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作文

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

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作文

——兼析传统山水诗的特色及文化意蕴

王志成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且自古以农业立国,故国人对山水大地无不卓有深情。因而就连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说。山水,不仅提供了人们的衣食之需,而且从其作为文学题材的那一天起,也成了人们艺术精神活动的一方家园。山水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题材,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历代骚人墨客,怀着热爱母亲般的炽热情怀,笔蘸烟霞,诗融天地,纵情讴歌、赞美祖国的山水风光和名胜古迹,创作出无数优美的诗篇,留下了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千古佳句,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开拓了古典诗歌审美对象的新领域,成为祖国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借鉴。本文试从传统山水诗的起源、特色及文化意蕴分析入手,对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作一专题探讨,并当代山水诗的发展与繁荣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

山水诗是以大自然的山水景物风光为描写对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一个独具的流派,它的出现是在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又有众多的名山胜水,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故我国的山水诗创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可以远溯到《诗经》和《楚辞》的时代,如《诗经》中的:“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南山》);“崧高雄岳,骏极于天”(《崧高》)。这些片断描写,虽着墨不多,却也简洁明快,精粹形象。屈原的作品中,山水诗句出现更加频繁与优美。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石磊磊兮葛蔓蔓”,“雷填填兮雨冥冥”。这些句子词采华美,韵味隽永,且富有抒情色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至公元207年,曹操创作的《观沧海》,景象壮美,意境开阔,气韵沉雄。有人说它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可视为山水诗的先河。但这些诗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个偶然的文学现象,尚没有形成文学史意义上的诗歌题材流派。

山水诗真正逐步走向成熟则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以描写山水为主的诗人。他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出身于南朝豪门,既是当时南朝的文坛领袖,又是当时的大旅行家,遍游浙东、浙南、浙中等地。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他以鲜丽清新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用五言诗体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山水诗派。为我们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他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其高超的对山水自然的描摹技巧,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深得后人激赏。他的创作,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题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同时也表明当时文人对山水美的欣赏已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日渐兴盛。伴随着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发展,山水诗在唐代时便达到了全盛时期,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还有柳宗元、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张籍、王建、白居易也是善于写山水诗的大家。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宋代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都以写作山水田园诗著称。苏东坡也是写山水的大家,其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所写的“一词二赋”,更是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元明清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山水诗人和佳作。由是观之,我国的山水诗源远流长,云蒸霞蔚,精彩纷呈。

二、传统山水诗的特色及文化意蕴

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古老华夏千姿百态、山河壮丽多娇、美不胜收的现实,以及当时的民俗风貌和一定的社会背景。其中许多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苑中的瑰宝,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我们今天研究、学习、写作新的山水诗,就要很好的继承这笔丰厚的优秀遗产,从中寻找出可资借鉴的东西。那么,传统山水诗的特色及文化意蕴又有哪些呢?

先说特色:

一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山水,是构成人类生态环境的主要基础和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对象。人间的自然景象,山水的宁静和谐、率真自由,荡涤了世俗的种种羁绊。诗人认为只有在山水的怀抱里才能得到渴望已久的逍遥和快乐。徜徉于山水之间,从自然世界中体悟到山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体悟到个体生命里因为有了青山绿水而洋溢着活力和乐趣。与其说是诗人的生花妙笔描绘出自然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倒不如说是诗人的个体生命和山水的自然生命的默语与交流。“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等直白,鲜明的昭示了崇尚自然是诗人的天性,热爱大自然就是热爱天地孕育的人的宝贵生命,这其实也是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

二是纯朴澹泊的心境。一般而言,古代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心境悠远,词气闲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无非是言其“淡”,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请问你为何能这样生活?诗人认为,只要居心高远,就不溺于近俗,即使身处闹市也悠然自适,充分显示了结庐人高洁的精神情操。现代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们无时不面临五光十色的名利羁绊,最难的就是能拥有这份纯朴澹泊的心境。果能寄情于青山绿水,放飞一下心情,缓释一下压力,无疑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是怡情愉悦的特有功能。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显示出虚静阔远的美,与隐者的怡悦之情、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谐趣的完美境界,“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就更可充分证明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中医学甚至还认为,观读山水诗画能调剂精神,治疗某些疾病。宋代胡仔所作《苕溪渔隐葱话》中记载:宋代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汝南时曾患肠胃病,久治不愈,心中烦闷,每况愈下。一日友人高符仲来看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幅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画的山水画《辋川图》对他说:“你要是常看此画,病定能自愈矣。”秦少游十分好奇,便让家人将此画挂于床边朝夕观之,不知不觉便陶醉于那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到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时隔不久,其病竟然好了起来。其实,秦少游的病正是由于心情郁闷不快引起的,而观画则得以抒发情怀,畅达心意,逐渐恢复了正常心态,躯体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失。此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华夏的山水胜迹,便可凭山水诗集谓之“神游”,虽然这种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历、亲见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四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山水诗不是山水照像似的对自然地理的图解,它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对客观景物作主观的能动的表现。因此,古人往往很巧妙的自己的意趣、情志、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隐藏在山水的诗情画意之中。如王维等诗人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图画,,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在这种氛围中寄寓诗人自己的性格和意趣。请看《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诗薮》评为唐诗之冠。“轻尘”、“客舍”,烘托出行旅的气氛。“朝雨”、“柳色”显示阳关以内故国的亲切可爱,折柳送别又是唐人的习俗。正因为有了这许多的烘托,最后一句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染力。岂止是“西出阳关”便见不到“故人”了,故国这一切熟悉的景物不是都见不到了吗?确乃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传统山水诗词人文意蕴丰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闲适是传统山水诗的基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再看孟浩然将山水的清幽宁静和坐禅的静默凝神巧妙结合,描写的蕴含禅趣的山水诗《万山潭作》,就是一首清淡、宁静、闲适而蕴含禅趣的佳作:“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淑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真是山静、水清,人闲心也闲。传统山水诗中此种意境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实则是文人排遣世俗喧嚣,求得心灵安静的一种自我调适。

(二)、感怀是传统山水诗的主要抒情言志方式。张九龄是感怀山水诗的首创者,两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十分突出“形似”,但不追求山水中融入情感,到了唐代,提倡神形相关,神贵于形。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为什么被蘅塘退士列为《唐诗三百首》第二首,这是因为他比其他诗人“悟”得更深。“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从中妙悟出橘树之所以能耐寒,不是“地气暖”,而是”自有岁寒心”,是一种最典型的抒情言志构思方式。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等均属此类。

(三)、栖息是传统山水诗的心灵归宿。由于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乱,文人漂泊无定,似惊涛中的一叶扁舟,但又无力改变现实,故而转向从山水诗中寻觅心灵安顿的港湾。陶渊明便是这类文人士子的一个代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第五)。以无限悠长舒缓的情调,抒发了他辞官后重返大自然的内心喜悦,当整个原野都沉浸在黄昏的静谧与安宁的气氛之中时,诗人久在樊笼中的身心,便得到了最大的放松。犹如飞鸟归巢、儿女回到母亲怀抱,只有在此时,那颗受伤憔悴的心灵才得以最充分的慰抚。古今人性相通,这也是今人仍能从陶诗中得到慰籍的原因。

(四)、激扬是传统山水诗的生命扩张。“千年词客心,万古凭栏意”,一代代的诗人,以山水诗特有的雄浑博大气象和哲人的襟怀,滋养着国人的情怀。原因就在于,诗歌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注释、阐发着哲学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是一层;“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杨继盛《登泰山》)又是一层!宇宙空间的无限,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妙的生命哲学。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曾使多少人从迷茫中奋起!又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又使多少跌入人生低谷的人再次扬帆远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拳拳忧国悲愤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曾激励了历代多少爱国志士!江山多娇,田园至美,游览之,欣赏之,歌颂之,为其壮美瑰丽而自豪而欣慰;当外敌入侵山河改色时必发出“还我河山”之怒吼,愿为其捐躯献身。由忧国而及忧民,博大深沉的情怀始终激励着代代炎黄子孙,这也是好的山水诗始终被人热爱,经久传诵的内在真谛。读优美的山水诗,可激发人蓬勃向上的激情,信不虚也。山水诗的这种激扬作用,将会生生不息。

 (五)、悲悯是传统山水诗的人文关怀。即诗人以博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他们在壮览故国山河时,不单单是一己悲欢感悟,而念念不忘的却是天下蒙难的苍生,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堪为范作:“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潼关是天下名关,山河形胜。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绵延起伏的华山群峰,脚下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此刻,诗人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长安想到历史上朝代更替兴亡,兵火战乱,沧海桑田,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思绪驰骋恢弘,最后归结为“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既有山水诗的壮美意境又有史家的深邃眼光,这也是古代有良知的诗家情系苍生的力证!这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悯农感叹一脉相承。正是涌动在历代诗家胸中的这种心系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大大提高了山水诗的社会认识价值,而不仅仅只是山水风光的描绘写照。 

三、当代山水诗创新之刍议

           1、山水诗应有时代感 

我们之所以对传统山水诗的特色和人文意蕴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要从中寻找出可资借鉴的东西。吸取精华,获取营养,从而使我们今天写出来的山水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中国的,即和传统山水诗有血脉相承,即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亲近、热爱;对壮美秀丽山河的尽情讴歌;对社会下层人民艰辛的悲悯、关切;通过审美意象转化为对人生心灵的净化、抚慰等。但又是当代的,即能从中看出当今时代变迁,特别是当今我国人民在物质生产、生活及精神世界方面的变化。如过去是煤油灯照明,现在是电灯;过去是鸿雁传书,现在是电话、手机、宽带;过去旅游出行靠两条腿,或毛驴、舟楫;现在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过去登山靠拄杖而行,现在有高空索道、自动缆车、甚至可乘直升机从空中鸟瞰等;古时出游是个人或结伴而行,现在有各类旅游公司组织,当然也有“驴友”探险,驾车自游等;过去出行时空有限,现在江南水乡、塞北高原、天南海北,甚至异域他国,形式多样,不一而论。这种从社会形态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历史性进步,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民俗风情,特别是人民精神风貌上的变化。面对这种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巨大古今差异和变化,亟需要当代诗人去勉力学习领会,而反映在诗中,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时代性。试想,我们现今写的山水诗,动辄还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种古老农耕文明意象,说出行,依旧是是羁旅愁思,孤帆扁舟等,名曰当代诗,实则是徒从形式上山水穿了一件传统“古装”而已。这样说,势必有人会说自然界不分古今,但诗人的眼光和思维却是分今古的,要不然,怎会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之感慨呢?况且,自然界也并非几千年不变。这里,关键是要弄清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即形式是传统的,但内容却要反映当代人的感受。我们有幸生逢当代,就要用当代人的情怀,当代的审美观,去审视当今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这其中还包括大地、园林、民居的美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方面的新变化。既关注生态型的,又关注人文性的,既关注自然美,又能体现时代活的灵魂,即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以这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眼光写出来的山水诗,我以为才是既区别于古人,又不同与前人、富于时代特色和美感的新山水诗。在这方面,自己也做了一点小尝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千百年来,人们眼望巍峨险峻的秦岭、大巴山,只能摇头叹息。进入21世纪初,经过五万多筑路大军五载寒暑的艰苦鏖战,2007年秋,西汉高速公路终于全线贯通。秦岭、巴山、栈道天险从此成为坦途,这是继宝成铁路之后的又一壮举,诗仙及后世人的千年梦想终于得以变为现实。欣喜之余,我写了《西汉高速路通车感赋》(八首):

一、通车

朝别长安暮益州,轻车蜀道兴悠悠。诗仙惊诧河山改,重赋雄关壮九秋。

二、忆险

秦巴自古险峰盘,飞鸟愁翔商贾难。赖有天梯云接,石门千载旅人寒。

三、开隧

巍峨秦岭亘苍天,长遂穿行过虎咽。鏖战三秋拔巨齿,雄关从此畅空前。

西汉高速公路共开凿隧道136条。其中,有着“世纪惊鸿”之称的秦岭特长隧道群,长达17公里,由3个分别长6.144公里、6.125公里、4.95公里的特长双洞隧道组成,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隧道群。

四、建桥

惊涛裂岸鸷鹰旋,危涧闻远暮烟。擎柱根根湍浪挺,飞虹道道映云天。

西汉高速公路共架设桥梁540座,构成了全国第一的桥梁群。

五、绿化

跨水劈山何惧艰,工程不忘美河山。栽花植树谐生态,五彩长廊尽笑颜。

西汉高速是一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带。

六、夜行

万盏车灯迤逦延,越桥穿洞半空悬。谁言山水相依路,疑到星河织女边。

七、迎客

山门大敞万千新,翩舞朱迎客人。海纳八方人气旺,天涯咫尺友如邻。

八、畅想

物华天宝汉家渊,博望凿空华夏传。高速助推千舸竞,名城崛起陕甘川。

此诗先后被《天山诗联》、《陕西诗词界》、《天汉诗词》等刊物所采用,在中华诗词论坛《诗苑》上发表后,也受到了诗友的好评,认为是讴歌古栈道今昔巨变的新山水诗。当然,我知道这是诗友的鼓励。

即便是睹景思古,当也应有沧桑之变感。这方面,我的《咏凤州》(七律二首),可略寄心迹:

彩凤之家

嘉陵之母凤之家,壮览江源七彩霞。一水中分南北界,两山横亘夏冬差。

陕川要隘兵家搏,秦陇雄关骚客夸。喜看宝成连九域,迎宾天赐四围花。

古州沧桑

铁马金戈故垒秋,至今白发说悠悠。连云栈道兴刘汉,大散关头斩虏酋。

六出祁山丞相恨,两逃西蜀帝王愁。沧桑巨变吴钩罢,秦岭明珠新凤州。

2、山水诗应有环保意识

人类生长于大地母亲怀抱之中,可以说与山水有着天然的联系。一个空气清新、林木葱茏、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地球生态环境为世人所爱所盼,如此,方才能年丰人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有史来,洪水泛滥、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始终相伴人类。这当中,也不乏人类为求得一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满足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滥伐滥采,肆意“开发”有限的自然之源,致使诺亚方舟,近来颇忧。大气污浊,江河断流。沙尘肆虐,母亲变丑。昔日的人类家园变得伤痕累累。正是这种不正常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造成当代生态被破坏、物种急剧消失等环境惨剧的根本原因。有鉴于此,当代山水诗中自应有这一忧患意识,但遗憾的是,这一呼声在诗中还比较微弱。多见讴歌,少见隐忧。但古人,特别是向来重视环保的僧人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行文至此,不妨在列举僧诗一首,从中可看出僧人对环保的执着: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与山僧作故交。满眼枝柯千载茂,可怜刀斧一齐抛。

窗前不见龙蛇影,屋畔无闻风雨潮。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归难觅旧时巢。

此诗相传是南宋著名僧人道济和尚(俗称济公)所写,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这也是典型的山水诗,但通篇却渗透着环保意识,真切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绿色的环境才能写出绿色的诗。诗人的神经最为敏感,环境优美的地方,能使人流连往返,而污染破坏严重,却使人望而生厌。欲解决当前生态危机,以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当代诗人不妨多点“先知先觉”,把我们的爱和环保意识倾注其间,以唤起全社会关注,共创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园。

 3、山水诗要有精品意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山水旅游方兴未艾,这为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当前山水诗创作也初步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在诗词刊物上山水诗发表较多,个人出版山水诗词专集的也不少,山水诗已成为当代诗坛上一个重要创作题材,从中也涌现了一些好的作品。但客观的来讲,从整体来看,与山水诗悠久的历史传承相比还不相适应,还缺乏高峰作品,尤其缺乏像优秀的传统山水诗那样,过目不忘,能歌能诵,能够流传于世的精品。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拒绝平庸。在这点上,杜甫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应成为我们写山水诗的座右铭。君不见,写五岳的诗多多,但看了总觉得似曾相识,唯独少见泰山的“雄”,华山的“险”、衡山的“秀”、恒山的“奇”,嵩山的“奥”。雷同固然省事,但却没了个性这个灵魂,千山一面,万水皆流,虽不能说错,但看了总无法给人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艺术需要独创,诗歌更需要独创。从某种意义上讲,独创才是诗歌的生命。 

二是要敢于超越。今人汗漫游的广度,观察问题的视野,应该说比古人更优越,尤其是交通、科技、通讯传播手段之发达,更是前人所无法企及。且“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论诗绝句》),当此,理应写出既无愧于先贤,又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山水诗。但时听有一种说法,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就不要再去写什么泰山、黄河了。似乎奇思妙句被先贤用绝了。后人只能亦步亦趋,再无新意了。这就有点“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味道了。从谦卑、敬畏的角度来讲完全应该,但从“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一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来看,不敢超越是停止的论点,也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倘若李杜当年也是我们这种思维,那我们今天能欣赏到这些千古名诗名句吗?因此,要敢于超越。但超越不是立竿见影,超越要靠实力,超越要靠持之以恒。当然,超越也不能离开时代氛围。总之,艺无止境,有道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有识之士应自觉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只有不懈的攀登,才有可能领略泰山顶峰那无限的风光,写出无愧于时代特色的新山水诗。

最后,让我以一首拙诗结束本文并与诗友互勉:

诗文随世古来传,代有雄才揽胜篇。

莫让风光多古调,风流山水看今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0228.html

更多阅读

王红人论车牌号码的吉与凶 车牌号码测吉凶打分

王红人论车牌号码的吉与凶车牌号码的吉与凶(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车辆成为城市乡村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特别是家用小卧车的普及,使得城市所有街道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而车祸也在频繁发生,给我们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巨

诗的结构与写法 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的结构与写法(1)第一章 基本概念第一节 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浓浓禅意宋代文学评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

论校风建设的途径与作用 加强校风建设

陡势横桥摘 要 校风建设与德育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搞好校风建设是治校育人的关键,在校风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又是创造良好校风的前题。校风建设要以加强管理为原则,以德育教育作保证。实践证明:三全管理、三勤教育、三帮制度和五个作用,在

声明:《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作文》为网友偏为你流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