为网友风送渔人到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