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主流年轻人的十大心态
(李笑天)
平时阅读和浏览网络信息,发现当今中国非主流年轻人虽然始终是少数,但是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主流青年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捧他们的言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是非主流年轻人一种很吃香的样子。所以我关注这些信息,总结为“当代中国非主流年轻人的十大心态与德行”,以供大家了解非主流群体时参考。
一, 对“边缘化“的“边际人”恐惧心态。
“边缘人”(marginalman)又称“过渡人”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的人。美国学者帕克于1928年曾用此概念描述黑白混血儿: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感好斗、拘束自私、叛逆、非主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社会心理学所采用。广义上是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社会群体的个人;狭义上是指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模式的群体、其行为被不同群体所同化的人。当今中国社会,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而且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混合体,我把这种叫做“文化混血”现象,而在“文化混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具有自我标榜非主流的个性。
当代中国的“边际人”和美国学者最初定义的“边际人”有所不同,所以,称他们“非主流”更为恰当,这是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中前卫的、突出的、群体规模和结构高度不稳定的典型代表,他们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也是各种文化混杂的必然结果,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和非主流价值、反传统、喜欢恶搞和调侃的黑色幽默、鄙视一切传统和正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他们偶尔积极向上,大多时候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和桀骜不驯的形象。
二, 标榜非主流的时尚心态,抱着黑白颠倒的社会观。
非主流群体在个人形象上类似愤青和文艺青年的组合,喜欢彰显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思想观点,有的在封闭的小群体之间张扬,有的在网络上自我炫耀,利用时尚纸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发表他们的看法,展示他们的非主流风格的生活方式,把“正常”当“反常”,把反常当正常。有时候他们作为公民对当社会上遇到的种种不公会冷嘲热讽,可是要改变现状又显得无能为力时,只好用自嘲、恶搞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付“现行秩序”,他们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江湖侠客,叽笑、蔑视人间万物,除了“无奈的情绪渲泄”,对社会、政治、人生等缺乏真正深刻的认识,可是他们自己却觉得已经看破红尘,生理上还处在青春期的躁动不安状态,可是心态上已经是未老先衰的“老江湖”了。他们喜欢用“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语汇包装和伪装自己,用外在的强悍掩饰内心的虚弱。他们对在剧变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有一种草根公民的正义感,他们又不具备和体制、主流文化直接作对的能力和影响力:他们用调侃、冷讽等形式对有背景、有后台的特权阶层表示憎恨,但是他们一旦有机会与特权者合作,又会炫耀和享受这种特权,很容易被特权者拉下水和同流合污,于是遇到被拉下水的非主流人士就开始骂那些过去“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骂他们是这个阵营里没有节操的“叛徒”,遇到真正的强权人士他们也“不敢碰”,只有用“老子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态度,这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阿Q心理和脆弱的心态,他们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与社会“软底硬抗”的工具和面具,用一种失范无序的“非主流文化”抨击和谩骂主流社会的不公和失范现象。他们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有时候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显示他们蔑视权威和正统的另类思想。有时候非主流青年的行为风格上带着一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黑社会的流氓习气。不过,非主流已成为当今中国年轻人的一种影响主流的社会时尚,在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贴的光怪陆离的照片,发的稀奇古怪的帖子,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味道。
在西方,非主流一直都是作为一种迥异与主流社会独立发展的力量,从整个历史来看,西方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的由非主流取替主流的历史。基督教的发展史就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的法国狂飙运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妇女解放运动,还有近年来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平权运动,等等,都是又非主流的边缘人,逐渐演变成主流群体的。西方还涌现出玛丽莲·梦露、麦当娜、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等非主流明星和领袖人物,非主流能引领一时风尚,正是由于它敢于向主流社会宣战的勇气和非凡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非主流很快就会烟销云散。创造力是非主流的生命力所在,他们总是与社会时尚、新潮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等密切相关,如今西方社会同性恋合法化就是非主流群体的一大成就。当然,非主流也成为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自嘲心态:以脑残为乐,以反智为荣。
当今中国有7亿网民,年轻人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出现大批的“脑残粉”和反智主义者,他们也是非主流文化的生力军。“脑残粉”通常是指那些对于名人以及不同的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理智的人的一种称呼,也包括打出一些“脑残体”汉字并以此为荣,一副“无知者无畏”的神态。“反智主义者”是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群体,他们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本性和本能,不言而喻,有和“智识阶级”对着干的意思。有人认为是社会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抵触和反抗。通俗点说,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桥牌和高尔夫,我低俗玩点斗地主、磊长城,大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各自作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得其乐。有人毛泽东当年说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作为反智主义最精辟的注解,他老人家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智运动,让知识分子向每一文化的农民学习。现在有些网民为了捍卫草根文化和大众文化,恶心那些“知道分子”,不惜把“芙蓉姐姐”和凤姐作为反智主义的代表人物加以追捧。恨不得大家都变成每一脑袋不会思考的“群氓”,这样非主流人士才会觉得开心。
一些小投机商人嗅准商机,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非主流的小商品,比如小商品市场中热卖的《光棍证书》《怕老婆手册》《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搞笑文化用品和玩具等。现在非主流的年轻人和小资喜欢的生活方式越走越近,他们业余时间看韩剧,看A片,偶尔玩一把互动网游,时常泡星巴克咖啡厅或者到有情调的地方约会,吃麦当劳快餐,或者一些情趣相投的人看小众电影和欣赏、点评无名氏拍摄的新潮短片。他们虽然同情社会底层人士,但是很少与他们往来,觉得丢份儿,极力推崇小资情调生活,希望脱离劳苦大众,实质上他们不少人胸无大志,沉浸在儿女情长的私情中逃避现实,偷偷地享受着自己的小情调、小幸福、小哀愁,因为他们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发动和参与社会变革,他们太患得患失,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为任何社会变革做出牺牲,而是乐于构建一个类似文艺青年、情趣独特的小圈子。他们过着不满意但是却充满小资情调颇为惬意的生活,他们像阿Q一样偶然骂一句“这厮”,摸一把小尼姑的光头,他们不是流氓,却喜欢流氓的习气,他们偶尔心血来潮把社会变革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四, 刻意塑造自我的反潮流形象,满足自我标榜心理。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历次文化和社会变革运动,其发动者都是举着反潮流的大旗,提出他们对社会的诉求,有时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代表的是一部分或者边缘群体的利益(比如同性恋群体),不过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会以特有的方式反抗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有时候这种反抗是积极的,有时候反抗是消极的。不过,中国的非主流出于政府的管控和打压,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所以他们的影响力远远没有当年西方嬉皮士那样大,也没有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不带胸罩”运动那勇敢,还没有日本非主流艺术家们那么有创造力,也没有韩国非主流艺人的放荡……这就决定了中国非主流群体的局限性。
中国的非主流群体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方面是对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抗中形成的亚文化群体,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是中国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多元化的一个标志。所幸的是,中国的非主流群体并没有走得太远,他们有时候还可以和主流社会合作推进一些前卫的画展、文艺演出、文学探讨活动等,不得不在言论自由与政府红线之间学会妥协、斗争和退让的艺术,那就是“打擦边球”,尤其是和一些商业品牌的合作,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商业与行为艺术的结盟,减弱了意识形态色彩,顺便也挣点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除了一个有点极端的艺术家如艾未未之外,中国政府很少干预其他非主流文艺青年小圈子的活动,因为政府清楚地知道,他们很难形成气候和对主流文化、主流社会不会构成任何威胁。虽然中国一些思想开放的学者也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概念,有点思想启蒙的意味,非主流群体算是最容易接受启蒙的一批人,可惜他们只有反潮流的心态,缺乏认识和引导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智慧、眼光和胆魄,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受习惯性的文化传统和环境影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想,有的仅仅盲目地跟从和张扬自大的、封闭的自我意识,从这个高度和深度意义上看,中国的主流群体和“非主流”群体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大潮中,他们似乎都逃不脱“群氓”的命运。这正是中国一些“非主流”活动演变成了不伦不类闹剧的深层原因。
从西方非主流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思想文化上的觉醒,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文化运动发生的。准确地说,现在中国的非主流群体不过是愤青和文艺青年的一种变种的小群体,没有处于社会中间层的企业家和具有理论水平的知识分子参与,他们根本成不了气候。因为欧洲文艺复兴的背后是有一大批有思想、有远见的企业家、金融家的参与和支持。没有经济基础,任何边缘群体发起的社会文化变革都很难推动和影响社会。
五,用黑色幽默恶搞和调侃传统文化与正统观念,表达反抗情绪。
虽然恶搞的人不一定是非主流人士,但是多数非主流的年轻人有一种恶搞文化的心态。恶搞最初产生于篡改版《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路上流行为发端的。自此以后,各种恶搞风行网络,出现了恶搞电影、恶搞文学名著,恶搞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等纷纷出炉。一些年轻人为了标榜自己的非主流形象,抱着“我不恶搞谁恶搞”的精神,对“恶搞”乐此不疲。他们蔑视传统文化和正统的意识形态,什么都可以恶搞,调侃,开涮,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的,大概是受到前些年文艺界流行“戏说”的影响。他们恶搞了霍去病,恶搞了三国,恶搞了汉朝、清朝,还有金庸的《笑傲江湖》,篡改历史人物的网络段子满天飞。有人调侃、“恶搞”七夕文化,2006年8月1日,一对大学生闹市恶搞七夕节,一场表演“牛郎”挑着一对“子女”走上“鹊桥”,与早已守候在那里的“织女”相会后,牛郎掏出两个安全套吹成气球状玩耍,把路人看傻了。有人恶搞端午节,一则恶搞广告说:“屈原大叔别跳江了,吃个胖姐粽子吧”。有人画五颜六色的孔子像,让孔子庙里对孔子像摆出侮辱性的、色情的动作;有人鼓噪什么中国人应该“振兴猴王精神”。有人发表白话版的《出师表》,古代名篇成了充满“江湖气息”的白话文:“你爹出来混,半道上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三块,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被恶搞:“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二分地,在这个人砍人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爸不嫌叔怂,三天两头地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跟着你爸四处砸场子抢地盘。后来本帮被人火并,叔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什么“剁手”、“砸场子”、“火并”等江湖用语满篇皆是,这是以江湖争斗为背景的恶搞风格,显然是受武侠小说和黑社会题材电影的影响。他们把经典的名著和历史人物恶搞得面目全非,自己躲在一边偷着乐:“瞧,老子多有能耐!什么人和事到咱们手里都得听老子使唤,让你怎样就怎样!”表现出狂妄、病态的自我意识,这种性格大概与从小被作为小皇帝和公主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的思维模式中有着明显的“老子天下第一”“决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任性与霸道。
六,非主流擅长愤世嫉俗,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
不管什么原则还是非原则的,不管是神圣的,还是正统的,高雅的,经典的,在非主流年轻人的眼里,统统都是伪善的、虚假的、靠不住的,世界上唯一可信的只有自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打折扣。非主流群体不仅嘲弄社会和他人,有时候也拿自己开涮,或者拿自己严肃的人生与生活开涮。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也满不在乎,无所谓,漠不关心,与世无争。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非主流文化的载体和非主流文化发挥作用的阵地。近年来,社会上利用网络和通讯工具传播的各种“段子”十分流行,十之八九的段子内容是讽刺社会和人生不良现象的,非主流群体非常乐于在这样的传播中充当先锋,他们乐于传播“原创”的段子,以借以显示他们有本事,另类和与众不同。这些段子不是涉黄就是冷幽默。比如:一女孩子省吃俭用后买了名牌儿包,兴奋地给同伴显贵: “看这俩字母,LV!见过吗?”同伴说:“切,不就是“驴”的拼音吗?小学时就学过啊!”则是讽刺LV品牌脑残粉的段子。“一男同学出差到某地,女同学去看他,两人聊天谈到工资,男同学问:你税后多少钱?女同学脸一红小声说: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你先上床,我去洗个澡”。显然这是利用“税、睡”的双关语讲的荤段子。某人问医生:“请问医生,我怎样才能活到100岁?”医生:“第一,戒酒。”某人:“我从不喝酒。”医生:“第二,戒色。”某人:“我一点不讨女人喜欢。”医生:“第三,少吃肉。”某人:“我是个素食者!”医生:“那您活那么久干嘛?”这样的段子发给朋友,往往会得到“你太有才了”的夸奖,发段子的人会乐得屁颠屁颠的。非主流人士喜欢利用网络张扬自己的个性、宣扬独特的观点、宣泄对社会现状和文化传统的种种不满,虽然对主流并没有构成大的威胁,但是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群体和主流文化。
非主流者不仅愤世嫉俗,对所有正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都看不惯,也拒绝他人对他们的指责和批评。一个90后非主流留言回应师哥师姐的批评:“我就是非主流!招你惹你了?我就是看不惯你们骂非主流,我是一个劲舞玩家,我用的就是你们所说的“火星文”,我们就是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怎么了?我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一代,我们活得蚂蚁一样卑微。难道不许我们发泄吗?非主流怎么了?我们没有对你们辱骂的那么没有道德底线,那么堕落…….我们仅仅是和你们不一样。”有几句非主流风格的诗写道:“一支笔一张纸/创造出一封情书/因为看不透你/所以看不惯你/没有了你/我连自己的影子都想逃避/我看到整个世界即将崩溃在我的面前/听到有人在天花板上走动。”
七,非主流只有打破常规的冲动,其实内心很脆弱。
很多人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享受人生的快乐,但是多数人只是表现出非主流的愤世嫉俗,一般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并不敢打破常规,做一个先尝螃蟹和另辟蹊径的人。因为任何实质意义的创新都意味着吃苦受累和承担风险。中国的非主流一代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哪里吃得了苦、冒得了风险呢?所以在他们自大和坚硬的甲壳下,隐藏着猥琐、胆小、自怜、脆弱的内心,大多数非主流或者愤青的年轻人仅仅停留在恶搞、调侃、为了幽默而幽默、坐而论道的层面,他们在行动上也和普通人没有太多区别,他们大多数行为上还是趋于保守的,尤其是受到长辈的看护和关照的独生子女。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女生和男生与家长对着干,但是进入社会变革的活动他们胆小如鼠,生怕给自己带来任何麻烦,他们远没有20世纪80年代末那种热血青年的意志和勇气,更没有那种忧国忧民的深度与高度。他们标榜非主流,无非是证明他们年轻,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想和上一代人活得不一样,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大多会与长辈们妥协,回归家庭的责任感,过着和前辈没有什么两样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他们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比如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和工作,独闯世界去陌生的地方冒险,他们没有胆量辞掉父母找关系托人情为他们安排的工作或者帮助开创的一项事业,他们仅仅表现出精神上的叛逆和思想上的不循规蹈矩和反传统,内心非常希望打破常规,可是他们大多没有彻底摆脱体制或者人际关系约束的勇气和能力,仅仅是在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恋爱婚姻等个人领域显示自己的非主流做派和心态,每天流露出的都是个人情绪的小不满,小自我,小情调和小伤感。
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概括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两类男人的类型:一类是躲在象牙塔里谈情说爱的贾宝玉,另一类是金钱与色胆成正比的西门庆。他们都可能把自己装扮成非主流,实际上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庸俗不堪,他们有时候会装着喜欢梵·高、毕加索和野兽派等曾经是非主流的艺术家,不过大多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知道一些前卫思想的皮毛和符号,或者是发生在前卫艺术家身上的非主流八卦故事。其实这些不过是玩世不恭的非主流年轻人的一种娱乐和消遣。网络创意的便利性也为非主流人士形成小圈子文化和开放的网络传播提供了社交技术上的方便。他们外在表现得越是张狂和不可一世,说明内心越是脆弱。
八, 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
非主流群体是以不严肃、不恭敬、不礼貌、不尊重、不在乎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包括已经被人类广泛认同的历史和文化成就。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值得珍惜没有高尚与高雅,只有低俗与媚俗,什么都不在乎,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生命都无所谓。
他们抱着毫无进取、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也许他们很有能力,也许他们很聪明,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上进心,“悠悠万事,玩心为大”,什么都不想,没有人生目标,也没有远大理想,过一天算一天,一切都听任其然。有些人在做事之前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他们大把的时间都用在吃喝玩乐、谈朋友、上网聊天上,主要兴趣是不断地寻求对物欲和肉欲的满足,至于自己的工作、事业、理想、未来,则毫无所求,这就是玩世不恭者的人生态度。
有人觉得他们是受了中国当下文化犬儒主义理想破灭后从愤世嫉俗转向不负责任的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的影响。有时候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和生存,不得不跟着主流形势走;有时候为了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不得不在上司和长辈面前“装孙子”;有时候他们嘲弄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流露出虚无的人生价值与心态。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是为了不丢面子,可以扮演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角色。到了社会上,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可以为了蝇头小利见利忘义,背叛朋友甚至自己的家人。由此看来,他们有明显的人格分裂倾向。
九,心态颓废,满不在乎,抱着无所谓的人生心态。
大凡主张非主流的年轻人都有对一切人和事都满不在乎的心态,什么名誉地位,功名利碌,成功失败,都是不屑一顾、不值一争的东西。对人生抱着虚无主义的“无所谓”态度:爱情无所谓,家庭无所谓,工作无所谓,事业无所谓,未来无所谓,赞扬和批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他们都感到无所谓。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时常感到无聊,学习没意思,干活没有劲,工作没有激情,玩乐业很无聊,谈恋爱如游戏,装正经如傻B……时下,在中国大学生中盛行这样的“顺口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陋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搓麻’度光阴,恋爱可调情;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是一种典型的“混世”态度。不是他们不希望未来有个好的生活,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思考未来,一副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样子,活着都觉得不胜其累,还谈什么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呢?医学上有一种“肌无力”的病,患者干什么都没有力气。而一些颓废心态严重的非主流年轻人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无聊,没劲儿,于是每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网聊,游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懒得动窝。
第十,保持“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激进态度。
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非主流年轻人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不管什么原则还是非原则的,不管是不是神圣、高雅,统统都认为是伪善的,虚假的,都要进行批判、否定、拒绝接受,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们的。无论是对古人,还是对自己的父辈、同学同事,他们都习惯于用调侃放肆的风格进行交流,没老没少,没远没近,一副没心没肺的脑残相,对所有社会现象几乎都带着冷嘲热讽、骂骂咧咧、忽喜忽悲地评判,道德上没有正经和不正经的区别,用灰色的眼光和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似乎到处是邪恶、肮脏和不幸,喜欢用语言尖刻、锋芒毕露的态度,拿他人“开涮”,调侃社会,自嘲自己,有时搞得人哭笑不得,远也不是,近也不是,左右为难……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些非主流的愤青,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优越生活,在家里被当做小皇帝和小公主,物质条件优越,要什么给什么,从来没有为生活和生存发愁,有些人甚至从小就养成了骄横的习惯,养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个性,他们的潜意识里压根儿就没有遵循规范、遵守秩序的习惯,一不顺心就发飙,有些“根子硬”、“有后台”、“有背景”的人更是张狂得不可一世。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来得很容易,所以他们对什么都满不在乎,不懂得珍惜,懒得去奋斗拼搏,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更不懂得什么叫代价和牺牲,他们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快乐和我行我素的放浪形骸。因为家庭一直是他们人生的坚强后盾。他们看不惯他人,批判社会,叛逆正统,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生怕被这个繁华的世界淹没。如果他们适可而止,还算是一个有个性的值得尊重的生命存在,可惜做过头了就失去了非主流应有的那点美感。本来是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结果却流于另类的老土和搞怪了。
(201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