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连年北伐,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人所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至今打仗打的都是物资和资源,是人才和政治。
1、诸葛亮北伐出兵最多的时候是三十万,靠栈道运输后勤补给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据说当时一个士兵的补给要靠另一个士兵运输保障。而这个士兵运输的粮草有一半是自己消耗的。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往往只能够维持一个月,经常是粮尽而退兵。
2、那么多人去前线打仗,谁来种粮食呢?长期的战争环境,怎么来发展经济?粮食和众多的物资从哪里来?所以诸葛亮总是幻想着有一种木牛流马来代替运输。事实上诸葛亮想象中的木牛流马到今天都没有实现。今天复原的木牛流马在实际中的作用实在有限。
3、内部不团结君臣互不信任
《三国志》吕刈传记载: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李严是诸葛亮的副职,专职负责筹措粮草、后勤支援。因为道路崎岖又逢暴雨,没有及时的将物资运到前线,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竟然谎报东吴要进兵攻蜀的军情,招诸葛亮退军。然后打报告给刘禅说诸葛亮退军是为了诱敌深入。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诸葛亮派副手李严北伐中原,自己做后勤工作,会是什么局面呢?孙权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何况诸葛亮、扬仪等人是后勤工作的专家。为什么诸葛亮没有这样的安排?
结论:就是一个权字,李严多次找诸葛亮要权,甚至伪善地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诸葛亮拒绝了,诸葛亮说:《三国志》裴松之注摘录
刘禅对诸葛亮摄行王事,也颇多猜忌。曾经以谎言招回诸葛亮,使诸葛亮又出祁山功亏一旦。
有人说刘禅是傻瓜,民间甚至有扶不起的刘阿斗之说。这是不准确的。
蒋宛死后,刘阿斗没有再设丞相的职位,而是“自领国事”。刘禅既是皇帝又是丞相,长达(246年——263年)十七年。
这说明什么呢?刘禅虽然昏庸无能,但不是一个傻子。只是易受蛊惑而已。陈寿这样评价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诸葛亮自己也不过当了十一年的丞相。《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有很多人上疏要求为诸葛亮立庙,所在各求为立庙、(建纪念馆)。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刘禅自己也不批准。)
后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今若尽顺民心,才在汉川诸葛亮的墓旁立庙。
这只能说明刘禅早已对自己大权旁落耿耿于怀。诸葛亮所以长期驻守汉中,将朝中国事委托自己的助手郭攸之、费仪、董允,将军事委托给将军向庞,见〈表曰:“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咨,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主出师表〉。极可能已经虑见于此。
结论:上下不同心,内部不团结。以一州之力攻打十倍于己的魏国怎么可能成功。即使有白起、韩信那样的大将又怎么样呢?
如果诸葛亮没有追随刘备,而是在曹操那里得到充分的信任,中国的统一,和平局面就是另一个样子。
遗憾的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后来诸葛亮死去之后,诸葛亮的另一个族弟诸葛绪当上了雍州刺使,领兵与北伐的姜维在汉中作战。
诸葛亮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要勉力维持,就是他感悟到,他已经没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报负了,只好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这一点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就非常清楚了。这里姑且不论后出师表的真伪。(附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古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权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斋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斋)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刘备死后,蜀汉已经元气大伤,加之和孙权的同盟关系名存实亡,诸葛亮的手下人才匮乏,特别是有才华的赵云、张苞,关兴、黄忠、马超等一班高级将领的相继死去。
诸葛亮在用人上捉襟见肘,不得以起用二线人才: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甚至将目光放在了魏国的身上,就连反复无常的孟达,也要策反过来,魏国的降将王平更是得到了异常重用。
但是魏延在罗贯中的笔下、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青睐。甚至将诸葛亮的死、也归罪于魏延踏到了诸葛亮祈祷延长生命的七罡灯盏。摘录: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知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正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在即将死去的诸葛亮面前,姜维就要掣剑杀掉魏延。此时姜维和魏延的矛盾公开化以至激化就非常不公平了。
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在使用人才上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和孙权,曹操、刘备相比确有明显的问题。蜀汉最先灭亡,就是输在了人才上。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用人的两条路线斗争。
在诸葛亮这样的天才手下,为什么没有另一个天才出现?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天才的出现往往是在平庸而大度的领导者手下。天才的手下往往是一群儒弱的羔羊。因为权利使人性扭曲,天才往往自负,而自负是万万不能和权利结合在一起的,否则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诸葛亮和关羽就是明显的例子,这恐怕就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又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