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志铭】
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食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展现出华夏子孙的智慧与勤劳。
阐释与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这即为该馆建馆初衷。
十八街麻花是桂发祥集团旗下的主打产品,被誉为“津门首绝”,
是中华美食中的一朵奇葩。
十八街麻花文化馆将为大家展现她的“神秘历史”、“百年秘籍”、“传世绝技”
及“经营之道”,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
共同领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传奇的发展脉动,品味出一种文化的有力根植;
这不仅是一个中华美食的巡礼,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从此,百年美食的传承历史不再遥远,千载文明的绚烂文化就在眼前。
第一单元:中华食文化漫谈
(一)博大精深——中华食文化
中华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其美食取料之广、技法之精,可谓独步寰宇、无与比肩。
此外,中华食文化所推崇的养助益充的营卫论,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
更赋予它不同于海外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不仅如此,凝聚着鲜明地域属性和丰富的食源、食性、食涵、食俗、食风等
饮食事象的地方传统小吃更是中华食文化中口耳相传的智慧典藏,
十八街麻花是这些典藏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代表着津门风土人情,
更是天津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样传承百年、经久不衰的传统特色美食,
使中华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
迄今仍以之为骄傲的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更是中华文化的瑰丽硕果!
中华食文化的五大内涵:精、美、情、礼、奇
中华食学理论奠基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思想。
以味道治国的总理大臣——伊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杰出政治家,创立“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
袁枚(1716—1797年),中国古代食圣,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代表作《随园食单》堪称古代“食经”,被海内外食文化界奉为经典。
第二单元:白话麻花
(一)追本溯源寻麻花
由食物带来的愉悦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
作为中华传统美食之一的麻花也不例外,从祭祀圣品到宴席珍品,
再到民间佳品,从粔粧到环饼,再到馓子,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麻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多彩的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粔粧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油炸面点发展迅速,
出现了在寒食节用以代餐的油炸食物,这类食物统称为寒具,
因其易于携带、保存而广受欢迎。其中的粔粧,
除代餐外,还被当做贡品为祭祀时使用。
“粔粧,蜜和米面煎之,作之冬春,成者可留数月……”
——《渊鉴类函.食物部.粔粧》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寒食》 卢象
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
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
以粔粧等寒食代餐,以寄哀思怀念介子推,后相沿成俗。
北朝时期——环饼
北朝时期,我国面点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齐民要术》论述了这一时期面点制作水平的最高代表。
在《齐民要术》中对环饼的制作方法有详细的描述:
“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
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据史书记载,北朝时期在回族群众中也出现了环饼,
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人家都要用以招待客人,馈赠亲友。
唐朝时期——巨胜奴
唐朝时期,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特殊宴会,称为烧尾宴,
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烧尾宴代表唐朝高水准的饮食文化技艺,其中的巨胜奴,是重要的点心之一。
巨胜奴是以酥油、蜜、水合面,油炸后敷上胡麻的花朵状点心。
相传在烧尾宴中,杨贵妃最钟爱的点心就是巨胜奴。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刘禹锡
明朝时期——馓子
明朝时期,这类食品已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南北之通食,
被称之为“馓子”。而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点心食品,
更被老百姓视作一种中药来使用。
“绳而食之,曰环饼,又曰寒具,即今馓子。”
——《名义考》周祈
“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本草纲目》李时珍
清朝——小麻花
清朝时期,小麻花已成为民间非常盛行的一种食品,
(在时令节日,更是人们互相赠送,表达节日问候的伴手礼,
在淮安一带尤为盛行。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时,
盐城县令将小麻花做为贡品进贡,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许。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曾居住天津,其家族庞大,
有专门菜谱《状元楼》,详细记载了餐前茶点的食用:
民国——麻花
清末民初,天津饮食文化最繁盛的时期,麻花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天津地界的麻花也根据其做法、形状而有所不同:
两三根白条拧在一起不捏头,俗称“绳子头”,
两根白条加一根麻条拧在一起,俗称“花里虎”,
两三根麻条拧成叫“麻轴”,是市井百姓十分推崇的快餐小吃。
(二)一枝独秀俏津门
麻花之王
体量:长1.5564米,重24.98公斤
技师:由十八街麻花传人刘绍明操刀主持,
带领30余名麻花技师共同完成。
选料:精选山东低筋小麦、第一道压榨原油、
新鲜榨制的蔗糖等主料,以上等花生、芝麻等为小料。
第三单元:十八街麻花
序
十八街麻花的经典,是绽放在中华美食平原上的一朵奇葩,
是孕育在中华美食长河中的一粒珍珠,是成长在中华美食摇篮中的名门闺秀,
是根植于津门沃土上的青松绿柏……
究竟是怎样的传奇工艺,缔造出这样一个风雨传承、峥嵘与共的匠心之作?
究竟是怎样的品牌魅力,缔造出这样一个城市、美食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
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底蕴,缔造出这样一个恒久记忆、百年时尚的传世之作?
体味百年经典,感受十八街麻花魅力……
《麻花食笈》
《麻花食笈》是十八街麻花传承百年、千金不换的核心机密,
该笈详细记载了十八街麻花从选料、制作到储藏等数十道工艺流程所遵循的要求及禁忌。
全集共5部分,分别为甄选、配比、食制、储藏、忌戒,
是十八街麻花传承百年、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
【甄选篇】
——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制之,亦无味也。
该篇记载十八街麻花秉承“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的理念,
对所有原料产地、种植环境、采摘时间、采摘手法、
原料品质、品相、性味及补益作用、加工方式等要求。
例如:“桂花,以醇香银桂为上品,盛放之时采之于枝上,
以青梅腌渍”“面粉,以齐鲁精白为佳品,小磨精磨” 。
【配比篇】
——凡一物制成,必需辅佐,方有和合之妙。
该篇记载十八街麻花主料、辅料的配比原则,包括使用剂量、
放置次序、使用时间等内容,以实现麻花色泽诱人、外形美观、
口感酥脆、香味四溢,食之脾胃调和的特征,真正成为食中佳品。
【食制篇】
——制食之法,应与天地相应,四时相副
该篇记载十八街麻花发肥、合面、拧制、炸制等数十道制作工艺,
其中对合面、炸制的要求尤为详细。合面过程中,
讲究根据节气、温度、湿度的不同,对水、面等原料用量、
以及对合面手法的要求。炸制过程中,对器皿、工具的规定,
对时间、温度、速度的要求。
例如:“以新取清澈山泉水合面”、“以陶釉质地瓷盆为面盆,
合面须‘三光’方为上品”、“以年轮清晰之柳木为面板,不掉、不裂方可”。
【储藏篇】
——储藏之法,相物而施
该篇记载了十八街麻花在原料及成品的储藏过程中对环境、器皿、储藏方式的要求。
例如:“以青砖铺地,原料悬于通风干燥之处,以桃木夹翻检之”、
“成品以新枝新制笸箩盛之,新叶覆之,每两个时辰更换一次”……
【忌戒篇】
——除制食之弊,胜得佳味哉,亦可悦也
该篇记载十八街麻花从选料到制作过程中不可取之材、不可制之人、不可为之事。
对各个工艺环节的忌戒均有记载,在保证麻花外形、
口味及营养的基础上,更保证了麻花的质量安全。
色香味形绝顶品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行”意味着万物之宗,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
中华食文化所推崇的“五色”、“五香”、“五味”即
“五色悦目”、“五香增食欲”、“五味调和”,正符合“五行相生”;
作为中华传统美食的典范——十八街麻花,
不仅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
更注重食品营养、健康、安全与美味的平衡。
在十八街麻花这一产品身上,你看到的是视觉盛宴,
闻到的是诱人香气,尝到的是人间美味,品到的是食之经典。
绝•色
中国人对吃讲究“色、香、味俱全”,“色”字居首,
可见视觉上的需求是“吃”的首要指标。每一支十八街麻花,
均呈现出内外通透的金黄之色,其浓郁之处如蜜蜡,剔透之处如水晶,
无论远观、近赏,都是不可多得的视觉享受。
绝•香
十八街麻花的香,是独特配料中数十种小料各自的天然香气,
经过科学的配比融合、再经过精确油温炸制后所激活的复合之香、
是内外交融后的通透之香。初闻醇香扑鼻、沁人心脾,
沉吟细思量,顿解其中香意,再闻浓香醇厚、回味无穷。
绝•味
十八街麻花酥脆口感造就其另一绝妙之处,
“酥”“脆”这一对原本对立的概念,在十八街麻花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白条、麻条的香脆,馅条的酥松,形成十八街麻花“脆而不硬、酥而不懈”的独特口感。
绝•形
每一支十八街麻花都是一件可食的艺术品,
十八街麻花的形之绝在于其曼妙的形态,白条、麻条、馅条拧花均匀、
饱满有致,其条松而不懈、其馅溢而不散,呈现出完美的比例,
美轮美奂,宛若头顶金冠、底托宝瓶,成为食品中的艺术品。
绝•品
十八街麻花的品质保证是从原料采集开始的,所有原料不仅选自最佳产地,
而且对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每一种原料均为无添加、绿色、纯天然。
此外,十八街麻花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
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料的营养成分以及产品的绿色、安全,
这是企业坚持百年的质量理念,也是企业保持百年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
结 语
十八街麻花孕育于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中,成长在天津这座以容著称的城市里,
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境界,
折射着津门文化的广博,演绎着君子之商的气质。
一支小小的麻花,传承着中华食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
不仅是一种产品的和谐,也是一个城市的和谐,更是一个民族的和谐。
第一单元:品读天津食韵 驻足麻花印记
天津食文化的形成:
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津渡,
从明永乐大帝钦赐“天津”这个名字算起来已有600年的历史。
清代,天津做为天子门户,交通枢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
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兼容并蓄且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食文化,
无论是自称派系的津菜,还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市井小吃,
都反映着天容万物的天津城市特色,
而正是这样的城市,才造就了十八街麻花的形成:
九河下梢
天津东临渤海,地处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俗称的九河下梢,
发达的漕运业将南边的江浙食文化、闽粤食文化,北边的首都食文化、
燕赵食文化、齐鲁食文化,通过九河源源不断的被输送到天津,
同时也使各类优质原料汇集此地,成为十八街麻花丰富、优质原料的重要来源。
九方杂居
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区位优势,
使天津在明清两代都有以安徽等地为主的驻军及其家属落户,
又有河北盐山及山东惠民一带招来的大批监工,
更有随着漕运来自粤、闽、越、吴、楚、晋、皖、齐等全国各地的居民,
九方居民也为此带来了各地的美食,其中麻花也是其中的外来小吃,
当时的十八街麻花得以汲取南北各地技艺,集众家麻花之长,
并不断创意革新,最终独创出什锦夹馅大麻花,成为“天津首绝”。
九国租界
从1860年天津开埠,先后有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租界的建立。
各国租界的兴起也使西餐从中国大地落脚到兴起发展,
与天津饮食相互辉映、相互影响,使天津饮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别样风格。
当时已誉满津城的十八街麻花也是藉此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不仅在租界内大受欢迎,更被带出国门,十八街麻花首次被推向了世界。
九五之门
天津作为京城的门户和,来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