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本人从事摄影记者职业16年,以下文字是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从摄录一体机的基本操作运用的角度撰写,很多定义可能与理论书籍不符,但是较为实用。我们通常说的摄像机其实应该准确的称之为摄录一体机,这里为了就全大家的阅读习惯,统一称之为摄录一体机,不甚严谨。因个人水平所限,可能有较多不完善之处,请谅解。
--摄像机,是摄像记者最具象征性的身份标志,是摄像记者手中最主要的工具。我们用手中的摄像机去记录这个社会的变迁,去见证经济发展的进程,去储存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脚步。摄像机,是每一个摄像记者的眼睛和大脑,透过摄像机的镜头,我们忠实的记录每一次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奉献给每一位电视机前的观众。
一,从摄像机更替看技术进步
摄像机一般可划分三个等级,家用级,专业级,广播级。我局最早的一部摄像机是家用型的VHS制式摄录一体机,应该是1984年,距今25年了,使用普通1/2录像带,那时候电视台也就一部这样的摄像机,图像质量也是摄像机中较差的。后来使用的是索尼M3和东芝C1两部摄像机,用大1/2录像带,这两部机器的图像质量明显得到改观,属于广播级的摄像机,但是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分开的,由电缆连接,扛在肩上的是摄像机,录像机背包需要背在肩上或者由助手携带,跟随摄影记者移动,很不方便。随着摄像机技术的进步,我们电视台购置了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级的摄录一体机,就是现在我们俗称的摄像机,摄像机和录像机实现一体化,当时是买了两部JVC胜利公司的KY-19和KY-17,使用SVHS录像带。相对于过去的带背包机的老式摄像机,我们记者的感受可谓是鸟枪换炮,拍摄时再也不用带着讨厌的尾巴了,方便快捷。但是图像质量相对于早期的索尼和东芝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和当时的JVC摄像机自身的SVHS制式缺陷有关。紧接着BATCAM摄像机开始进入我们电视台,当时我县最早的BATCAM摄像机是电教中心购买的,我台随后购置三台索尼不同型号的BATCAM摄录一体机,使用BATCAM录像带,虽然同属于录像带记录信号,但是BATCAM制式的图像质量已经远远优于过去的机型。然而随着数码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快数字化摄像机开始逐步更换掉老式的BATCAM制式摄像机,同时带来采编播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我们的制作和播出,实现了从线性视频编辑到非线性视频编辑,视频素材的调用可以瞬间实现,省却很多外部设备,图像传输和采用时图像质量不会衰减不受损耗。去年配置的P2卡摄像机,则向纯数字化记录方向更进一步,无论是视频采集速度和图像质量还原都得到了最大的保障。短短20年,我们摄像记者手中的摄像机跟随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更换,也要求我们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去了解并熟练的使用手中的机器,以拍出高质量的画面。
二,摄像机的清洁与维护
摄像机对于我们摄像记者来说,就是战士手中的枪,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我们手中的机器。每一个摄像记者,当他成为摄像记者起,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对摄像机的清洁与维护。
先谈清洁,93年我最开始做摄像记者的时候,我学的第一课并不是机器的使用,我的老师一上来并没有告诉摄像机的用法,而是拿着毛刷、麂皮、吹气球、毛巾,先带着我对摄像机进行清洁。摄像机除了镜头之外,都是用硬毛刷除去灰尘,每一个缝隙都不要放过,然后用半干的毛巾擦拭整个摄像机。摄像机镜头是整个摄像机最娇贵的部件,我们不能用硬毛刷去清理它。首先清理镜头周边的镜头罩部分,一定要用软毛刷清理灰尘,之所以用软毛刷,是因为清理部位距离镜头太近,要防止对镜头造成损伤。在清理镜头的时候,要对着光看镜头的表面,如果只有细小的灰尘,一般用吹气球清理就可以,如果有水汽或者污渍,就要用麂皮或者镜头纸,顺着一个方向擦拭镜头表面,并且用吹气球吹去可能残存的灰尘或者纤维。我们用同样的处理方式去清理寻像器,寻像器上的护目眼罩要单独取下来用硬毛刷清理并用半干的毛巾擦拭干净。
摄像机的维护是我们每个摄像记者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采访归来,一定要取出录像带,关好录像带舱门,即使当时不需要采集图像,也要把录像带取出来,使摄像机内部的机械装置得到休息。紧接着关闭电源,取下电池给电池充电。我们摄像机电池没用完的情况下要按常规要先放电然后再充电,充电结束后要尽快取下电池并关闭充电器,这样可以延长电池和充电器的使用寿命。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记者能够按照这个程序对待我们的摄像机电池和充电器,设备库的充电器很多时候就是长明灯,电池经常在下一次使用前长时间挂在充电器上,希望大家在工作中注意爱惜我们的摄像机电池,按照要求进行充放电,尽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镍镉电池有记忆功能,放电后充电可延长使用寿命,锂电池不存在此类问题)。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我们记者要把摄像机上的常用开关比如自动白平衡开关,录音声道选择开关,自动拍摄开关归位,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随时接到采访任务,走的时候急急忙忙,开关归位的好处就是电池和录像带装好后,拿起来就能拍摄,平时准备工作做足了,出去采访才会少出错或者不出错,保证拍摄质量。
学会正确的摄像机清理和维护方法,是我们每一个摄像记者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个摄像记者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三,摄像机常用开关的使用
我们摄像机上开关比较多,尤其是大一点的机器,像我们常用的索尼600系列这种机型
最多,松下500MC的P2,虽然机器型号不同,但是常用开关基本一致。第一。滤色片转换开关,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光线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滤镜,同时控制光线进入摄像机的强度。过去的摄像机滤色片开关通常是1档3200K,2档5600,3档5600+ND片。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索尼600。在选择5600或者3200后,1档是非减弱光线状态下的滤色片,在正常的光线情况下,选择正确的白平衡即可使用。另外三个ND滤色片都是在在室外强光状态下使用,室内拍摄你是用不上的。ND片上注明的8分之一、16分之一、64分之一等数据,但是这个数据告诉的是大家使用这档滤色片时,光线ND片后强度将被降低到原有光线强度的8分之一,16分之一,64分之一等,同时判断ND滤色片使用是否正确,寻相器画面不能过亮过暗,同时自动光圈在7-10这个范围之间,拍摄出来的画面亮度就是基本正常的;第二,增益开关,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拍摄时,可以通过增益开关强行增加摄像机采集的亮度电平,图像表面会有颗粒状杂质,所加增益越大,图像表面越粗糙。一般在夜间光线极弱的情况下使用,滤色片一定要放在1档,白平衡放在3200位置;第三,视频/彩条输出切换开关,这个开关很简单,通常放在GAM位置,新使用的录像带需要录彩条,或者拍摄需要间隔提示的时候,可以把开关达到BASS位置输出彩条。第四,黑白平衡开关,黑平衡一般不用调整,只有在摄像机第一次使用,或者使用放置较长时间的摄像机时,或者季节、气温变化大的时候才调整。白平衡开关大家比较熟悉,一般情况下只有拍摄固定主体的时候使用,因为光线基本无变化,调整白平衡可以获得最好的色彩还原,或者多机位拍摄时统一校对白平衡,使每个摄像机的输出视频色彩基本一致。外出采访时,随着拍摄主体的变换,机位的移动,大家都是用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的缺点就是白平衡自动跟踪调整时会有偏差,造成色彩前后不统一,但是基本上不影响拍摄效果。第五,自动白平衡储存选择开关,一般情况下会在A,B两个位置设置两个不同的色温,比如说5600和4000的,最下档一般都是出厂设置的标准3200K色温。松下500的最下档稍有不同,可以进行快速的3200和5600切换。第六,录像机部分的声音电平自动手动切换和声道选择开关,这两个开关一般上下排列在一起,正常情况下声音电平自动手动切换开关打在手动上,自动档会造成背景杂波增大。而声道选择开关,作为有经验的老记者,会始终把1声道设置在机上话筒位置,2声道始终设置在机外话筒位置不去动它,需要用外接话筒时直接插在2声道上,这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在拍摄画面的同时采集现场音,即使采访话筒出现故障,也能保证现场音正常采集。
正常情况下,不常用的开关如:快门开关(SHUTTER)选择关闭状态,一般电子快门通常设置在60HZ模式,设定后不需要调整;摄像机镜头握把上方的光圈手动自动开关(IRIS)放在自动位置;握把下方的变焦环开关ZOOM放在SERVO机器控制位置,变焦环开关只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放置在手动操作位置;摄像机镜头的最后方是近摄调焦环(MACRO),在拍摄较为细微的物体时可以使用,用手压住M标志的开关进行调焦;近摄调焦环外侧是法兰焦距环,主要用来调整后焦距也就是镜头安装面到成像面的距离。此外还有调整监听音量的旋钮,调整摄像机放像状态音量的旋钮都是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
四,常用的拍摄手法
摄像机的拍摄手法比较多,以运动方式来划分,常用的就是推、拉、摇、移四种方式,以摄像机相对被摄主体形成的角度来划分,则分为俯拍,平拍,仰拍;按照镜头使用焦距长短我们又可以分为长焦距镜头、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微距镜头。
我们所说的推、拉,是指通过镜头的变焦环,使被摄物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先说推镜头,可以使相对较远处的被摄主体的全部或局部在画面中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给人的感觉由远及近由面及点,是我们能够清晰的观察被摄主体甚至被摄主体的局部细节,通常这种手法会起到一个突出被摄主体的作用,在一个画面中利用这种手法把观众的注意力聚集在你想要表现、想要突出的人物、景物或者细节上;拉镜头,可以说是让当前景物最大限度的入画的过程,让一开始拍摄的被摄主体逐步远离画面,让被摄主体周边和背景环境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来,这种手法一般用来让观众了解被摄主体的所处位置,被摄主体和周边人物景物的关系,甚至可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进程和事件背景,给人感觉画面是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而摇镜头通常指摄像者位置不变而摄像机镜头左右摇动或者上下摇动拍摄,尤其是是在广角镜头不能摄录当前场面的时候,摇镜头可以使观众看清整个场面,在拍摄较为宽阔的场景比如说大型的会场,田园山川湖泊河流,体积较大的被摄主体使用较多,给人感觉是能够从头至尾的较为全面的看清楚景物或者新闻事件所处的环境;最后来说说推拉摇移中的移,顾名思义,移就是指镜头的移动,这个镜头的移动不是通过变焦环或者摇镜头获得,而是通过摄像记者位置的移动来获得,观众可以从你每次的移动中,看到随之变换的不同的被摄主体及其背景(会场观众席拍摄),或者被摄主体不断变化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以及周边环境不断更迭(人物跟拍)。
以上所说的推拉摇移等拍摄方式,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个是这四种拍摄方式,要有起幅落幅,在一个完整镜头的第一个画面和最后一个画面必须要有不低于3秒的固定,只有这样你的画面的剪辑的时候才能站得住,和前后镜头才能流畅的衔接;第二个是匀速,这四种拍摄方式,变焦的速度,镜头摇的速度,拍摄者移动的速度,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需求,自己掌握合适的速度,但是一个完整的镜头必须要匀速,切忌在一个镜头里时快时慢,拖泥带水。第三个要注意的是,这四种拍摄方式不要滥用,新闻画面多以固定镜头剪辑完成,推拉摇移使用相对较少,能用固定镜头完成的尽量不要用推拉摇移,专题拍摄中则可以根据需要适量使用。
下面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下俯拍、平拍和仰拍手法的应用。俯拍主要应用于大景的拍摄,在某些新闻或专题的拍摄中,为了体现场面的壮观大气,体现景色的宏大辽阔,我们会使用俯拍的手法,让观众随着我们的镜头去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去一览众山小。使用俯拍手法时,一定要选取足够的高度,选取能够俯瞰(看)整个场面的角度。爬上爬下不轻松,选取位置别马虎,三脚架子不能忘,两腿发抖镜头晃。
平拍,是我们在新闻专题拍摄中最常用的拍摄手法,平拍是以一种正常的视角去拍摄画面,在通常的各类新闻专题中都适用,是各类节目拍摄的主打角度,镜头基本上与被摄人物眼部持平,拍摄景物时以一个正常高度的视线去记录画面,正因为平拍使用的多,其中的技巧性才更不应该忽视。说来也很简单,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稳。这个稳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摄像机扛的稳,把镜头的晃动降低在最低幅度,摄像机在肩上要稳如磐石,手掌要有力的把持住摄像机握把,呼吸要平稳,10秒之内的镜头拍摄能屏住呼吸最好;第二层意思就是摄像机要平稳,不要耸肩,手掌不要外翻,要保证画面的平稳,时刻注意寻相器画面周边和被摄物体的对比。第二个要点,构图。构图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和比例。简单以单个人物拍摄来说,被摄人物的头部不要顶到画面的上沿,正面拍摄人物左右剩余空间相近。侧面拍摄时人物脸部朝向一方与画面边框间距要大于其身体后方与画面边框的距离,画面底部边框不要低于人物腰部。构图好的画面,看上去自然协调,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比例适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画面感觉别扭,大部分情况就是构图不严谨,过于随意造成的。要想构图好,就要在平时的拍摄中多摸索,拍摄的过程中态度要认真,对画面的构图要讲究才可以。第三个要点就是角度。一个好的角度,可以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冲击。一个好的角度,需要摄影记者在现场敏锐的思考,细心的观察现场,好角度是找出来的,决不是你随意站在自己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好角度,眼勤脚快心细,好角度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摄影记者。我们再来谈谈仰拍,仰拍的效果会让被摄物体被放大,会让被摄主体显得更高大,更有气势,同时会让观众的视点处于一个相对独特的角度,带来新鲜感和心灵、视觉上的冲击力。仰拍的手法在新闻拍摄中应用也是比较少的,在专题拍摄中相对应用较多,偶尔为之应该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固定镜头,固定镜头指的是一个镜头的拍摄过程中没有改变摄像机镜头焦距,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处位置和比例不发生变化,拍摄者和被摄主体之间距离和相对角度没有发生变化。长焦距镜头、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都是我们在固定画面拍摄中常用的,微距镜头主要使用近摄开关,使用较少这里不叙述。长焦距镜头能起到望远的功能,其特点是焦距长,视角小,一般用于拍摄距离较远的物体或中远距离物体的特写。一般情况下长焦距镜头的拍摄应该使用三脚架,特别是新闻专题等类型的节目拍摄,因为长焦距镜头不用三脚架的时候晃动比较明显,手部轻微的抖动甚至呼吸,都会使画面出现较明显的晃动;标准镜头,指的是所拍摄物体出被摄主体跟我们目视情况下很接近的镜头,被摄主体大小和占画面比例跟我们目视情况基本一致,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拍摄方法,比如说一些现场采访,会议新闻的人物拍摄等。而广角镜头,其特点是焦距小,视角广,画面包含信息量大,拍摄出来的图像较为稳定,即使有较小的晃动在画面上也不容易发觉,常用于体现大的场面,远景的拍摄,比如山水风光,会议会场的全景,室外活动的全景等,在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正确的使用广角镜头,比如说调整自己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中近景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平稳的画面。
五,摄像机常见故障的处理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遇到的摄像机常见问题,其中一些很简单,比如说磁带告警,电池告警,这些都比较好处理。但是有一些问题可能记者现场无法处理,比如说磁带卡带子,基本上都是由于装带的时候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都要拿回来由技术人员处理。下面讲两种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一种就是虚焦,所谓的虚焦,指的是你的镜头在推近聚焦以后,镜头拉开,发现画面中被摄物体不清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摄像机镜头上的法兰焦距环错位造成,遇到这样情况记者不要慌,你随便拿一个物品,放在距离镜头大概3米的距离上,光圈打在手动位置,镜头推近聚焦,然后拉开镜头,调整法兰焦距环使画面清晰,然后重复以上步骤3-5次,直到画面恢复正常,不再虚焦。如果无法解决,可以拿回来给我处理。第二种故障就是结霜。我想很多摄影记者都曾经遇到过,结霜情况会出现在镜头和磁鼓上,主要原因就是摄像机拍摄的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太大,尤其是从低温环境进入相对高温环境。比如说夏天摄像机从温度较低的空调车或者房间中拿出来在室外较高温度下拍摄,在冬天从正常的环境温度下进入较暖和房间或者大棚拍摄,都会出现镜头结霜。规避办法:如果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去较远的地方采访,为了避免摄像机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下,建议出发前把摄像机放在汽车后备箱,这样摄像机机体温度不会和室外环境有太大差别,如果无后备箱情况下,抵达采访地点后摄像机放在拍摄环境中使其温度与环境温度持平,同时打开带仓,预防磁鼓结霜。冬天摄像机出现结霜现象大多是在温室大棚中经常遇到,因为温室大棚温度较高,同时湿度也很大,结霜现象尤其严重,并且很顽固。建议在采访之前准备镜头纸,及时擦拭掉镜头上的雾气水汽,同时快进快出,拍摄要准要快,拍摄几个镜头就出来晾晒下机器,同时打开带仓,能够缓解结霜现象,高温高湿度环境对摄像机损伤比较大,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机器。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是,雨天在室外拍摄一定要做好摄像机的防水工作,在没有摄像机雨衣或者其他避雨条件下,应该毫不犹豫脱下上衣遮盖好机器,防止摄像机直接被雨水淋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