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坚持》的硝烟刚刚散尽,可我的心却留在了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游击岁月。为英雄扼腕;为叛徒愤慨;为悲壮落泪;为胜利欢呼!细细品味全剧,除了对陈毅元帅以及无数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外,更多的是对龚楚民这个叛徒的心路历程的深深思考。
此剧不能免俗的与其他红色正剧一样,叛徒的下场可想而知。这是对逝者的告慰,对英雄的祭奠,无可厚非。也许是因为王斑在演绎这个角色的时候突破了以往人们眼中叛徒的固有框架,赋予了角色更多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变化,从而使我觉得龚楚民在可恨的同时,又是如此的可悲和无奈。这不禁使我兴起了对这样一个红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走向叛变革命的道路根源的追溯,同时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龚楚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会是怎样的一个心理状态?
龚楚民不是《浴血坚持》中的主流,却是《浴血坚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他的机谋、决断、自恋、自傲、刚愎自用、投机、犹疑才更加突出了陈毅的沉着、睿智、果敢、纵览大局、坚定、坚强和坚韧。
如果说陈毅是帅才,那么龚楚民尚能称之为将才。革命初期的他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红军高级将领,是经历过硝烟洗礼的共产党员,也并非真的就是贪生怕死之辈。在龚楚民的身上主要是缺少一种担当,一种对责任的勇于担当,这为他中期的思想动摇以及后期的叛变打下了伏笔。
《浴血坚持》着重反应了中央苏区这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其实龚楚民信念动摇远在肃反、土地革命、他因“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被开除党籍等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龚楚民那时是受过委屈、背过黑锅的。
据史料记载,龚楚民这一角色的原型,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叛将”之称的龚楚主要是在肃反和土地改革时期对党在当时的一些做法有意见。【1933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中央苏区开展了“消灭地主”的运动,有田四十亩甚至不满十亩者便在被消灭之列。据龚楚回忆:“清算接连清算,杀了一批又一批,甚至杀到红军干部的家属,如江西独立师师长杨遇春,他是瑞金武阳围人,父母叔伯都被捕去清算,家中屋宇财产全被没收……迫得他冒险逃出苏区,向国军投降……”,“农村中处决地主的手段,是万分残酷的。他们在未杀以前,用各种严刑拷打,以勒索金钱;等到敲诈净尽,才加以屠杀。在‘斩草除根’的口号下,被指为豪绅地主的家人连襁褓的婴孩也不免于死……”。这里提到的杨遇春是江西瑞金人,进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南昌起义,是一个很能打仗的人,二十岁出头就当上了红军独立师师长、红12军35师师长,他也曾是龚楚的老部下(龚楚做12军34师师长,杨是该师101团团长),因家庭被清算,自身难保而投降国军,后来入了军统系统,终身与中共为敌。龚楚正是对这种滥杀政策表示了异议,就被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使得他对革命发生了怀疑,这也是他日后投向国军的最主要动因。】
我想,如果真的是由于这个原因,假如我是龚楚民,我也会对党在当时的做法保留自己的看法,也会就当时的形势产生思想的波动,这是人之常情。当然,剧本对龚楚民这个反面人物做了更加狡诈狠辣的描写是为了衬托革命先驱在恶劣的环境面前,在严峻的战事面前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在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他们都不曾放弃,浴血坚持,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那都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一段值得用心去铭记的艰难岁月。在党内的重重重压和敌人的步步紧逼面前,是选择舍身取义,还是临阵脱逃,对当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我恨龚楚民信仰的背叛,我更恨那弥漫的战火对人性的摧残。
抛开历史,放眼我们现如今的社会又有多少个龚楚民呢?正如我曾经看过的《归途如虹》中的一段话:“你不是要寻找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契机吗?要么,你就过五关斩六将挤进这个时代;要么,你就被这个时代拳打脚踢罚出局……”其实想想意思都一样,在信仰和选择面前,是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还是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念,坚持是一种责任,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我一直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