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提出“道”和“名”之后,老子补充了一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比“道”和“名”更难理解。

第一个难解之处是对“天地之始”的理解。

首先是“天地”二字的含义:《道德经》有多处提到天地,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很明显“天地”有别于一切客观事物本源的“道”,所以老子所谓天地,指的应是意识主体赖以问“道”、所能感知的客观世界的最大空间,如此一来,《道德经》里的天地就应该具有两重性:它由“道”而生,客观存在,有别于意识主体,但同时,它又只有通过主观意识才能得到反映,因此它一定是一个相对的、自有其范围的概念。理解老子“天地”的主观、客观两重性,是理解“天地之始”含义应予考虑的一个重要限定。

那么天地如何开始?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很多道教经典会引入此义,用“玄元未判,天地未分”来解释“天地之始”,如《纯阳吕仙衍义本道德经注释》就说:“玄元未判,道本无名”,“无名即无极之时,道犹未立名也”,“有无极,始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而天地位焉,故无名者,天地之始祖也”,这个说法揉合了开天辟地神话和太极八卦的学说,正是中国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带有本土神灵崇拜的道教色彩,但是,《道德经》通篇不但未提及任何神灵,也从未提及无极、太极之说,吕仙之论,难免令人存疑。

盘古传说的起源历来存在争议,汉初《史记》、东汉《汉书》、以及先秦《山海经》等著述均未记载,到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才在《三五历记》中提出,其文如下:
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按这段记载,盘古神话远远晚于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也有人认为,徐整只是记述秦汉时的传说,因此盘古传说的出现可能更早,更有学者以北宋黄休复《益州学馆记》、以及南宋楼钥《秘涧大全文集》中《汉文翁讲室画像》题跋所记载的汉献帝时成都盘古壁画为据,考证说盘古传说至少成于春秋,但这属于间接证据加“合理推测”,更加牵强。可笑的是,时下国内不但已打过盘古老家归属地的法律官司,甚至还有盘古究竟是壮族神还是汉族神的民族学术官司,估计徐整也不曾料想到吧。总之,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盘古传说早于老子,而且《道德经》也没有任何文字或暗示提到了盘古。

至于太极两仪,虽是道教的符号之一,但它们并非老子所创,而是来自《易经》,另外道教也不同于道家。现在所说的《易经》特指《周易》,成书时间多半要早于老子,老子作为周室的“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看过《周易》并了解其思想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提法却并非出自《周易》本身,而是后人(传说是孔子)作《易传》而提出的,因此太极两仪虽然是道教符号,更是儒家的理论基础。儒家创始人孔子略晚于老子时代几乎是定论,因此无论是从创世神话还是周易思想,吕仙的注解都有附会之嫌。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此前,宇宙中的物质、能量集中于无限小的一个“奇点”。很多“国学”爱好者据此兴奋地认为,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很好地印证了诸如无极、太极之类的中国文化特有的说法,并认定老子的“天地之始”就是指的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这一说法更不可思议。大爆炸模型是基于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空而言,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虽然有137亿光年、150亿光年、200亿光年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有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只是在这个范围内符合观测结果。既然老子所言之道,是无处不在的客观世界总和,无所谓范围和终始,老子又通过“名”指出,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相对的世界,因此老子说的“天地”虽有范围,却也不可能是绝对的。试想如果人类能跳出这200亿光年的羁绊,是否还存在我们熟知的时空概念?一切所见,是否一定来源于137亿年的大爆炸、或者按此模型在演化?这显然无从得知。把现代科学的一个关于绝对时间的学说强加给老子,恐怕与“名可名,非常名”的论断不符。

综上所述,忽略老子“天地”的主观、客观二重性,试图去为老子说的“天地之始”找一个客观世界中绝对的时间起点、以及一个在这个时间点上客观世界的绝对状态既不可能、也不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说的“天地之始”定然另有所指。

结合上下文,从“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看,“天地之始”说的应当是一种状态而非时间,并且既然用“名”字,这个状态还应该是人的主观意识中可反映的状态;从构字法来说,“始”是形声兼会意,女形台声(台音yi,二声),台即怡也,女子初孕时心情愉快,因此始字由女、怡会意,本义指女子初生、初孕,后来引申为最初、起头;由此可知,若考虑始的本义,结合老子“天地”的主观、客观二重性,老子“天地之始”的具体所指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天地不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那么所谓天地之始,指的就可以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主体已经诞生于天地之间、但其主观意识中却又没有任何关于客观世界抽象概念的那个状态,正如胎儿刚刚在母体中成孕,客观世界对他而言可知而又未知,天地万物虽在,在主观意识中却是一片混沌。

按此解释,就跳出了对绝对时间点的纠缠,正符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论,且无论这个意识主体是全人类还是人类个体,在其诞生之初,这种客观世界反映于主观意识中的混沌状态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认识客观世界必然的起点,对意识主体而言,这非“天地之始”而为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9398.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撰文深远微妙,词句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译本较多,译本见仁见智,出入也较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通

梦见老子给我解释《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解释

一)老子告诉我说,这么多人研究《道德经》,楞是没一个搞明白了的。就连最简单的“道”,没一个人说得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说:“道”其实很好理解。你们玩网络游戏,里头的那个虚拟世界是怎么来的?很简单,是程序员编好了程序,程序一运行,那个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及其思想研究与《道德经》现代文翻译(学术理论版)《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在本文将谈一谈笔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

《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鹿晗 弱者道之用

《老子道德经》著者:林安梧教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白话译文「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了,就不是那

声明:《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为网友勉强的敷衍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