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过了十月那三场戏,今天终于没有再错过。《安德鲁与多莉尼》SNS上好评如潮,已有太多的溢美之词来褒扬它的魅力,再说它好,也只是多余的了。 三位演员、七张面孔,每一个舞台细节都处理的完美无缺,剧情起承转合,表演生动有力、收放自如,节奏行云流水,没有语言,却远远胜过语言的力量。这是我近五年来看过最好的戏——没有之一。 你看,我又多余了。 说说戏,我一直非常坚持且坚定的认为:不论是什么戏,会讲故事最重要。任音乐剧、话剧、舞剧、歌剧、默剧、木偶剧等等能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剧”是核心,看了太多现在市场上只专注于华丽包装和各种宣传手段的戏,再看完《安》会心里一沉——这才是戏剧! 戏讲的是两个老人的故事,这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稀松常见的场景:琐碎的生活,不胜厌烦的唠叨,日复一日的消耗着生命最后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你走不动了,开始颤颤巍巍地给你端水、穿衣、为你擦去地上的排泄物,这个时候,会抽丝剥茧般地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爱你如斯,不论时间变成了什么模样。 这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中国人也难逃终究是人的规律,可是现在我们看到太多的国内文化产品裹挟功利的本质做华而不实的东西:今天宫斗、明天穿越、后天互撸娃大战精钢狼,这着实让我看不懂我们的文化人到底在关注什么?在盲目追求利润的今天,却不经意间丢掉了能够赢得明天的机会。 结束后有观众说:这个戏就是一千元一张票我都觉得值!这话有点言过了,但不难反映出观众对戏剧的关注和品味在哪里。在和袁鸿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不少启发,其实戏剧有一个内在的规律太多戏剧人没有注意到:戏剧演出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而在这么长的时期内要能够连续不断地演出需要自身强大的续航能力,这就是口碑,而口碑的来源正是“戏”的核心——“剧”,而能够沉下心来花时间打磨作品的人,他们的作品往往在这个长周期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驴得水》、《安德鲁与多莉尼》能够如此大获成功。所以,一般叫好又叫座的戏,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会太受关注,当检验过后,厚积薄发的能力能让沉淀过的戏剧名利双收。 所以,上帝是公平的。 回到故事的最后,老太太离开人世,原来充满生活味道的小屋子突然变得空空如也,留下的和留不下的都已经变了模样,老头在回忆的细流里默默咽下爱情最后的芬芳,他选择追随老太太的脚步相会天堂。 戏剧来自于远古却终归平凡,那是因为人类平凡的生命里蕴育着不凡的情感,一种温润如玉的东西从血管里感动着每一个细胞。就像故事的结局,温暖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没有你陪的余生,只是苟活的借口,我随你远去在天边,只因为我不愿只在梦里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