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A部特尖班历史周练卷2013-12-22 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

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A部特尖班历史周练卷2013-12-22

命题人:晏小平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1.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2.表2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3.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4. 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5.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A.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

C.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D.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7.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8.“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9.《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

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10.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1.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英雄们对封建剥削深有切肤之痛,而对资本主义并无多少预见。空想和错误是历史客观条件使然”。下列材料中,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是

A.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B.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C.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

D.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12.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从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更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

1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14.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15.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16.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的结论

A.甲B.乙C.丙 D.丁

17.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8.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19.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庶民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B.庶民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庶民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小说、京剧和文人画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20.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1.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 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2.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23.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憾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24.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5.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26.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说:“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平等”比“自由”更重要  B.寻求“平等”,更要捍卫“自由”

C.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D.“自由”与“平等”必须紧密结合

27.英国的“圈地运动”始于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强买自由持有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圈地运动”理解正确的是

①“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

②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③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

④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③④D.①②

28.下图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税率,这反映

国家

1926年

1931年

英国

4

10(1932年)

法国

12

38

德国

12

40.7

美国

20

53

日本

16

24

——摘自《全球大变革》

A.资本主义发展增快B.各国为克服经济危机而提高关税

C.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小D.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29.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30.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一、选择题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序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说明清朝以来发辫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11分)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创办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其中,四次单独登上“封面人物特写”。



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A部特尖班历史周练卷(2013-12-22) 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

图15注:1951年6月18日期刊。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周恩来被描述成在政治上是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

图16注:1954年3月10日期刊。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图17注:1971年11月8日期刊,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图18注:1975年2月3日期刊,画面中间写着:胜利属于周恩来,下面标题是:中国在关注毛时代以后的发展。

结合图片信息和新中国政治外交形势,任选两幅图说明周恩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并简要评析其观点(15分)

高三(12)班历史周练题答案2013-12-22

1-5 ABCAA 6-10CCBCD 11-15DABBA

16—20:BCCAA 21—25:DDBBB 26—30:BDBAB

31.(1)含义:“剃度”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 “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

(2)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

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授机革命。

“剃度”和“蓄发”“断发”(剪辨)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朝代变化。

(3)剪辨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6129.html

更多阅读

辽代上京—中京—燕京—北宋驿路 驿路梨花处处开

辽代上京—中京—燕京—北宋驿路此线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一支——契丹人,崛起于潢河、土河流域,创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开疆拓土,尽得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燕云十六州,并奚、达靼、室韦、渤海,及到辽圣宗耶律隆绪,国力

声明:《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A部特尖班历史周练卷2013-12-22 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为网友我掏心给你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