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孙家栋、谷超豪、盖钧镒、翟裕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
造星探月叩苍穹
本报记者 郑 杨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他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孙家栋院士是我国千千万万个造星人中的一个,却是为数不多的参加了中国第一星、又见证了第一百颗星研制发射全过程的资深造星人。对他的采访,仿佛是在一部翻阅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大书……

从火箭转卫星

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家栋闯入航天之门很偶然。

18岁满怀憧憬地从辽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

回想大学岁月,孙家栋常常感叹人生际遇的奇妙。“我这辈子还真是喜欢吃红烧肉,不仅仅是口味问题,我的人生道路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而促成的。”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本来准备午饭后去住在哈尔滨的姐姐家,听说晚饭加餐有红烧肉,便改变了主意。当时能吃上红烧肉可不容易,他决定吃完晚饭再去姐姐家。

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生们宣读通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报名接受挑选。

不满21岁的孙家栋,马上联想到几个月前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动人情景。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中一阵激动,毅然填写了从军申请。当天报名、当天批准,当晚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成为了一名精神抖擞的军人。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段留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行前,部队特地到北京王府井买最好的哔叽料为我们定做了笔挺的军装,穿上这套军装走在前苏联的街头,时常会迎来羡慕的目光。国家不惜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学习也十分用功,每天攻读到凌晨两点。我的记忆力很好,一门功课的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拿到试卷便能一气呵成。”

孙家栋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学校大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出现了他的照片。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连续保持,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年年保持的难度很大,等到顶尖级的照片所剩无几之时,也就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此时,如果依然能名列“状元榜”,将会获得一枚由最高苏维埃颁发的纯金质的“斯大林奖章”。就在进入学院5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所有学生梦寐以求的纯金奖章。

载誉而归后,孙家栋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火箭研制工作中。他想,这辈子可能就搞火箭了,却没想到会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3月,孙家栋80寿辰之际,收到97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建军节3天前的一个下午,孙家栋正聚精会神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听到钱学森点将,孙家栋十分激动,建军节刚过,便扛着被卷和书箱去报到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被誉为“中国第一星”,38岁的孙家栋感觉肩上的担子好沉重。国家已经确定了1970年发射,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联接起来?一个个难题摆在他的面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孙家栋的性格,每一个难题都必须拿下!例如,为了让卫星升空后地面“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他们和搞火箭的同事商量,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最终让地面看见了卫星。

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奏着《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孙家栋仰望星空,泪水忍不住滚落下来。

国际市场做生意

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

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

交道。

1974年11月5日,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茫茫戈壁的发射台上,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发射。就在火箭托举着卫星即将点火升空的刹那,研制人员突然发现卫星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转入卫星内部自供电。这意味着如果发射,火箭送入太空的将会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

千钧一发之际,孙家栋不顾一切地一声大喊:“停止发射!”按照规定,发布这一命令需要逐级申报批准,正常情况下绝不该由孙家栋发布。发射终止了,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4个小时后,故障排除了,随着“点火”命令再次下达,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冲出了发射台……

1984年4月8日,是孙家栋,也是全国人民难忘的又一个日子: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掀开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新的一页。然而,当卫星向预定位置漂移时,星上镉镍电池出现了预想不到的热失控现象。孙家栋再次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立即再调5度!”现场操作人员为了慎重,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样要他签名。孙家栋毅然提笔签下“孙家栋”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分量和风险,如同10年前发射卫星时一样。

到2009年4月为止,由孙家栋主持和领导研制的卫星共29颗。漫长的造星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将个人风险抛诸脑后,令卫星化险为夷。他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及顾全大局、勇担责任的处事风范,折服了所有的人。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孙家栋和一些航天人就开始思考:要让中国的运载火箭走入国际市场,参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竞争,这将是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5年10月,当中国将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后,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进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

这一消息迅速震撼了国际航天界。在国际市场上发射卫星,绝不像在广场上放风筝那么容易。发射外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间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

过去以航天专家身份参与国际交流的孙家栋,受命于关键时刻,扮演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笔。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卫星,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这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因双方对若干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达成最终协议。11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作为代表团团长再次领命出征。

在穿越太平洋的飞行中,孙家栋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着谈判稿。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不辱使命,拿到了许可证。1990年4月“亚星”发射成功时,孙家栋笑得最舒心了,因为这次卫星的入轨精度是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

为了使中国航天能跻身世界卫星发射市场,花甲之年的孙家栋,多次往返奔波于大洋两岸,为谈判所耗费的智力和精力,绝不亚于研制一颗卫星。1994年的一个冬日,他率团与来京的美国宇航代表团就中美续签卫星发射合同进行了3天漫长而艰苦的谈判。当备忘录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的前一刻,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谈判间里。

探月工程新挑战

“我的任务就是延长你的手、你的

眼睛到月亮上,让你能看到月亮、

摸到月亮。”

孙家栋有个多年的老习惯————仰望月空。在心头有难题萦绕的夜晚,他常常披衣而起,久久凝视皎洁的明月,有时一连好几个小时,直到思绪豁然开朗。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的欣喜不言而喻。他深知,40多年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探月工程则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即将迈向现实。“婵娟从此不寂寞,广寒期盼故乡人”。

当年2月25日,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接受这样一项任命,对不少人来讲颇为意外。2004年起一直跟着孙家栋做事的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回忆:“当时孙院士已经70多岁,身上的荣誉很多很多了。多数人都有‘保持晚节’的观点,嫦娥一号工程风险很大,一旦失败,他50多年很辉煌、很圆满的历程就会受损。我想孙院士勇挑重担,确实出于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

事实上,探月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够顺利启动,孙家栋正是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和后来担任探月工程总指挥的栾恩杰、担任应用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早在2000年便为了探月事业走在一起,三个同样年事已高的老人被称为“嫦娥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家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航天”拥有极高的智慧,遇到任何技术难题,都会组织强兵猛将攻关解决,让整个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孙家栋老是开玩笑地说:“欧阳,我就是给你打工的!我的任务就是延长你的手、你的眼睛到月亮上,让你能看到月亮、摸到月亮。”

对孙家栋来说,保证欧阳自远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实现探月的科学目标固然非常重要,但他真正的挑战来自工程上的目标。“过去一直只是飞离地球几万公里,现在要想办法飞到近40万公里外的月球,所有地面跟踪、通信等设备能不能跟得上,是一个挑战;过去都是围绕地球飞行,项目再复杂,终究只是处理航天器与地球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与月球的三体运动,对航天器的质量、精度等要求也是新的挑战。”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甲”运载火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冲向太空。在1年的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于2009年初实现了可控撞月。

探月一期工程圆满成功,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又开始悉心指导探月二期工程的实施。每天大多数的时间,仍然被各种新的航天资讯所填满。“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孙家栋动情地说。

图1:孙家栋

图2:在前苏联读书时期的孙家栋。

图3:上世纪70年代,孙家栋在卫星测试厂房中工作。

图4: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留影。

图5:1999年9月18日,孙家栋在接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勋后与夫人魏素萍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
科研育人两无私
  谷超豪、胡和生年轻时的合影。

院士风采:孙家栋、谷超豪、盖钧镒、翟裕生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生,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研究的直接目标是探讨物质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规律。所以,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不能马上创造经济效益,但基础科学的重大成就,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比如说,电磁波、放射性和半导体,都是在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中发现的,现在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9世纪中期有人把逻辑推理代数化了,后来数学基础是否严格、巩固的问题吸引了一批数学家,就是这些研究,形成了最初的电子计算机的思想。许多高新技术的成果,都可以追溯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当今能源、信息、材料、环境和资源以及人口和健康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

基础科学的进展情况,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的重大突破,会使得社会文明获得长足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基础科学的水平和人才储备,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上世纪我国在“两弹”的研制过程中,调集了一批最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高水平的数学家参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科学的发展,前沿领域的重要突破,应该列入科技工作的国家目标。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应当积极参加和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任务的研究。

因而在加强基础研究时,除了加强和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许多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以外,还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支持,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不能直接生产财富,其经费不能靠自己创收解决,国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帕利斯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数学科学这棵大树是由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以及谷超豪、吴文俊和廖山涛等人培育和奠基的。”

84岁的谷超豪,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自从前几年摔了一跤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坚持每天早晨7点起床,然后整整一天都在看数学研究方面的书,或者是最新的数学论文,有时候还会和学生探讨问题,而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青年教师学术讨论班他必参加,遇到学科建设的大事更是每场必到。

报国无悔

“这是国家的需要,我必须去做。”

翻看他的人生阅历,一个清晰的线索摆在眼前————谷超豪对科学的探索总是围绕着国家需要的轨迹而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还是小学生的谷超豪,偶然看到学校礼堂墙上的标语:“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孙中山”,一个念头逐渐在心中腾起:此生要做两件大事————一是要做科学家;二是要做革命家。

在“既要做革命家也要做科学家”的想法驱动下,谷超豪在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进入到浙江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谷超豪师从苏步青和陈建功两位大数学家,同时担任学生会的负责人。学生运动非常繁忙,但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抽出时间来攻读学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革命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谷超豪面临转做行政工作的可能。最终,他选择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谷超豪随苏步青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

1956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当时,由于我国在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方面都比较薄弱,这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此时,身为复旦大学副教授的谷超豪已是国内古典微分几何学派的中坚。看到这一消息,向来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他,自然地想要承担起这个使命。同时,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也给了他很大触动。于是,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时,除了完成规定课程,谷超豪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偏微分方程,并听了一些与高速飞行器密切相关的流体力学课程。由此,谷超豪开始从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领域。

1959年,谷超豪被破格授予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按照前苏联的学位制度,研究生毕业一般只能获得副博士学位,要再工作一段时间,并有非常好的成绩,才能成为博士。谷超豪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在变换拟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得谷超豪被看做是继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E·嘉当之后,第一个对变换拟群理论作出实质性重要推进的人。

“文革”结束后,谷超豪曾先后担任了一系列的行政职务。1988年,当接到调任中科大校长一职的任命时,谷超豪的第一反应是要继续做研究,但在老师苏步青和老朋友杨振宁的建议下,62岁的谷超豪接受了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任命。

在改革和发展中,谷超豪强调,高校的任务首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一切工作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科大迁到合肥,条件很差,但仍然有很高的建设目标,称为第二次创业。“我离任的时候,学校新领导认为,学校的第二次创业完成了,要开始第三次创业了。”谷超豪说。

有人问谷超豪,如果把担任行政职务的时间都用来做科研,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谷超豪说:或许我在学术上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我不后悔。这是国家的需要,我必须去做。

谷超豪从不讳言,自己在数学方面是“有些天赋”的。小学三年级时,谷超豪就被除不尽的循环小数迷住了,“这让我觉得数学里面有非常奥秘的东西,做不到的东西可以想象。”还有一次几何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每边长都为1的四边形,面积是不是1?许多同学都肯定地回答是1。谷超豪却回答说:“四边形每边都是1,你可以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这样面积就差不多没有了,所以面积不一定是1,可以是1,也可以比1小很多。”

谷超豪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因为它们都平行地属于数学的3级学科,但也互有交融。在这对于行外人简直就是会“迷路”的“百慕大三角”中,他却发现了挖掘不尽的宝藏。“数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般研究者能在其中一个分枝上摘到果子就很不容易了,但谷先生却是少有的多面手,他同时在3个最主要的枝干上都获得了丰收。”谷超豪的学生、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这样介绍恩师的成就。

1974年,规范场的创始人杨振宁博士在深入研究时发现,规范场与微分几何有着密切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也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此前在与儿子重聚时,就向他介绍过复旦在微分几何领域有很强的实力,而谷超豪是这一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于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杨振宁便与谷超豪所率领的团队展开了合作,这其中还包括谷超豪的妻子、一直致力于微分几何研究的胡和生院士。

数学情缘

“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谷超豪的研究方向此时也再一次发生了转移,开始投入数学物理领域。他对规范场理论的贡献,被杨振宁称赞为“好像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局”。1981年,他应邀在著名数学物理杂志《物理报告》上就此发表专辑。该杂志还破例用中文刊出了摘要。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杂志上出专辑,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和广泛引用。

说起夫人胡和生,谷超豪一脸的笑容:“胡和生是很能干的,家里的事情大多数是她干的,我很感谢她。”

结婚53年,谷超豪依然清晰记得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那是1950年,我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她说苏步青先生给了她一篇论文,有些地方没弄清楚,想让我帮她看一看。我说:好啊,论文呢?她说论文在宿舍里。她的宿舍离我办公室有10多分钟路程。当时是秋天,但天气依然很热,她气喘吁吁地跑去拿,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很不错,对学问肯钻研。我们共同讨论了一下,她就弄清楚了。这是我们共同讨论数学的开始,她对我也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刚结婚时,我们住在12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有钟点工做饭,胡和生还总是想自己动手弄点好的东西给我吃。我觉得这样太花时间了,提出把这个时间挤出来搞学问,生活尽量简化,同时两人自觉自愿承担家务,但她总是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杂务。不过我也会烧饭,我们把烧饭叫作‘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做,自己享受。”

数学成就了谷超豪的爱情之梦。谷超豪笑盈盈地说:同样研究了一辈子数学,书画世家出身的胡和生就是在乎色彩的搭配,样式的和谐。“每次我出席重要活动,胡和生都要关心一下我的‘行头’。只要经她的手这么一弄,倒也总是蛮精神的。”他笑着说。

大多数时候,谷超豪和胡和生一起出现时,总是手拉着手,不管是出席重大的会议,还是去买一件小东西。每当有什么高兴的事,他们也会手拉着手到复旦大学南区学生们常常去的饭店里,小小地庆祝一下。

平时,两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到合作时,默契带来的高效率往往事半功倍。谷超豪形容:“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谷超豪说:“胡和生对我的支持是很多的。我在科大担任校长时,我们一直分居两地,各自搞研究,胡和生也从来没有抱怨过。有一次胡和生到科大来看我,正好那天我给学生做了个讲座,学生很感兴趣,还从小教室换到了大教室,后来学生在校园广播里说:‘校长,我们谢谢你。’胡和生后来告诉我说,她听了也非常感动。”

胡和生同样创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她是中国数学界惟一的女院士,更成为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报告讲台的中国女性。

一个书房两张写字台,丈夫的书桌朝阳,妻子的书桌面墙————“显然我这个位置比她的好。”谷超豪满足地说。

在谷超豪的文集中,有首写给妻子胡和生的小诗别有意境。这是在胡和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写的《贺和生》,“这首诗里包含了我对胡和生所有的印象。‘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是说我眼中的她非常用功;‘几何得真传’是说她是苏老很好的学生;‘物理试新篇’是说她的研究理论与物理也有靠近;‘红妆不须理’是说她很忙没有时间打扮,但是她‘秀色天然妍’,无需要打扮;最后一句‘共庆艳阳天’是我们一起在美好的时代,过很好的生活。”

潜心育人

“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

账了!”

谷超豪教书育人60载,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数学家。在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中,就有李大潜、洪家兴、穆穆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听过他的课和接受过他指导的学生中还有科学院院士3人和工程院院士3人。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偏怜人间酷暑中,朝朝新蕾化新丛。笑倾骄阳不零落,抚育精英毋闲空。”谷超豪这样表达一位师长的心愿。

每次提到自己的老师苏步青,谷超豪总是满怀感激。如今,他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们。

谷超豪关心家乡温州的高教事业,1999年兼任了温州大学校长。在温州大学2002届毕业典礼上,谷超豪这样告诫温州大学的学生:“第一,要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快,科学进步不快,我们人才不够,实力不够,我们还是会在将来国际竞争上吃败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第二,要从小事做起,我学数学,第一步是做助教,把学生的习题一份份改掉,这就是从小事做起,后来在科协当党支部书记,开什么会挂什么横幅,都是自己爬上梯子就做,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全心投入,才能把事业办好。第三,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说起育人经验,他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好的老师,学术水平要持续提高,对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都要热心,对学生的成就要感到高兴。”

“让一个走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7309.html

更多阅读

《无双大蛇Z》五星激难人物心得:孙悟空

《无双大蛇Z》五星激难人物心得:孙悟空《无双大蛇Z》五星激难人物心得:孙悟空——步骤/方法《无双大蛇Z》五星激难人物心得:孙悟空 1、C1打落马效果可以,C2无视,C3单挑可用。C4主打,不过猴哥的方范围不好,而且一挨打就容

转载 孙思邈辟谷方•酒膏散第四 酒膏

原文地址:孙思邈辟谷方•酒膏散第四作者:紫薇宫阙酒膏散第四方六首论一首仙方凝灵膏︰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松仁(十二斤) 柏子仁(十二斤)上四味,炼之捣筛,以白蜜两石四斗纳铜器中,微火煎之,一日一夜,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微火之,七日七

老孙家牛羊肉泡馍 西安美食排行榜前十

下午西安的朋友介绍西安最有影响力的美食“老孙家牛羊肉泡馍”,据宣传资料称:  西安老孙家饭庄始创于1898年(清光绪年间),以经营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牛羊肉泡馍、清真大菜和西部民族风味小吃而驰名海内外。其制作的牛羊泡馍,讲究工艺、

声明:《院士风采:孙家栋、谷超豪、盖钧镒、翟裕生》为网友覑荱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