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黑洞表面》,虽然是97年的作品,却还是值得欣赏。
山姆·尼尔SamNeill带着小孩狂奔逃离恐龙的追杀(《侏罗纪公园》)不奇怪,但满脸血痕追着船员屠杀就比较让人犯怵了。影片一开始就是这位笑脸迷死人的爱尔兰人的恶梦,但1997年的电脑特效制作技术有限,所以我只觉得好笑,不觉得恐怖。倒是船员们进入“新领域”号以后,寒气开始慢慢弥漫。随着“新领域”船体各个部分的形态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新领域”的诡异程度开始逐步提升——像厨房的治疗室,绞肉机一般的通道,宛如祭坛的动力室,以及迷宫似的路线。这些令人感到窒息的场景,全部是以实景为主,在你对它的落后嗤之以鼻之前,请允许我说,实景,才能令人感到真实的恐怖。
当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Fishburne扮演的救援队长下令全体登上“新领域”号时,实景开始发挥它的恐怖作用。喷血的场景就不多提了(作为一部不算大制作的影片,多一滴血浆就等于多一点票房),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些明暗转换的片段。女船员在治疗室里看守受伤的船员“熊宝宝”时,原本明亮的场景开始逐渐变暗,直至只留下女船员周围的光。这一段其实还好,再怎么恐怖也只是能吓到那些怕黑的人而已,但后面一段,就有点意思了。山姆·尼尔SamNeill扮演的工程师爬进了动力舱去修理坏掉的电路板时,那种狭窄而泛着绿光的通道让我想起了《超级立方体》(《心慌方》)。本来爬过迷宫般通道后找到坏掉的电路板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没怎么修,就又开始碰上诡异的明暗切换,那种感觉仿佛黑暗长了脚,你能清楚地看到它如何一步步逼近你。如果用电脑特效来做这些灯光的变换,那种压迫感肯定不如实景那样真实。当山姆·尼尔SamNeill的周围一切都陷入绝对黑暗时,我以为影片要开始安排角色牺牲了,但镜头一转,所有人都安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我是不是很腹黑?)
影片真正开始大规模屠杀,是在电脑操作员整理出飞船记录录像的最后部分时。画面里仿佛早期B级片的血腥场景,让我们明白到,船员不是被外物杀死,而是被有生命的飞船蛊惑后性情大变,自相残杀。我想这时导演已经被自己前半段模仿《异形1》的压抑氛围压得快透不过气了,他也明白再压下去观众就要被压出电影院了,所以立马开始大泼血浆。女船员“熊妈妈”摔死,山姆·尼尔SamNeill扮演的工程师自挖双目,救援船里的人被炸死,医生被开膛破肚后被吊起(这一段似曾相识,还记得《入侵脑细胞》吗?)。当本就不多的登场人物死得差不多的时候,真正的正邪较量才刚刚开始。
人人都有不愿面对的过去,我们称之为“心魔”。而这正是“新领域”号用来杀人的武器。当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Fishburne扮演的救援队长要不顾一切去炸毁“新领域”时,面目全非的工程师借着飞船所制造的幻觉扮成了让队长心存愧疚的前队友来吓唬他,还让他看到了各种血腥恐怖的场面(似乎是向一部很经典的恐怖片致敬)。但是,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义(老套,但是没办法),所以我们英勇的队长最后终于战胜心魔,历尽困难,炸毁了飞船的动力尾部,唯一的两个幸存队员获救了。
对于影片的结局,我看到了两种观点。中庸的一方认为这种开放式结尾比较可取,方便拍摄下一部,激进的一方认为结局是老套的恐怖片结尾,留下了没有悬念的悬念。我的观点是,为何不让救生船穿过黑洞呢?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再让生还者被发现会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