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在写法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单纯咏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及借物明理。
1、单纯咏物。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前人认为咏物诗起源于对物象的如实描写,乔亿《剑溪说诗》卷下中说:“咏物诗原于盘盂户席诸古铭辞,而渐失其旨,由过于粘着也。”认为咏物诗的雏形是刻在器物上的铭辞,但由于过于着实描摹物态而失去了它的主题。“过于粘着”的咏物诗在齐梁时期比较常见,这一类咏物诗以“形似”为重,虽然对物象的摹写十分细致,但不免给人以板滞的感觉。而唐代纯粹咏物的作品大都形神兼备,玲珑可爱,是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如: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韩偓《晓日》)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树里,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王初《早春咏雪》)
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从物象的选择还是从诗的风格来讲,都摒弃了齐梁那种浮华柔靡的特点,而流露出唐代的清新活泼的气息。
2、借物抒情。此种写法即把自己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说文解字》解释道:“情,人之阴气有欲者。”①
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和欲望。《荀子·正名》中也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可见“情”是与人的本性特征密切相关的,人的感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诗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爱情与友情的歌咏,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分别与相思,孤独与寂寞的描写;其次是人的失意穷愁之情或得意欢娱之情。在咏物诗中,诗人的感情借描摹物象的方法宣泄出来,使读者受到感染,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提到:“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齐梁咏物诗中诗人大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物象刻画和描摹,借物来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不多,正如王夫之所说:“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②而唐代咏物诗中借物抒情的作品几乎成为咏物诗的主流,诗人在吟咏物象时把“自身放顿在里面”,就能够使所咏之物染上自我的色彩,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常常通过对物象的吟咏抒发出来。在这些诗中,所吟咏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诗人并不刻意地描摹物象的外在形态,而是着重刻画它们的神韵,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杜牧《新柳》)
暖香红焰一时燃,缇幕初垂月落天。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罗邺《蜡烛》)
这一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之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关于“志”,《说文解字》解释道:“志,意也。”“志”即是心意,它不同于“情”,“情”是与生俱来的、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的,而“志”则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认知程度等许多因素相关,它的理性色彩较浓。“志”既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也与后天的培养熏陶有关。
六朝咏物诗中通过咏物言志的作品寥寥无几,而唐代咏物诗大都托物言志,在思想内容上丰厚了许多。例如: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郭震《云》)
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尝歇。愿垂拂拭恩,为君鉴玄发。(沈佺期《古镜》)
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吴融《桃花》)
诗人们对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表达,对社会上不公正现象的讽喻,都通过咏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含蓄而深刻,诗歌的社会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借物明理。这种写法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这种哲理或是人生的真谛,或是自然的法则,它们是通过分析现象而得出来的本质性的东西。“理”不同于“情”和“志”,《说文解字》中说:“理,治玉也。”段玉裁注曰:“理为剖析也”,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之下,“理”是通过对表象的条分缕析而得出的,在咏物诗中则主要是通过感悟的方式来实现的。袁枚《随园诗话》:“诗家有不说理而真乃说理者。如唐人《咏棋》云:‘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咏帆》云:‘恰认己身住,翻疑彼岸移。’”唐代许多诗人在静心观物时有一种感悟,因而能够透过表象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如:
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皎然《水月》)
寥寥天地外,夜魄爽何轻。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曹松《月》)
借物明理的咏物诗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502页。
② (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清诗话》(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