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睡梦正酣的陈志平慌忙跑过去接住:“我是陈志平。什么?保护好现场,我这就过去。”陈志平顾不得看一眼卧室中的妻子,昨晚躺下后准备好的那些话更无从说起。他抓起外套,攥住把手就要摔门出去,可是怕打搅到妻子,慌忙收住力气,轻轻阖门而去。吕红霞听着脚步离去,想哭。这个男人,心爱的男人,终究不是自己的。他属于他的职业。
当陈志平风风火火赶到考古队大楼,警戒线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围观的群众,新闻记者更是摆足了阵势。陈志平没有理会市台记者,径直拨开人群进到里面,白局长和市局办公室主任朴树奎已经在那儿展开指挥了。领导亲临,可见此案的重要性。陈志平立即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像要把他压垮一样。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陈志平不想分心,深呼一口气,想把杂念全部抛却在进入状态之前。他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刑侦警察,容不得一丝马虎。这是他的老师在他毕业的时候写在他的毕业寄语册上的话,他永远都记得。
“志平啊,你怎么才来?情况都了解了吗?”白局长焦灼不安的问道:“这个案子可非同小可,才厅长责令我们限时破案。”
“是啊,一早就接到才厅长的电话,文件马上就要下发下来。局长让你具体负责这件案子。这件案子的影响实在太坏了,必须尽快破案,消除影响。”朴树奎一直都是干办公室工作的,勤恳认真,大家都爱戴他。只有他的“官话”,陈志平听着刺耳。
“了解了,领导放心,我们会尽全力的。我先进去看看。”案情大于天。陈志平跑进大楼的藏宝室,现场一片完好,只有原来放置玉玺的玻璃盒被撬开了。这种盒子是安装了报警装置的,劫匪怎么敢如此大胆嚣张呢?突然他脑子里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马上转过头去看门上的锁。锁很大,看着就觉得可靠,完好无缺。陈志平在心中判断,这只有三种可能,要么是敌人事先搞到了钥匙,要么是有内应,还有就是监守自盗。陈志平意识到这次的劫匪绝不是寻常的盗贼,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起持枪盗窃国宝案。
陈正平跑向一个办事的队员,冷静地问道:“现场有什么证据?”
“一场大雨冲得什么也没留下,室内也未发现脚印手纹。”
“报案人是谁?”
“一个考古队员名叫宋城,他于早上五时到藏宝室清点文物,发现玉玺不翼而飞便立即报了案。”
“录了口供了吗?”
“录了。”
“这个人是谁?”
“考古队保安队队长,叫葛大军,一枪打中要害毙命。”
“其他人呢?”
“昨晚没有值班的保安队员还没醒,初步估计是服用了安眠药。值班的六个保安队员全部毙命。”如此卑鄙的手段,如此的穷凶极恶竟连杀六人,是陈志平工作以来没有经历过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药复杂。
陈志平正待要问有没有人听到枪声,目光却被一个墙脚下身着保安制服的人吸引。职业的敏感催动着他大跨步走过去一把抓住那个瘦瘦小小的人,严厉地喝问道:“你是这儿的保安吗?”
那人显然是被吓坏了,嘴唇发紫,瑟瑟缩缩浑身发抖,目光一直盯着地面,良久才答道:“是。”
“你昨晚值班了?”陈志平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线索,为了不让那个保安那么紧张,刻意缓和语气,弯下身注视着他。他相信,他不会说谎。
“没、没有。”
“那你做什么了?”
“昨天我请假回家了。”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三点钟左右。”
“为什么那么晚?”
“和朋友在KTV玩了。”
“回来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我看见、我看见……”他仿佛见到了什么极为可怖的景象,竟一下子吓得哭了起来。陈志平这才发现,他顶多不过十八九岁。
“别怕,你和我说你看见了什么?”陈志平拍了拍他的肩膀,急切地追问。
“不,我什么也没看见。我想回家,我想回家……”保安挣扎着站起身来,就要离开,被陈志平拦住:“你先别走,一会我们就送你回家。”
“等那些保安醒来,对他们进行审讯,重点是安眠药的事。”陈志平分开一对继续留在现场,其余的人回局。陈志平示意队员把那个保安及带上警车,一路急匆匆地开回局里,展开突击审讯。正如陈志平所料,他们在这个人身上取得了重大发现。
第二章
………………………………………………
写作意图:
1、限于本人生活阅历有限,对警察及政治缺少了解,文中可能存在很多硬伤,特此声明。
2、第一章里面我不想让罪魁祸首章国杨出现,而且我不愿意把他表面上就塑造成一个坏人,我要最后才揭示他的恶。
3、对于陈志平,我不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正面英雄形象,他必须要有可以接受的缺点,这样才显得真实可爱。
4、对于王佳强,我在破案前要尽量摆出一些对他不利的因素与证据,最后再还他一个清白,这样才更具可读性。
5、文章最后留下了悬念,为第二章打基础。那个小保安将在第二章内揭示重大案情,但对案情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枪的线索。
6、第一章构思示意图:
1王佳强吞筷自残(高潮)
龚志宏访白荣喜
兄弟情 矛盾
2陈志平—吕红霞(高潮)阻力
龚志宏—龚志伟电视机
奉命侦查
3玉玺出土
国宝被劫(悬念)
第一章有三个关联事件,为了使他们紧密联系而在它们之间设置了各种关系人物亦然,但限于篇幅未能把每个人的性格都展现出来;每两个关联事件中有一处高潮,结尾处留下悬念从而开启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