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
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 西洋装照
南方四大名旦,民国初年先有毛韵珂、贾璧云、冯子和、欧阳予倩,民间又有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说法,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两次经过评选的结果是:赵君玉、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绿牡丹),二次评选结果:小杨月楼、赵君玉、刘筱衡、王芸芳,上海舆论界人士的倾向是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
毛韵珂
上图 1909年 新茶花 毛韵珂饰演辛瑶琴
毛韵珂:名仲林,号少珊,生于1885年,艺名七盏灯,初习老秦腔,师承张国泰,兼学雉尾生、花脸,后随余伯清改唱皮黄,还受牛松山指点文武小生戏,倒仓后工花旦,光绪年间以旦角戏挂牌,演出主要场所为丹桂茶园。由于丑行、武生戏无一不唱,有“国剧舞台多面手”之称,除了旦角戏、时装戏外,最擅长老旦戏、老生戏。常演老秦腔戏:《三疑记》、《烧骨记》、《翠香寄柬》、《富春楼》等,常演新编剧目:《拿破仑》、《波兰亡国惨》、《新茶花》等,常演花旦骨子老戏:《英杰烈》、《辛安驿》、《花田八错》等,常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等等。由于做工细腻活泼,唱功流丽自然,很受欢迎,特别是时装新戏的女装形象:时而柔情蜜意,时而活泼可爱,时而从容大方,简直无人能敌。清朝末年,加入上海新舞台,宣统三年(1911)编排了《新茶花》,洋景、洋装、西式生活方式的表演方式引起了巨大轰动,所以毛韵珂所饰演的女主角辛瑶琴也声名远播,深入人心。胜利公司存目唱片有《乌龙院》、《双包案》、《双天师》、《搜孤救孤》、《李陵碑》等。
小杨月楼
小杨月楼本名杨慧侬,1900年出生,祖籍直隶天津,生于绍兴。其父杨天宝(杭嘉湖区名小生),工老生行当,由于嗓音嘹亮高亢,7岁登台,艺名“盖龄童”,“七岁红”在湖区已家喻户晓,因台风酷似其父,人称“小天宝”,1909年赴上海演出,改艺名为小杨月楼,每当贴出刘鸿声擅长的“三斩一碰”或《空城计》、《探母》、《辕门斩子》(台上子台下父,台上父台下子)戏票必将不剩,妻室为名旦毛韵珂妹:毛韵玑。12岁过早的倒仓,所幸录下老生唱片传世(《泥马渡康王》、《天水关》、《请宋灵》等等),由于上海国剧界竞争十分激烈,不唱则有限的积蓄无法维持生活,虽大嗓全无,幸小嗓尚亮,得南方名旦毛韵珂指引(郎舅关系),改工旦行兼演小生,旦角剧目受教于梆子花旦老伶工张国泰,小生剧目受教于朱素云,李桂芳等,武生剧目受教于“上海梨园通天教主”昆剧老伶工牛松山。因聪明、钻研,歇不过几月,便以旦的身份重新登台(改旦后首次演出为1915年4月7日夜场杭州第一舞台《打花鼓》,此后与同在杭州的毛韵珂配演《双鸳鸯》,又将所学的《嫌贫爱富》、《花田八错》、《戏凤》进行了首演),后有机会与赵君玉等沪上名旦同台,博采众长、观摩化用,波多野乾一记载“赵君玉派旦角”“较之沪上现时油头粉面之花衫,已有雅俗之分,至于扮相跷功,亦颇可观”,1926年挑班,命名为“衡兴”,由于武功绝,戏路宽,所以红遍京津、关外(1941年5月小杨月楼率团在吉林省吉林市演出:《吴汉杀妻》、《水帘洞》、《铁弓缘》等)、日本(1926年小杨月楼率140余人赴日演出,团队中其中不乏猴王郑法祥、董志扬等名伶,他也是最早一批将国剧带到海外的演员之一。)声震艺坛。旦角常演骨子老戏:《天河配》、《樊梨花》、《秦香莲》、《醉酒》、《大英烈传》、《十三妹》、《昭君》、《大香山》等,常演个人新编本戏有:《孤鸾阵》、《五虎平南》、《麻疯女》、《李芸娘》、《荒江女侠》、《三上桥》、《忠烈鸳鸯》、《对金瓶》等,清装戏:《杨乃武》、《秋瑾》等,时装戏:《就是我》、《报界之钟》等,涉及旦行、文武小生、悲喜剧、连台本戏。其博采众名家之长,融会贯通,扮相新奇,力求创作,表演动容。其中加入巧耍电棍和采药歌舞的《木兰从军》别具一格,女扮男装时,更可发挥激烈开打的特长,《大英杰烈》运用三鼻厚刀,挥洒自如,曾经尝试过在一场戏里前《别姬》虞姬,后《未央宫》韩信,斩韩信时候,油脸,甩发,自刎后硬僵尸,这在旦行中是极少见的表演形式,《二本封神榜》风流毕现,真情妩媚,有上海“活妲己”之称。其个人本戏除了《三上轿》以外,全部带开打,经常真刀真枪,由于技巧娴熟、卖力过瘾,和刘汉臣、刘奎官同台时候谁也不让,气势夺人,戏迷称其为“强盗花旦”。在以上海为核心的海派国剧艺术中,麒麟童、小杨月楼、盖叫天为三鼎代表。并且与与麒麟童、赵如泉、小达子并称为上海班主四大金钢,还有“文武花衫小生泰斗”、“上海伶界联合会花旦主席”、“多才多艺独树一帜”之称号。1947年,突然离世,从当年杂志,报刊的新闻报道中,戏评家、学者都统一得出结论:小杨月楼后,南派旦行无代表性人物。弟子有马宗慧(1926年拜师)、戴绮霞、金慧麟、吕慧君、陆剑琴等。
(以上大部分史料取自2004年2期《武汉文史》杨明)
上图:小杨月楼老生时期戏报 梅兰芳首次大轴子穆柯寨
上图 海派连台本戏 三本封神榜 小杨月楼 王芸芳
上图 小杨月楼 杨菊笙 曾合灌唱片《馒头庵》
冯子和
上图 百宝箱 冯子和饰杜十娘
冯子和1888-1941,是国剧前辈表演家中的佼佼者,其对于旦行的革新,绝对称得上是南派的先驱,内行称他是唯一能与王瑶卿梨园旦行平分秋色的人,“南冯北王”,足可见其成就。自幼师从夏月珊,习花衫、花旦,扮相妩媚不失静淑,嗓音清润,光绪三十年与京城路三宝丹桂同台将近一整年,技艺大增,成名后赴汉口、烟台、无锡、南京等地献艺。除《胭脂虎》、《戏凤》、《拾玉镯》、《教子》、《打樱桃》、《鸿鸾禧》等基础戏外,创新大量新剧:《哀鸿遍野》、《妻党同恶报》、《江宁血》、《花魁女》、《叹薄命》等,在表演上也形成了幽娴淡雅、悱恻缠绵的现实主义特色。南社姚石子称他创编的《血泪碑》:“正则《离骚》,长沙《惜誓》,美人香草,寄托遥深,实为悲剧首届一指,纵铁石心肠,恐也不能无感。”。对于国剧旦角化装的革新,如改加深画黑眼圈,涂口红改为涂全唇,片子改“大开脸”为贴两鬓,旦角面部化妆的改良,是由冯子和初步尝试,梅兰芳改进定型的。他根据仕女图设计的斜梳双发髻古装头套,首用于他的《拷红》,首创蓝白竹布短衫裤用以扮演名门淑女,设计软跷为无硬跷功的人士演出跷功戏提供了可能性。
上图 汾河湾 冯子和饰演刘迎春
欧阳予倩
上图 欧阳予倩 醉酒
欧阳予倩逝世后,田汉为纪念这位生前好友作诗:
谈到歌台每忆君.精微无限感遗文。
只怜绝唱惊江汉.从此人间不易闻。
民国初年,钻研京昆,这是他长期演出国剧的时期,青衣、刀马、花旦师从克秀山、陈祥云、伍月华、林绍琴等前辈,期间更受益于贾璧云、王瑶卿、梅兰芳,由于中气充沛、表演灵动,且多方吸收、不断变革,自成一派,形成了“南欧北梅”的局面,除骨子老戏:祭江、彩楼配、起解会审外,自编自演的优秀本子《卧薪尝胆》既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他告别舞台的剧目。这出刚“下海”,在杭州常演的剧目,他没按照人们常规逻辑担任西施这一主要角色,而是扮演勾践夫人,传统青衣唱法,大段慢板使观众为之动容,更有对军阀动乱的中国的警示作用。(1936年毛韵珂之女毛剑秋的《西施》就是《卧薪尝胆》的描红,足以证明这出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1927年为庆祝国民革命军会师武汉,参加鱼龙会义务戏,与周信芳、高百岁合演自编剧目《潘金莲》等,此后以后不在商业舞台上表演国剧,曾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南通伶工学社,培养国剧人才。
上图 1920年1月15日 江苏南通市
欧阳予倩 爱情之牺牲
梅兰芳姚玉芙天女散花
上图 1923年12月9日 头本徽钦二帝
上图 南通博物馆 左三欧阳予倩 右三梅兰芳 右一姚玉芙
上图 1956年 欧阳予倩 后排左二
上图 无吾尊
上图 欧阳予倩 古装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