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芷伊
初次看到片名,我首先想到耶稣,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母亲受苦受难的悲情剧,看完后才知道判断错误。并不是说和苦难没有任何关系,广义一点是讲所有热爱生活和祥和的人奋力挣扎战胜自己寻找自己的隐忍之路。
故事讲的是一个有着智障母亲的女孩夏碧荷(刘若英饰演)在不能忍受自己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完成了升学、恋爱和婚姻并遭遇婚变的经历,最后在研究客家诗人杜潘芳格的诗歌并与其接触中,受到了影响,最终走出阴霾,并顺利诞下一名女婴,同时,对自己的工人父亲和智障母亲的怨恨和逃避也得到了化解。
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感情的电影,阐述了广大母亲的隐忍、宽容和追寻的救赎之路。
在全民缺乏信仰的时代,故事中的桥段无疑起到了点化作用。杜潘芳格家在当地是大家族,而她的母亲婚前就是基督教徒,但是家族封建意识的压迫,她不得不人前抱着孩子和家人一起烧香拜佛,人后偷偷溜到教堂祈求主的宽恕。这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折磨这么简单,而是关乎信仰的大方向问题。可想而知这位女性承受的煎熬。我不懂宗教,也不想讨论,但我知道它在一些人心里的地位,不可动摇,那是奋斗的前进的力量和支撑。试想,她完全可以反抗,那么结果势必是纷乱甚至是暴力,但是她没有,为了家庭和谐孩子幸福,这一切杜潘芳格看在心里,直接影响着她的成长之路和人生观。
当碧荷遭遇婚变,自己的丈夫和小三有了孩子时,她也怀孕的情况下却选择了退让。其实,她不是没有努力过,当她深夜找到让丈夫出轨的女子欲劝其离开时,开门的却是自己的丈夫,绝望离去。倒是小三主动找到她说自己有了他的骨肉,这更是晴天霹雳。恋爱时常去的河边,微风拂堤,碧荷得到的消息是他不离婚,但是也不能离开,典型的脚踏两只船,这怎么可能,从小就渴望被呵护的碧荷自然不能接受,那个承诺照顾她一辈子的男人瞬间变成了陌生人。
在杜潘芳格那儿,碧荷听到了老师年轻时分居两地导致的相似的遭遇,老师没有埋怨,而是从自身找问题的原因,最后宽容了自己的丈夫,并且一直恩爱幸福地生活着。这对碧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结局的转变。孩子流产,小三离开,丈夫像个受伤的孩子重新回到她的身边,伴随着自己孩子的出生,碧荷原谅了他,矛盾得以化解。而后观众才可以松一口气。
这对于没有婚姻经历的刘若英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片中的演技堪称完美,毫无造作之感,刘若英也因此片获得第35届金钟奖最佳女主角。
现代都市人的爱情价值观都是经不起一辈子和天长地久誓言的考验,没有人知道永远有多远,昨天的恩爱随即就会灰飞烟灭,当历经坎坷方才醒悟,其实,一辈子很短暂,理智抵御一切欲望,珍惜你所拥有的才是上上策。当有人提前违约,破坏了这份完美,切忌意气用事,恍若隔世,形同路人,伤己伤人没有一丁点好处。稍作宽容,事态亦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这,是智慧。