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完朱东润先生著作《张居正大传》。这部传记和《朱元璋传》、《李鸿章传》、《苏东坡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作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明王朝内外政治斗争为背景,成功地勾画了一位殚精竭智、舍身为国的明代大政治家,其精明世故、谨小慎微、严于律已、力推改革不遗余力、呕心呖血的铁腕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大呼痛快。
张居正出身于下层民众家庭,家族里没什么背景可言。在那个被我们称为“任官为亲”的封建社会里,硬是凭着自己年少时便表现出来过人颖资,二十三岁便考得进士,进入皇城。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很有启发意义。张居正由于才华出众,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年仅十三岁,凭他当时的表现,考中举人应是理所当然的事。可当时的湖广巡抚为了让这个年轻人多些磨练,以便日后担得大任,故意没有让张居正考上。而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失败就放弃努力。没过三年,再次凭着自己的出色才华考得举人,而再过六年,他更是一举考得进士。真是“真金不怕火炼”。即便是那个黑暗年代,是人才也一定会出人头地。而往后的成长历程证明,当年湖广巡抚也许是不经意间的这一安排,却使得张居正的成长显得更加稳重沉熟。如果张居正从小便一帆风顺地走下来,没经历什么曲折坎坷,也许日后的张居正会是另一番光景呢。
张居正当时所处的明王朝正是内阁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几任内阁首辅与内阁成员之间关系不和,争斗你死我活。张居正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并且最终取得胜利,日后在内阁首辅位上一坐便是十年,得益于一个字,便是“忍”。正因为“忍”,他主动和当时的高拱搞好关系,正因为“忍”,他也能和徐阶相处得关系融洽,也还是因为“忍”,他和当时的两任大太监严嵩、冯保都能相处得不错并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得到二人的支持。“忍”字拆解开来,便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在严酷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里,没到自己出山发言的时候,坚守一个“忍”字,而暗中苦练内功,积蓄力量,应该是保存自身力量、夺取最后胜利的最聪明的办法。在当时那个环境,如果张居正在“忍”字上稍微有些偏差,招来的定是杀身之祸。
张居正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其伟大之处,在于其为国舍身忘已的精神至始至终没有动摇过。虽然后来张居正数次提出要隐身退位以保万全,而神宗皇帝没有同意。但其在位的每一天,都是为公为忘私,尽心尽力的。便是在病塌之上,这位老臣还在处理国事。在为国家谋最大利益上,他甚至不惜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室展开斗争。为了节省国库开支,他驳回了皇后提出的为其寝宫修缮的要求,上书直言后宫刚刚修建不久,材料尚新,不需重新修饰。这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简直是一件被人认为发疯了的事。
张居正对其他官员要求严格,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更是如此。没有因为自己做了大官,便利用职权为亲属谋求什么福利哪怕是便利。比如其子要从京城回老家,有部属上书请张居正允许其子利用地方驿站,也算是一种待遇。当时驿站已经成为国家和民众的一项沉重负担。大小官吏都想从中沾国家的偏宜,有机会便利用驿站提供的饮食和马匹等交通服务,而最终这些负担由当地民众承担。张居正,这位当时国家的最高当权者,硬是没有同意部属的请求,让其儿子自己骑驴从京城返回老家。这种严于律已、不占国家偏宜的作风,着实令人敬佩。
令人感到愤怒又悲哀的是,这样一位肱股之臣,死后没几天,便被张居正身前悉心教导的皇帝神宗下令抄家,尽数剥去原来的各项荣誉称号。而张家的几位子孙,也落得了个死的死,残的残的悲惨结局。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神共怒。也难怪明王朝最终会走上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