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72回写“杨修之死”,十分精彩,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老师解释了杨修被曹操处死的原因。我那时候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老师分析得再精辟,我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确,成年人勾心斗角的事情,我们怎么理解得了?老师当年的解读我几乎忘光,倒是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
老师说,杨修这个人,太爱耍小聪明了——杨修的聪明是小聪明,不是大聪明——总是给曹操制造麻烦,所以被曹操杀了。
如今我人到中年,社会阅历虽谈不上丰富,但也经历了诸多人事变异,对“杨修之死”有了不同的解读。
语文老师说,杨修的聪明是小聪明,不是大聪明,这并不准确。要我说,杨修的聪明纯属智商上的,是一个高智商的天才,也是大聪明——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这相当于现在的智力测试题和脑筋急转弯。以杨修的智商,如果生活在今天,一定有资格加入国际门萨天才俱乐部。
但是,杨修的情商却很低,属于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或者说,聪明,但缺乏为人处世的世故和见识。曹操何等人也?是枭雄,无冕之帝王,生性猜忌、多疑、残忍;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杨修在曹操手下当主薄,如果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高情商之人,肯定会谨言慎行,投曹操之所好,而不会屡次犯曹操之忌讳。
那么,杨修都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
首先,杨修太爱卖弄自己的高智商了,根本不加掩饰,有喧宾夺主之嫌。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领导的地位至高无上。为了维护领导的权威,底下的人必须低调低调再低调,哪怕见识、智商远远超过领导,也要在领导面前装疯卖傻,这样才能显示出领导出众的才能和智慧。谋臣是专业出主意的,顶级的谋臣智商通常都比领导高;《三国演义》里面谋臣为领导出主意,主意出得好,出得高明,领导为了藏拙,就会说“正合我意”。但杨修为人却不够低调,经常在领导面前显摆自己的高智商,把领导的智商比下去,显得领导的聪明程度远不如他杨修,这是在变相贬损领导的智力地位。
曹操在大门上写一个“活”字,居然“人皆不解”,真的不解吗?不可能。这种智力测试题难度并不大,那些天天在曹操身边的办事人员,都是些机灵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个智商高一点的?大概不是,而是他们比杨修情商高,故意装作“不解”。倒是杨修,有意卖弄聪明,连连道破曹操出的智力测试题,果然惹得曹操不高兴,“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本来,字谜被破解,曹操应该高兴才是啊?问题是,杨修轻而易举地就猜出了曹操的字谜,等于说你曹操出的字谜太简单了,智力含量不高,这不是贬损领导智力又是什么?而那些狡猾的人,对于领导出的智力测试题,明明已经知道了答案,也装糊涂,故意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地思索,就这样还是猜不出来,“人皆不解”,由领导最终揭晓谜底,此刻,狡猾的人作出恍然大悟状、五体投地状,以自己的愚钝陪衬出领导的聪明绝顶,让领导充分享受智力上的突出地位和优越感,岂不是皆大欢喜?
杨修卖弄智商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和曹操一起猜曹娥碑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字谜。作为高智商的人,杨修看了一眼就知道了答案,可谓才思敏捷;曹操急忙让杨修不要揭晓谜底,和杨修策马同行,一直走了三十多里路,曹操才想出答案是“绝妙好辞”。这件事同样让曹操感觉不好。作为一位相当成功的领导,智商居然和手下人相差了30多里地,你让曹操心里怎么想?这种事传出去,对于领导的形象肯定不利,这就难怪曹操很不爽了。同样,换做狡猾的人,在领导没有想出答案之前,自己绝不会率先揭开谜底,而会让领导优先,让领导保持良好的智力优越感。
——要知道,就算你泡妞比领导厉害,领导也会不高兴;一到酒桌上,你高谈阔论,卖弄才华,弄得满桌子的美女都把脑袋转向你,对你满怀倾慕,导致一贯被重视、一贯被众星捧月的领导被忽略、被边缘化,可以想象领导心中有多窝火;所以,顶级的泡妞高手,在领导面前经常表现得害羞、腼腆和木讷,就像从来没有搞过女人的童男,并且还善于不动声色地吹捧领导,引导美女把倾慕的目光投向领导,让领导充分体验到“做领导就是好”的优越感。那些在领导面前大肆卖弄泡妞才华的人,几乎都被领导嫌恶,被领导在内心否决掉了,诸位泡妞高手,对此不可不察。
杨修被杀的教训之一是: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地位,不仅仅是无条件服从领导安排和分配的岗位和工作,还得让领导充分体会到自己的高人一等,以便确立和维护领导的智力地位;千万别让领导感觉你比他聪明。
其次,杨修不懂祸从口出的道理,嘴巴太多了,过度解读领导的言行,暴露了领导的隐私。
第72回写到: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本来,就算你杨修聪明,心里跟明镜似的,识破了领导的阴谋和阳谋,但是,在众人和领导面前也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智若愚,对吧?你杨修像选秀节目的评委一样,举凡领导的事,你都忍不住要发表一下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岂不是对领导的过度解读,以至于暴露了领导的隐私、泄露了领导的机密?你杨修这么“目光如炬”,下次领导还怎么玩猫腻、暗箱操作和搞腐败?你杨修这种自作聪明并且把不住自己嘴巴的人,只会让领导对你保持足够的戒心和距离。
——曹操的心腹何其多,杨修的解读很快就被上报到曹操那里,结果“操闻而愈恶之”。
杨修被杀的教训之二是:领导的心思你别猜。
第三,不务正业,缺乏政治敏感性,干扰了领导的人事安排。
杨修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连“击鼓骂曹”的狂生祢衡也给他面子,除了“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祖德”,天下就没有人被祢衡放在眼里。有人说曹操嫉贤妒能,这是有失偏颇的。写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善于笼络人才,手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正是凭借谋臣良将,曹操才得以三分天下。应该说,曹操和绝大部分领导一样,偏好那些忠心耿耿替自己办实事、办正事的能人,要么出谋划策,要么冲锋陷阱,这是领导之常情。杨修身为主簿(文官,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作为能近距离接近领导的人,杨修本该为领导多分忧,减轻领导的负担,并利用自己的高智商,为领导出谋划策,多干些正事、实事才对,但杨修都做了些什么?除了显摆自己的智商,擅长解读领导意图,只会给领导添堵之外,一部《三国演义》,就没有见过杨修为曹操谋划过什么良策;更要命的是,杨修竟然犯了大忌,深度参与并卷入了曹家立世子的家事,严重干扰了曹操至关重要的继承人安排大事,给领导添了乱。杨修连这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岂不是在自找死路?杨修卖弄智商,屡次破解曹操的字谜、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测试题,这些属于小节,远不至于触动曹操的杀机——读者想想,祢衡裸身击鼓时骂曹操骂得那么凶,曹操都没有杀他,而是假黄祖之手借刀杀人,怎么可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杀杨修而惹骂名?然而,杨修非常不明智地掺和进曹操立世子的“废立”大事,做事也不够精明、机密,屡次引发曹操的嫌恶——“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不知死活,对于自己见恶于曹操,竟然毫无察觉,在这方面,杨修表现得异常迟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杨修能够稍微察觉曹操“已有杀修之心”,就会谨言慎行,而不至于死到临头了还不忘卖弄自己的高智商,破解领导的心思——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犯了领导那么多的忌讳,杨修想不死都难了,只是迟早的问题。很快,杨修就给自己找来了被杀的机会。对“已有杀修之心”的曹操而言,利用军机大事杀掉杨修,可以说名正言顺,良机难逢,可以最大限度地杜人口舌。只是,既然已经借故杀了杨修,为了表明杀人有理,曹操只能把戏演到底,硬着头皮迎战蜀军,导致战事不利,曹操自己也几乎丧命,被魏延用箭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然而,曹操不愧是奸雄,善于演戏和收买人心,“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以“厚葬”的方式给三国时期的文人一个交代,也给自己的退兵找个台阶下。只是,此时此刻,年方34岁的杨修已经成为了一具不能说话的尸体,沦为曹操可资利用的道具。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被杀的不是杨修,而是另外一个人,杨修一定会如此这般地解读曹操的用意:
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非是鸡肋杀君,而是丞相久欲杀君耳!”
杨修被杀的教训之三:多干事,少说话,少插嘴;别给领导添堵添乱;否则,你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