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阡陌
在课堂上,教师把某一行或某一列的第一个学生作为“火车头”,按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生动、有趣的提问(练习)方式就是我们一线老师常说的“开火车”游戏。
数学教师常用到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语文老师会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英语老师也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认读单词。甚至还有老师用这种方式来向学生提问。这种方式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老师的亲睐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用于组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上课伊始,当学生一时不能安静下来时,教师常用“开火车”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用“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火车这里开。”这种一呼一应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还会强调:“哪一组(排)坐得好,我们就从哪里开!”学生会快速的安静下来并坐的端端正正,于是“开火车”成了教师组织教学的常用手段。二是体现提问的公平性。其主要特点为不由老师直接请xx同学回答问题,而是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提问,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体现了提问的公平性。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信誉度。三是体现趣味性。常期的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偶尔掺入“开火车”的游戏会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火车”虽然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提问的公平性等方面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在最近观课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镜头一: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准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训练,只见全班学生个个把手举得老高,都想争当“火车头”,当老师确定从第一小组开始时,只听其它小组的同学“哎!……”的一声叹息,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趴到了桌子上。游戏刚开始时还有部分同学在听,后来几个调皮鬼干脆在下边做起了小动作。
反思: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被提问的学生具有确定性,即抽到哪一行(列)就该哪一行(列)来回答。相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提问的周期性较长,因为要等到那一行(列)的同学全部答完后其它同学才有机会。对于自觉性较差、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到观众(听众)席上,认为此时的练习就该那一行(列)的同学来回答,与自己无关,也不需要思考,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所以我们会时常会看到一些学生不能进入角色,无所事事。
出现上述情况,如何才能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呢?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思维处于松懈状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即时的动态、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及时进行随机的提问,可以提问该生和他座位旁边的学生来进行暗示,让学生感受到时时刻刻都有被老师抽查的可能,也让其他同学感受到随时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实现以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目的。
镜头二: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当“火车”开到班上的一个学困生面前时,或许因为紧张,他错把“惭愧”读成了“渐鬼”,从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弄得那个学生满脸通红不知所措。课后我在同学们中做了一个了解,原来这位同学因小时候患病,记忆力特差,接受能力较弱。
反思:通过刚才的一幕,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心灵已受到了创伤,本来就缺乏自信的他可能会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不能说是“开火车”惹的祸,其实并非是游戏的过,根源在于提问的方式还可商榷。教学不能一刀切,提问同样不能一刀切。好的提问能使学困生增添自信,优等生增加学习动力。简单的问题可以多提问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来了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增加他们回答正确的概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到成功的希望,增添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则要向他们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是使思维的训练达到饱和状态,二是当他们遇到障碍时也可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加学习的欲望和挑战自我的决心。反之,则会使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加丧失,优等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更加严重。
看似简单的课堂提问,我们教师在注意“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应该深刻的理解“公平性”的内涵。只有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此,我们在有效利用“开火车”优势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开火车”的弊端。要像厨师合理地使用“味精”一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