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开示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kūn剃发,僧尼)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正)复谢融脱书二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颐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pī大)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馀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命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正)佛教以孝为本论
◎出家人辞亲割爱,出家修道往往被世人误会不顺孝道。这是因为世间的人对出家人的误解,认为出家就放弃家庭不顾父母。出家人有度脱七世父母之说。从这些来看,佛教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
更进一步来说,要度脱自己的所有父母(《梵网经》上就有说,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人是我父)。也就是要度尽一切宗亲;要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说自己尽了大孝。这就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要对整个民族尽孝,要对一切众生尽孝。这才是佛教中讲的大孝。事实上,出家人也是这么做的。
——明一法师 出家人的真孝
【拍客寺庙实拍-佛涯组合吉他弹唱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