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乡韵》系列之十七: |
灭 钉 螺 江南地区,一向是钉螺生长的重灾区,也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我们插队的丹阳县,有不少乡镇处在江滩圩区,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点区域,我在插队期间,曾多次参与了血吸虫病的防疫和灭螺活动。 血吸虫的危害极大,特别是它的虫卵能随粪便进入水中,并在水中孵化成为毛蚴,寄生于钉螺体内变成尾蚴,而尾蚴离开钉螺体后,如果遇到入水的人和畜,就会钻入皮肤,侵入体内,从而引发血吸虫病。得了血吸虫病的人,轻者使患者丧失劳动力,重者则会死亡,与此同时,还会感染其他健康的人,使血吸虫病蔓延开来。 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曾写过《送瘟神》的诗,诗中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形容因为遭受血吸虫病的侵害,很多人都因此死了,只剩下空空的村落,给农村百姓带来灾难性的的后果,因此防治血吸虫病成了各地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插队所在的新桥乡,位于江边,到处河网纵横,杂草乱滩较多,易于钉螺的生长繁殖。另外,那时村民还保留了千百年的习俗,家家在露天埋设有大粪缸,平时各家都用马桶向粪缸里倾倒粪便,如遇下暴雨,粪缸常会漫溢,使粪水流出。由于粪缸中积存的粪便是一种极好的自然肥料,隔上一段时间,待各家的粪缸快满时,生产队会安排劳力挨家去挑粪出缸,为大田里的庄稼施肥。 江南地区普遍栽种水稻,村民赤脚下水田插秧、耘耥、施肥、拔草等田间管理是常事,皮肤都会与水直接接触,所以感染血吸虫病的几率非常大。为了彻底做好血吸虫的防治,各地都把灭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那些年,农村都组织了专门的灭螺队伍,杀灭钉螺,断绝钉螺的生存环境,从而杜绝血吸虫病的发生。 粪检,是检查村民是否感染血吸虫的第一步。那时,要求所有村民提交自己的粪便集中于一处,抽调专人用显微镜检验粪便里是否有血吸虫卵,由此来确认有没有人被感染。我所经历的粪检,基本没有发现周边地区有人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例。采用筛网式的粪检,对了解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发展是很有效的。 由于钉螺是血吸虫毛蚴寄生的主要媒体,因此杀灭钉螺,断绝钉螺繁衍的水土环境是血防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沿江几个乡镇的重点。我们乡水网密布,自然形成的河沟较多,这些河沟地形比较复杂,河坡生长不少树木和杂草,极易滋生蚊虫及其他生物,其中也包括钉螺。另外,这些河渠是灌溉水稻田的主要水源,血吸虫的幼体很容易随着灌溉用水进入稻田,给常年赤脚下水田干活的村民带来隐患。 那时,主要采取药物灭螺和物理灭螺两种方法。药物灭螺是向河沟的水中撒五氯酚钠等药剂,这种方法虽然灭螺很有效,但也会造成水中鱼虾死亡和水质污染,如果撒过药物的水流入村民吃用水的河塘,有一定毒性,所以大多采用物理灭螺的方法,即铲除钉螺赖以生存的土壤。 每个大队都从生产队抽调人力,组织一支灭螺队伍,把地形复杂,比较脏乱的河沟作为重点,先在河岸或沟边水线上1~2尺的范围内布撒灭螺药物,然后把水线上可能有钉螺的河坡土连同药物一起用铁锹铲入水中,达到杀灭钉螺的目的。 那些年,各乡各镇,经过全民动员,积极防治,基本杜绝了血吸虫病的发生,终于送走了这个千百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瘟神。 过去,农村灭钉螺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