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原位癌及少见的附件癌,如皮脂腺癌、汗腺癌等。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区分组织学类型,且易与牛皮癣等良性皮肤疾病相混淆,常需借助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皮肤癌进展缓慢,大部分恶性程度均较低,易被早期发现并获得及时治疗。无论采取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良好的疗效,治愈率为90%以上,但对皮肤附件癌的治疗效果较差。
皮肤癌发病率各国差异很大,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率较高,以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的皮肤癌发病率最高,达650/10万;在美国高加索人中,为165/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主要为鳞癌,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简称基癌)的比例约为5~10:1。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国内资料以50~60岁的发病数(30.1%~35.3%)为高峰,其次为61~70岁(20.4%~28.0%),40岁以下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大多数见于头颈部,此外,四肢、躯干皆可见到。
皮肤癌属于中医学的“翻花疮”、“石疔”、“恶疮”、“失荣”、“赘瘤”、“石疽”等范畴。
常见致病原因有:
①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紫外线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与免疫系统功能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在日光中测定人体皮肤,皮肤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鳞状细胞癌几乎全部发生于这些部位。紫外线的致癌机理,也许是光化作用改变了细胞DNA的结构,同时破坏了淋巴细胞表面的活性抗原结构,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其他促癌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②化学致癌物质:自Percivall首次描述了扫烟囱工人好发阴囊皮肤癌的报道后100年左右,人们才发现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化学物质致癌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开始期与助长期。开始期至所引致结果与暴露于特殊物质或致癌物质的限度密切相关,其进行不可逆转,细胞改变与遗传有关。助长期需要反复暴露于接触物,与间隔时间有关,若很长时间不予暴露仍可逆转,不发生癌肿。开始期与助长期的间隔时间十分重要,可出现两种结果,即形成或不形成皮肤癌。
③电离辐射:在以往长期从放射工作者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强了各项防护措施,职业性皮肤癌基本上已经绝迹。但某些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后,在放射野内发生皮肤癌的病例仍可遇见。
④慢性刺激与炎症:恶性皮肤肿瘤可以发生与发展在瘢痕慢性溃疡、形成瘘管、窦道的部位、有些亚洲人群中嗜好咀嚼烟草或槟榔,故口腔或口唇部位易发生鳞状细胞癌。
⑤其他:免疫抑制阶段,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发生皮肤癌,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能促成皮肤癌的发生。病毒致癌物质,许多病毒在动物宿主中能引起癌变,在人类中的很多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可诱发皮肤癌。
[诊断]
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病变。
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
①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
②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
③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
④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活检在较小的病变多行切除活检,诊断兼治疗一箭双雕,毕其功于一役。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毫米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鉴别诊断]
早期皮肤癌多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常伴有鳞形脱屑或痂皮形成,症状与牛皮癣、湿疹、炎症等良性皮肤病相近。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一个发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样小结节,表面有渗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是疤痕样表面光滑的纤维样斑,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及隆起。或是病灶内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点。
皮肤癌的上述特征与某些癌前期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的症状十分相似,很难鉴别。日光性角化病有粗糙的高出皮面的红斑,表面覆有鳞屑,除去鳞屑后,红斑常无明显隆起。这与原位鳞形细胞癌的呈边界清楚的、略高出皮面的红斑样丘疹极相近,唯后者的鳞屑及痂皮更明显,病变更具实质性。角化棘皮瘤常发生于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2~3周内迅速出现光滑的红色结节,其中央有角质栓子,结节边缘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与其相鉴别的鳞形细胞癌的结节是不光滑的,且结节边缘呈半透明状。
因为癌前期病变与皮肤癌极难鉴别,所以当你怀疑某病是皮肤癌时,最好是做个病理活检,以证实你的判断。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disease):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表现]
(一)症状
皮肤癌晚期可见食欲不振、乏力及癌肿浸润与转移所引起的相应症状。
(二)体征
根据病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临床体征。
1.鳞状细胞癌约占皮肤癌的90%左右。大部分发生在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着色性干皮病等基础上。好发部位为眼睑、鼻、唇、颞、颊、额、四肢,包皮、龟头、躯干也可发生。初起为暗红色,质硬,高于皮面的结节,以后表面的角质层脱落出现红色的糜烂面,伴有渗血、渗液,病灶渐渐扩大。当病灶向深部浸润时,形成溃疡,边缘略高起,基底高低不平,常因感染而有恶臭味的分泌物。有的鳞状细胞癌突出皮肤,生长较快,呈典型的菜花样肿物。有的可无溃疡而呈疣状突起,称乳头型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状细胞癌发展较快,易出现转移。据统计,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
2.基底细胞癌好发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最多见,如鼻翼、眼睑、上下唇、额部、颏部等处,耳前、颈部和手背等处少见,发生于躯干者占10%左右。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初起为淡黄色或粉红色略高于皮面的小结,常呈现珠状结节,伴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压痛,缓慢向周围浸润,在较大病灶中间可有浅表溃疡,溃疡边参差不齐,呈虫蚀样,经久不愈,但在肿瘤边缘仍保持珠状特征。有的病变有鳞状脱屑。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黑色素播散于病灶,融合成黑色或棕色,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主要呈局部浸润生长,鼻翼、耳廓的基底细胞癌可破坏软骨,发生于头皮可浸润颅骨及硬脑膜,一般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3.皮肤原位癌又称鲍温氏病,好发于60~70岁,部位以头颈部最多见,约占50%左右。多为单发,亦可有2~3个病灶。临床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稍隆起的皮损,表面有脱屑和痂皮,边缘清楚,病灶可渐渐扩大成圆形,表面有棕色或灰色厚痂。强行剥离痂皮则露出细颗粒状湿润面,有轻微刺痛,较少出现溃疡。病程较长,可有5~35年不等。约20%~30%发展成浸润癌,极少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4.乳腺外Paget病本病为大汗腺癌向表皮内播散所致,故多见于肛周、会阴、外生殖器和腋窝等部位。多数为单发,偶尔可见多发。病灶呈褐色或淡褐色,边界清楚,直径0.5~10cm不等。病灶中央糜烂、潮红,表面有少许鳞屑或痂皮。发生于肛周或会阴部者呈现乳头状瘤样突起,溃破可出血,常伴有瘙痒、疼痛。此病发展缓慢,局限于局部多年,但有的可为浸润性癌,出现转移。
5.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2.2%~8.4%,好发于40~60岁,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大部分发生于头皮、面部、腋下、胸壁、阴囊及肛门周围等处,可为单发或多发。临床表现多为实性肿块,边界不清,位于表皮下或真皮层,质地坚硬,直径多在2cm以上,大者可达20cm,与皮肤常常粘连,肿块表面色泽正常或略呈淡红色。有时可有毛细血管扩张,病灶大时可溃破呈菜花状,常伴感染。病程一般较长,发展慢,但少数进展快,生长迅速,出现远处转移。
皮肤癌的临床分期
1.TNM分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x:未发现原发肿瘤。
T0:原位癌。
Tis:肿瘤最大直径≤2cm。
T1:肿瘤最大直径>2cm,但≤5cm。
T2: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侵及深部皮肤下的结构,如软骨、骨骼肌或骨。
[注:若同时有多个肿瘤,应以这些肿瘤中T项分类中最高的为难,并在括弧中指明肿瘤数目,如T2(5)。]
区域淋巴结(N)分期: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0: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
Mx: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2.临床分期:
O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3N0M0。
Ⅲ期:T4N0M0;任何T,N1,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预防]
1.对皮肤癌前病变如白化并着色性干并X线及激光性皮炎溃疡,应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发生,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2.避免过度日光曝晒,避免与各种射线、化学毒物的长期接触,注意及时诊治皮肤慢性炎性或溃疡性病变。
3.皮肤癌预后良好,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可采和综合治疗,对于第二次治疗的病例,也绝不能认为是姑息性治疗。
4.饮食宜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忌食生姜、生葱、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5.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治疗]
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仅以皮肤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还要根据解剖学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在解剖学部位上应注意是否某些部位手术后易复发,某些部位能达到治疗计划的预期效果,如眼眶周围、鼻周围、耳周围是复发率很高的区域,因此必须选择治愈率更高的疗法。外科切除术施行前应想到解剖部位的伤口美容外观,切除后的皮肤功能,如面部凸起部位:鼻、唇、面颊、额、耳轮处手术愈合,瘢痕紧缩,令人难以接受。面部凸起部位和损伤功能部位应做好皮瓣、皮肤移植等项准备。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如有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出血的方法治疗,冷冻治疗、C02激光、放射治疗均可应用。年老体弱,女性患者过长时期的放射治疗,有时耐受不了,可以选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也可应用外科全切除术。
局部治疗
1.氟尿嘧啶(5-FU)
对皮肤癌有较好的疗效,局部用药因很少全身吸收,故毒性小,而且一般很少残留癍痕。局部应用浓度为0.1%-5%。多应用5%的5-FU油膏外涂,每日1-2次,连用4周。
若在外涂氟尿嘧啶之前或同时进行液氮冰冻治疗,则疗效更快更好。也有用2%普鲁卡因2-4ml,5-FU0.25-0.5g,去甲肾上腺素0.5-1ml混合,先在癌瘤四周皮下、健皮内作浸润注射,然后再在癌内作多方向注射,3-5日一次。
2.博莱霉素(BLM)或平阳霉素(PYM)国内多用0.1%-0.2%博莱霉素软膏外涂,每日1-2次,一般无毒副作用。
[相关研究进展]
《自然》杂志近日报道,在澳大利亚和英国能够治疗普通皮肤癌的疫苗已经进入大规模的实验阶段。
疫苗是以黑肿瘤为目标的。黑肿瘤是一种致命的癌症,每年英国大约2%的新发癌症是由黑肿瘤引起的。黑肿瘤一般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照射下引起。不及时治疗的话,肿瘤能够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
英国牛津威则奥分子医学研究所的免疫学家认为尽管黑肿瘤不是由感染造成的,身体的免疫系统仍
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抵抗癌变的细胞。他表示,黑肿瘤细胞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NY-ESO-1)。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这种蛋白质,且一旦发现就会对产生这种蛋白质的肿瘤发起攻击。然而,当免疫系统发现肿瘤时,通常都已经太晚了。
这种新疫苗主要是人工合成的这种蛋白质,促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较早地开始寻找肿瘤的存在。研究人员在注射这种蛋白质的同时,也向人体内注射了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发现蛋白质的药物。在澳大利亚的鲁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已经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测试。测试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研究人员在切除患者体内的癌组织后,向患者体内注射了这种疫苗。结果表明,注射疫苗的人群与没有注射疫苗的人群相比,癌症的复发率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现在鲁德维希试验室计划对疫苗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这项研究涉及到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大约100名患者,试验最终将在2005年完成。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癌症研究专家劳伦斯·杨表示,使用化学疗法治疗皮肤癌,一直以来收效甚微,而这种癌症疫苗恰好可以代替化学疗法,治疗皮肤癌尤其有效。而一旦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这种疫苗也能够用于激活类似蛋白质的其它癌症,比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台湾地区长庚医院试验采用激光荧光检验法,检查皮肤癌,取得理想效果。
该医院整形外科激光中心主任张承仁说,激光荧光诊断法的原理是身体各种不同的组织,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不同,癌细胞的不同变化过程,能够在荧光光谱上反应出来,经电脑计算,就能测量出癌细胞的范围和程度。
这种检验方法最早应用在口腔癌的诊断上。在检测皮肤癌时,病人先在皮肤癌的大致部位涂上光显影剂,然后再用波长320到380纳米的蓝色荧光照射。凡是表浅性的皮肤癌就会显示红色荧光,波长是630到680纳米,深深浅浅的红光显示皮肤癌的不同程度。
经20多位皮肤癌病人的试验,长庚医院发现激光荧光诊断法对表浅性皮肤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3%
德国法兰克福医学人员22日说,利用含有特殊成分的药膏治疗一些早期皮肤癌效果非常显著,其中药膏配合光照的疗法已在2003年投入临床治疗,另一种疗法今年也有望在德国获得批准。
由4家医院组成的法兰克福医院联盟说,药膏疗法对所谓的“浅色皮肤肿瘤”疗效显著,
但对致命的黑色素瘤尚无法奏效。浅色皮肤肿瘤虽然不像黑色素瘤那样致命,但发病率却非常高,是黑色素瘤发病率的10倍。
医院联盟之一的法兰克福大学总医院负责人罗兰?考夫曼说,药膏配合光照的疗法是目前治疗深度小于2毫米皮肤癌的第一选择。治疗中,将一种含有甲基氨基Laevulinat的药膏涂抹在患处,然后再接受红外线照射治疗。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氧原子团被释放出来,可将肿瘤细胞杀死。
另一种是咪喹莫特药膏疗法,专门用来对付乳头疣,这种药膏不需要放射疗法即可奏效。采用这种疗法,患者不需手术或皮肤移植,治疗后也不会留下疮疤。预计今年德国将批准这种药膏用于皮肤癌的临床治疗。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皮肤癌早期检查法。这种方法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和内窥镜观察技术,能够深入洞察皮肤深层细胞的状况,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皮肤癌的希望。据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发布的新闻公告说,这种方法是由该学会下属的
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几所大学联合发明的。据研究人员卡斯腾·柯尼希介绍,他们首先是通过小功率的激光光束对病人皮肤进行扫描,然后借助内窥镜技术对皮肤组织进行仔细观察,以发现肿瘤细胞。
柯尼希说,研究人员是借助皮肤组织自己发出的荧光进行观察的。皮肤色素的某些异常情况可能会导致皮肤癌变。由于皮肤中的色素具有自己发光的性能,因此不需要借助其它荧光物质,只需要利用波长为700至1200纳米的激光就可以激发皮肤色素的发光性能。柯尼希解释说,这种方法能使激光光束深入皮肤组织内部,因此可以进一步观察到皮肤组织细胞的内部。在使用这种检查方法的过程中,医生们可以准确地观察到肿瘤细胞。所观察到的皮肤组织内部情况可被转换成三维图像,而相关数据即可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科学家介绍说,定期进行预防性检查和尽早检查出皮肤癌能使治愈机会大增。这一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德国联邦教研部20万欧元的资助,并获得了该教研部医学技术促进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