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嗔,不抱有怀恨心,责备心,看问题顺其自然。无我,对任何事、物的评价不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理智,客观。或者根本就不做评价。无欲,不对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儿算到哪儿,不被环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忧。无求,不追求名与利,放下欲望。
无嗔无我,说的是自然、客观、目标导向。
无欲无求,说的是心态放松、无欲则刚。 - 李书福放弃百万元资产给政府,现有了更大规模的汽车资产 - 无欲,也是无小欲,有大追求的意思。
无嗔,佛法解:
遇到不如意、不讲理的事,心仍能忍受,保持心平气和之境,不生气、不骂人,就称“无嗔”。“无嗔”能引发无量善法,所以是善根之一。
《百法直解》云:“于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别则对治嗔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行苦。
(1)何谓“苦苦”?有漏五蕴之身,性常逼迫。经云:“身为苦本”老子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故名为苦。有身是“苦”,再加上天灾人祸,寒热饥渴等苦缘的逼迫,苦上加苦,故称“苦苦”。
(2)何谓“坏苦”?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如“乐极生悲”,故名“坏苦”。
(3)何谓“行苦”?“行”是迁流之义。由外在环境所生的有为法,生住异灭,迁流不息,由此身心常不安稳所生之苦,名为“行苦”。
“三苦资具”是说以此三苦为资粮器具,能起惑造业而招引来三苦之果。
“无嗔”是指对“三苦”及“三苦资具的惑业”无所憎恚。谚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明白当前所遭受的困厄、苦境皆由自己的身、口、意起惑造业而来。所以胸中坦然洒脱,安心接受果报,不怨天、不尤人,即是“无嗔”。
寒山问舍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理他,由他几年你且看他!”
这就是修“无嗔行”的意境!
“无嗔”不只是消极地忍受逆境而已,更是在忍受逆境中,还能积极地行善,故其作用是“对治嗔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