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陈招娣出生在杭州,家里一共有兄弟姐妹4人,陈招娣排名老二。从小学开始,她就和王美根做起了同学,一直到她被选入女排国青队离开杭州。退休老师王美根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两人在初中的时候一直是同桌:“那时候我们整天黏在一块,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陈招娣的父亲去世的比较早,母亲在街道工作,所以家里从小条件就不是很好。陈招娣家就住在现在杭州皮市巷这一带,当时是一排平房,几家水果店和布店连在一起,陈招娣的家也在这排平房里。现在这些房子都已经拆掉了,建起了楼房,王美根说:“那里现在好像变成医院的房子了。”
看到陈招娣的家里比较困难,王美根经常会喊她去自己家里吃饭,所以陈招娣和王美根的家人也都非常熟悉。而如果陈招娣拿到了生活费,她也会请王美根和同学吃东西,她总想多回报点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也许是因为家里比较苦,所以陈招娣从小就很自立,在练体育项目的时候很能吃苦。”陈招娣在初中时的体育老师陈云彬说。
陈招娣从小就很爱动,有时候腰带里插了块乒乓球板,就去王美根家里找她打乒乓球去了。那时候没有正规的乒乓球桌,孩子们就是找两块石板或者凳子,拼在一起就打起了比赛。陈招娣的运动天赋在那个时候就展现了出来,她像个男孩子一样喜欢打陀螺,也爱打弹珠,而且很多男孩子都打不过她。
正因为好动,陈招娣小时候参加过很多体育项目的训练。“她乒乓球打得很好,是校队的,后来田径队看到她腿长,又选她去练跳高,她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的时候,拿了个第一。当时条件很差的,连垫子都没有,就是地上铺了点稻草,但陈招娣不怕痛,一次次的跳着。”陈云彬回忆说。后来陈招娣又被市里的篮球队选中,最后看上她的是排球队,这样陈招娣又去了杭州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好像就没有她不会的项目,如果后来她不练排球,练其它项目估计也能练出来。”陈云彬说。
陈招娣小学是在皮市巷小学读的,后来在杭十中读了两年初中,1971年4月,陈招娣被选调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青年集训队,后来进入了八一女排。
在80年代,陈招娣为中国女排收获了5连冠,2006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这是中国从体育界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将军。2008年陈招娣来杭州看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比赛,杭十中的学生代表在校长朱孝进的带领下前往机场迎接,陈招娣向杭十中捐赠了一面奥运五环旗,并亲笔题写:让奥运精神代代相传。面对自己的学弟学妹妹,陈招娣问道:“你们有排球队吗?我来当你们的教练!”事实上,杭十中受到陈招娣的影响,校排球队的成绩很不错,学校里也有很多喜欢排球的学生。
2009年初,杭十中给陈招娣打去电话,表达了想在学校成立“陈招娣团支部”和“陈招娣中队”的想法。陈招娣接到电话后马上谦虚的说:“我觉得我的荣誉,还不足以用我的名字来命名团支部和中队。”最终陈招娣同意了学校的建议,而且她还给杭十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由于有事,陈招娣没有能够来杭州参加2009年6月举行的命名仪式,但她一直非常关注活动的开展,学校也每年都会把活动的情况向她回报。“她一点没有架子,非常客气和随和的。”负责联系陈招娣的一名老师说。现在在杭十中的英才榜上,还挂着陈招娣的照片和相关事迹的介绍。
“如果姑姑没有去世,这个时候她应该会在杭州。”陈招娣的侄女、在杭州某报社当摄影记者的陈素琴说。陈招娣每年都会回到杭州,看望在杭州的亲朋,陈素琴说,以前奶奶还在杭州的时候,陈招娣会回杭州过年,奶奶去世后,陈招娣一般会在3、4月份来杭州,因为这是杭州最美的季节。“陈招娣回杭州后,我们6、7个老姐妹会在茶室聚聚,聊聊天,甚至聊聊小时候的事情。”王美根说。陈招娣还会给一些朋友每年都寄贺卡,今年有人一直没有收到贺卡,一问才知道陈招娣此前已经是病重了。
“我觉得姑姑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做不到的事情,她不会说,是个干实事的人。”陈素琴说。虽然很多人认为女少将严格很威严,但在陈素琴的眼里,陈招娣是个很可爱的姑姑,经常会和自己开些玩笑。而且陈招娣多才多艺,知道陈素琴喜欢吃鱼,陈招娣会给她烧自己最拿手的熏鱼,每次回杭州,陈招娣都会在家庭聚会上“大展身手”。陈招娣还喜欢画国画,家里挂的都是她自己画的国画,陈素琴说:“我后来学美术,就是受她的影响。小时候她来看我的时候,我就经常给她画电饭煲。”
上一次陈招娣回杭州,是去年的11月份。陈素琴还记得和姑姑最后一次见面,居然是对姑姑的采访。“此前听说姑姑病重,但姐姐(陈招娣的女儿)一直都对姑姑恢复很有期待,所以我们也都认为还是有希望恢复的,没想到走的这么快。”本月4日,陈素琴就将前往北京,陈素琴说:“姑姑对杭州的感情很深,我们在杭州的这些亲人,这次都会去送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